APP下载

留学女儿失联前劝我“以房养老”

2020-01-15

中外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以房养老老刘房子

孩子能走多远,父母就要送多远

今年五·一的一大早,我点开朋友圈,老刘在湘西凤凰的旅游照就蹦了出来,底下无数点赞,还有很多条艳羡的评论。我默默退出微信,心里说不上什么滋味。

老刘是我多年的同事兼好友,和我同龄,今年61岁。三年前,他还没到退休年龄就办了病退,休养一年后开始带妻子游山玩水。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我办完退休手续后,又返聘回原单位继续奋战。不是我多高风亮节,而是我有太多难言的苦衷——

我叫李海,河北唐山人,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妻子申静是一名英语老师。我和申静晚婚晚育,在我34岁那年才生下女儿李申一。

申一出生后,我和申静把所有的教育智慧都施展到了她身上,从小学到大学,成绩优秀的她,一直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从申一小学四年级开始,每个周末,申静都陪她往返北京,跟名师学古筝,申静也因此结识了北京的很多家长。她说孩子一上高中,那些家长就送孩子出国读大学。她打听过了,按申一的成绩,完全可以申请到美国的大学,我们应该早做准备。

考虑到孩子出国,能够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我表示全力支持。我和申静的育儿目标一致:孩子能走多远,做父母的就要竭尽全力送她到多远。

定下目标后,我和申静把所有精力、财力都倾注到了申一身上。

2012年,申一进入去美国读大学的申请流程。成绩单、推荐信、申请文书等都好准备,可资金证明一项却让我和申静犯了难。

借钱卖房,堵上资金缺口

按规定,申请赴美留学要有50万存款证明,存款数额要能支付在美留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申请通过后,办签证时,还要出具一份存款证明。这份证明上的存款数要达到学生读大学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的总和,怎么也得一百多万!

这些年,申一学琴,参加各项比赛、考试,花了不少钱,我们省吃俭用,只攒了20多万,连递交申请的存款额度都达不到。

我打过退堂鼓,但申静坚决不同意。最后,申静从娘家借来十多万,我又找同事朋友借了几万,最后凑了45万。我们将存款证明连同其他材料,寄往了申请的几所大学。

同事里,老刘和我关系最铁,当时他借了我3万,却让我慎重考虑送申一赴美留学的事。他说做父母的,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没错,但要量力而行。申一的成绩,在国内也能上好大学,何苦要负债送她去美国呢?

我也觉得老刘的话有道理,但我知道,申静绝不会改变主意,况且我们为申一留学准备了那么久,放弃太可惜了。

半年后,我们收到一所美国排名很靠前的公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多年的努力没白费,申静喜极而泣。

亲友们知道后,也投来了艳羡的目光,说着祝贺的话,这让我和申静很受用。

不过没几天,我们就从飘飘然的云里雾里跌落到水泥路上——为女儿办签证,我们要提供120万的存款证明!

这么大的资金缺口怎么能堵得上?正当发愁时,申静对我说,她预感申一的留学申请会通过,所以早在一个月之前就把我们的房子挂到中介了。

我张大了嘴巴,问她卖掉房子我们住哪。她说先住她父母那,申一去美国后再买个小点的房子住。

我们的房子100多平方米,属于学区房,卖了勉强能堵上申一留学存款证明的缺口。

孩子有出息,付出再多都值得

房子卖得并不顺利,后来还是老刘帮了我的忙,以最高的市场价买下了我的房子。

老刘的房子是位置不好的安居楼,只有60平方米,他说我的房肯定有升值空间,反正他一直想换个大房子,遇到我这合适的不如把计划提前。

我和申静都很感激老刘。老刘笑着说:“感激个啥,你们投资孩子,我投资房子,各取所需嘛!”

