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山村来了个“大”教授

2020-01-13袁华琳

老区建设 2020年23期
关键词:李华驻村

这里是崇仁县许坊乡谙源村,一个有着古牌坊、古祠堂、古戏台等诸多古迹的千年文化古村,2019年6月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南唐保大年间,滕王李元婴后代从陇西迁此建村,自此已有1000多年历史。目前,谙源村下辖4个自然村16个村小组,农户718户,3200多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58人,是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垦办定点帮扶村。

周重军,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副教授。他浓眉大眼,敦实身材,做起事来雷厉风行,爽朗的话语和笑声里透着一股坚毅。自2018年10月,省农业农村厅农垦办选派周重军到崇仁县许坊乡谙源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从校园讲台到田野乡村,周重军切换身份,转变视角,利用自身优势,克服重重困难,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留下了深深足迹。

古村展新颜

谙源村地处崇仁县许坊乡北部,位于崇仁、临川和宜黄三县交界处,距崇仁县城约21公里,因“四山耸翠,一涧南流,水始暗坑”而得名。

一路颠簸之后,进村全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放眼望去,一幢幢漂亮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片片广阔的田园被青山包围,整个村子像是卧在绿色的摇篮里。沿途可见一座实木打造的仿古公交站台,还有宽敞整洁的休闲广场,配以崭新的健身器材,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山村。

时间坐标拉回到两年前:坑洼不平的泥巴路,老旧不堪的土坯房,坍圮破烂的祠堂,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脚泥;近闻水塘臭,远望是垃圾。”这光景,客人来了都不愿住一晚。

“要想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把底数摸清。”在踏入谙源村的那一刻,周重军就暗下决心。身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周重军不怕奔波,带着队员用脚步丈量村庄。他们深入谙源村,主动开展村情调研工作。有的贫困户不容易交流,周重军就拿出教授讲课的耐心,俯下身子倾听。白天村民不在家,他就晚上去,每到一户都认真听、仔细问、详细记,很快就摸清了谙源村人员构成、收入状况、贫困结构、致贫原因等情况。

“要致富,先修路。”当时村里的路只修了一部分,且有很多“断头路”。碰到雨天,鞋要湿透,裤子上满是泥浆。有时候,周重军忙到很晚才回住处,一路上都是黑黢黢的。他想,村民们长期如此,出行多不方便啊!在周重军的协调努力下,县乡资金到位,终于在全村修成了可以通车的环形路,还全部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谙源”——顾名思义,就是“熟悉自己的源流,知道自己的根”。这“根”就是“源”,就是水!可是,谙源村里的水塘因为多年淤积,都是死水臭水。村外的溪流,多被泥沙堵塞。村民们的饮用水,水质也堪忧。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帮扶下,周重军和队员们齐心协力,成功疏通改造池塘20个,并实施了覆盖全村的农饮水工程,使得谙源村“源”活、水清、景美。昔日的烂泥塘如今变身为景观池塘,四周围起了水泥栅栏,可养鱼,可种莲,风光怡人;村外溪流淙淙,清澈见底;村民们也用上了自来水,干净放心。

“要安居,做新屋。”路修好了,另一个难题又摆在扶贫工作队面前。村里破烂的老旧房屋需要整改或拆除,这可关系到村民居住安全,迫在眉睫。周重军和村“两委”商量方案,帮助贫困户申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最终建成新农宅50余套,改造危旧房20余户,林坊组20户群众实现易地搬迁。

如今,行走于千年古村谙源:水泥路路面平坦,四通八达;村落屋舍犬牙交错,焕然一新;村容村貌整洁美观,赏心悦目。真正是:行有好路、居有好屋、饮有好水,古村换新颜!

点燃教育之灯

2018年底,谙源村整村脱贫摘帽。但这只是初步的胜利,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因此,教育扶贫显得尤为重要。周重军想:如果村民们的孩子都能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甚至考上大学,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谙源古村的文脉才能源远流长啊!