有了卖房的钱,我们顺利把申一送去了美国。

申一走后,我和申静想买个位置偏些、6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好留些钱做申一以后的学费。正四处看房时,我父亲不慎跌倒导致脑出血住院了,救治他用去了10多万。

父亲出院后,我们又把买房的事提上议程。哪知短短两个多月,房价涨了很多,预留出申一大二的费用后,手里的钱,买个6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也不够了。

我们不好意思再在属于老刘的房里住下去,便搬到了申静母亲那。虽然听了很多闲言碎语,但我和申静一概不理。

好在申一很懂事,尽量缩减开支。大二大三还开始勤工俭学,生活费基本不用我们负担。

在申一大三那年,我们买了个80多平方米的新房。首付款、装修款加在一起要30多万,我们又欠了十多万外债,要负担每月3000多元的月供,还要担负申一的学费,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在听到别人说“你家孩子有出息啊,将来你就等着享闺女的福吧”这话时,我们又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连走路都觉得带风。

观念冲突,亲情渐行渐远

这种骄傲,却在申一研究生毕业半年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甚至害怕别人问起女儿。

申一研究生毕业后,她说已适应了美国生活,坚持留在美国。她说现在中国城市化太严重,而美国人与中国人正相反,大部分都愿意住郊外,住乡村。她的毕业设计作品“平沙落雁”,被与导师合作的公司在美国一个乡村建成了实体建筑,这在目前的中国乡村几乎是不可能的。

听她这样说,我们虽有些不舍,但也同意了。刚毕业时,申一去了导师推荐的公司,薪水也很丰厚。我和申静也做起了美国梦,期待有一天能住进申一设计的乡村别墅里。

可工作半年后,申一就辞职了,和她的美国男友约翰一起去周游世界了。一开始,她和我们说现在设计不出好作品,要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些伟大建筑,丰厚积淀也汲取灵感。

我们问她不工作费用从何而来,她说想去哪就在哪打一段零工,把那个地方看够了,再攒够路费,向下一个目的地出发,约翰和很多美国孩子高中时就开始这么做了。

申静和我都反对她的做法,希望她能找份稳定工作,利用假期再去旅行。我们劝她攒钱在美国或回国买房,可她拒绝了我们的建议,说她暂时还不想过一眼看到老的生活。这么多年她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本和课堂上,她要给自己补上人文和自然这一课。

那几天,她在埃及看金字塔,过了半个月,又到了古罗马的竞技场。我和申静想抓她回国,也鞭长莫及。

申静气得直哭,非叫我打电话,以她病了的名义喊申一回国。

回家五天后,发现申静是装病,申一非常愤怒,她大喊着:“我打了一个多月的零工,才攒够了去意大利的路费,我们已决定去看比萨斜塔了,你们知道我打零工多不容易吗,就这样把我骗回来?”

无论我和申静怎么说,申一就是不同意留在国内。后来她妥协说去美国继续回导师推荐的公司上班,假期再去看世界。

我和申静也知道硬扣着她不是办法,就让她回美国了。

哪知申一回美国后,几乎和我们失去了联系。我们打电话即使接了,问她工作的事,她也支支吾吾,后来干脆告诉我们,她还是要先完成看遍世界建筑的梦想。

这次申静是真的气病了,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头发大把大把脱落。我好不容易联系上申一,说她妈妈病了,她却再也不肯相信。

失联前,女儿发来最后一封邮件

一段时间后,我邮箱里收到了申一的e-mail:

“爸爸,对不起,我可能让你们失望了。

“我在美国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逐渐读懂了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被认可的毕业作品‘平沙落雁’,灵感来自于我弹过的古筝曲,那是我对曲子的所有想象。

“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格子间找不到感觉,我和约翰一边旅行一边打零工,同时也在接一些设计工作,只不过都是零活儿,谈不上你和妈妈嘴里的稳定工作。但我们目前真的很享受这种生活。

“所以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我的生活恐怕都是这样的,还希望爸爸能理解,也帮我好好劝劝妈妈。

“美国很多老人为了老年生活得更好,都选择‘以房养老’。你和妈妈这些年太辛苦了,我现在还不能回报你们什么。你们的房不用给我留,我听说国内现在也推出‘以房养老’政策了。

“如果可行,你们也可以把房子抵押给正规保险公司,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老年生活。”

发出这封信后,申一就和失联差不多,三四个月不联系是常事。

我只好安慰申静:“她这样做也有她的道理,也许正如她所说,真正的大自然,才能给她更好的灵感。她不是在旅途中也接一些设计的零活儿吗?说不定走了一圈后,她想要工作,会表现得更优秀。”

在我的开导和照顾下,申静慢慢好了起来。我们也慢慢接受了申一的生活方式,觉得只要她快乐就好。

去年,我和申静都到了退休年龄,办完手续后,我们却相继申请被返聘回学校继续工作。

一是这两年,我们的父母身体不好,申静的父亲得了癌症,治病吃药花了我们不少钱,同时我们还有房贷和首付的欠款要还;

二是在家太空虚、寂寞了,别的老人到了我们这年龄,都有孙子孙女抱了,可我们的申一还在路上行走,结婚生子的事还没提上议程。

好几次,老刘旅游回来后约我去喝酒,我都没去。我卖给他的房子,现在已经涨了两翻。老刘当年选择投资房子,有了丰厚的回报,而我投资孩子,却真的让孩子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一次,我在路上撞见老刘,拗不过被他拉去喝两口酒,我就忍不住说起自己的苦闷。

老刘没劝我,只是和我说了他家最近的事。

老刘儿子要结婚了,要在北京买房。买远点的小点的,首付得七八十万,要买近点的小两室,首付得一百多万。

老刘买了我的房后,自己原来60多平方米的小房一直没卖,现在也涨到一万多一平方米了。她妻子想卖掉大房给孩子多拿些首付,让小两口压力小些。

老刘却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卖掉小房给儿子付首付。他劝妻子:“他们房子再大,咱能去住几次?就算让我们去住,同在一个屋檐下时间久了,出现婆媳矛盾,夹在中间难做的,不还是儿子吗?再说,是咱有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孩子们爱回家?还是搬回又窄又暗的安居楼,孩子们爱回家?”他妻子听了这话,这才同意了。

听了老刘的话,我哭笑不得,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这鬼家伙,和亲儿子也耍滑头!”

老刘拨开我的手说:“房子是咱们的胆,真到老了、病了那一天啊,说不定比孩子对咱们还有保障。再说我把自己的老年生活安排舒适了,是减轻孩子的负担。他还年轻,现在负担重点,能激励他好好奋斗!”

不再苟且,彼此都可以有诗和远方

见我情绪不高,老刘安慰我说,他退休这两年外出走走,都觉得开阔了心胸和见识。说不定申一游历世界后,作品的格局、灵性,都会上个大台阶。

听我说申一让我们将来“以房养老”,老刘更是夸赞申一。

说她自己赚钱去过想要的生活,也不打我们房子的主意,这已很难得了。不像国内很多孩子要父母买房买车,还要觊觎父母的房产,没遗产留给他们,他们还未必能尽孝道。

最后他说,听了申一的建议他都开窍了,说不定将来,他也能靠“以房养老”周游世界呢。

听了老刘的话,我也敞亮了。回家后和申静商量,干满这一年就不干了,也带她游山玩水去享受生活。

哪知申静说游山玩水寒暑假就够用了,我们还是要继续工作攒些钱,万一将来申一思想转变了,想安定下来买房、创业,我们还是要给她提供一些启动资金。

我和她说起等过两年贷款还完,我们就“以房养老”,把生活过得滋润些。现在已经有不少老年人在践行这种养老模式了,他们将房屋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由这些机构向他们支付养老费用,晚年也可以过得衣食无忧。

申静坚决反对。她说房子将来肯定要留给申一,我们靠退休金也能生活得不错,做父母的要永远为孩子着想。“以房养老”?她要我想都不要想。

申静身体不好,我没有为这和她吵。一起过了这么多年,我知道她为孩子,为双方父母,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对她来说,永远把自己放在孩子后面,已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了。

今年签返聘合约时,申静说我不想签可以不签了,她还是要签的。我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和她一起了。或许,对我来说,陪她也是一种习惯。

申一今年依旧没回国,她去了非洲、欧洲和南极。我们不再干涉她的生活,她和我们的联系也多了些,偶尔还会寄些旅游地的纪念品给我们。

逢年过节时,为了避免看着别人家有说有笑、团团圆圆,而我们冷冷清清,我和申静开始选择外出旅行。

正是因为我们懂得,父母之于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束缚孩子,阻止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们也不应该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梦想,那是他们不愿承受的。

所以,我和申静索性立了一个目标:有生之年,游遍世界各国!

申一知道后很高兴,为庆祝这“里程碑”的进步,她还特意回来和我们团聚了一次!

猜你喜欢

以房养老老刘房子
孤独的房子
“以房养老”: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
老刘和老秦
“以房养老”的生机与冷遇
老刘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这回累不着
这回累不着
中国开展“以房养老”试点
一百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