身为教育工作者,周重军太了解教育的重要性了。经过调查走访,他把第一位教育帮扶对象锁定为贫困户李华同。

李华同,一家七口,五個孩子:大女儿和大儿子是前任妻子所生,都在乡中学读初中;二女儿和一对双胞胎儿子为现任妻子所生,都在村里读幼儿园。前任妻子病故后,李华同负债累累娶了现任妻子。妻子有严重的头痛病,干不了重活,一家人就靠李华同做泥瓦匠的微薄收入以及低保维持生计。

周重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如果不改善李华同一家的经济状况,五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也成问题。于是周重军牵头,和村“两委”以及连心小分队讨论研究,五个孩子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和书费,两个初中孩子享受每人每年1250元寄宿生活补助,三个学前教育孩子享受每人每年1500元资助金;并为李华同妻子介绍公益性岗位到学校做饭,到扶贫车间打扫卫生。如今,加上村集体经济的麻鸡产业分红、光伏发电分红,李华同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

每隔三四天,周重军就会去李华同家里坐坐。看到几个孩子经常趴在塑料凳子上写作业,他便自己掏钱到县城买了两套书桌椅送来。看到李华同的大女儿大儿子作业写不来,他忙完手头的事就抽空前去辅导。村民们见了钦佩不已,竖起大拇指:省城大教授成了农村娃的家庭教师啦!他却摆摆手说:我只是个普通的人民教师。

渐渐地,李华同夫妇把周重军当成亲人,有困难就去找他。夫妻俩脸上的愁云越来越少,眉头也越来越舒展了。

第二位教育帮扶对象是李周同。前几年李周同患上了尿毒症,每周需要到县医院做两次血透,高昂的医疗费用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举步维艰。后来,李周同大女儿又患上了红斑狼疮。小女儿李弯弯知道家里已无余力供她念书,初中毕业后毅然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又是该户结对帮扶干部,周重军身感责任重大。通过精准识别,周重军把李周同家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后医院治疗报销比例可达90%,大大减轻了李周同父女俩的医疗负担。

有一次,驻村工作队又到李周同家走访,李弯弯正好在家。周重军和她交流之后,心想:这花季少女,本该坐在校园里读书啊!他当即问她,愿不愿意去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学一门技术,如果愿意,他来想办法。

“是真的吗?那太好了!”李弯弯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多少个日夜她做梦都盼上學啊。她那渴望而急切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周重军。他立即向学校汇报,得到省农垦办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批准李弯弯入学,减免了她全部的学杂费并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同时,周重军还帮她申请了2000元的江西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春蕾计划”助学金。

直到现在,想起周书记亲自送自己去上学的情景,李弯弯都感动不已:“遇见周书记,是我的幸运。不然,我哪有机会再次坐在宽敞的教室里继续读书啊!”

受周重军帮扶的,远不止这几个孩子。他先后组织江西农业大学校友30多人到谙源村,共捐赠善款和物资近4万元,重点帮扶家有学龄儿童的贫困户;他通过省农业农村厅机关工委为谙源村10位学龄女童申请到江西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春蕾计划”共14100元;他动员身边的企业家朋友,为贫困户孩子章强、李文婷提供爱心资助金14400元……

周重军深知,农村贫困家庭培养一个孩子不容易。帮扶一个孩子改变自己乃至家庭的命运,是他的最大心愿。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网红“麻鸡书记”

见周重军本人之前,我已经听过他许多故事,并关注了他的公众号:谙源驻村工作队。公众号上有周重军自己写的扶贫日记,也有记者对他的专访。在他身上,副教授、党员、第一书记以及文艺青年的不同气质简直是完美融合在一起。我不禁惊叹:他哪来如此巨大的能量?

“灵山秀水孕珍禽,谙源古村凤凰飞。凤冠铁距锦为翎,气吞湖海羽毛新。”这是周重军为谙源扶贫主打产品——崇仁麻鸡写的诗。

“我是崇仁许坊谙源村第一书记,来到这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乡村振兴产业需切合实际……千年麻鸡马爸都点赞香飘四溢……”这是周重军自编自唱的《嘻哈崇仁麻鸡》说唱歌曲微视频。对,你没听错,崇仁麻鸡已经获得马云的认可和点赞!

这和周重军结下不解之缘的崇仁麻鸡,起源于唐末,是中国十大名鸡、江西四大名鸡之一,是一种有身份的鸡。2017年9月,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全国共八家,江西唯一一家。

谙源村是崇仁麻鸡的发源地。驻村不久,周重军就敏锐地意识到,只有把麻鸡产业做强做大,才能真正防返贫、稳脱贫。因此,从原种保护、种鸡繁育到商品鸡养殖再到产品深加工以及综合营销的产销体系,必须逐步完善,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以及鲜活鸡、冰鲜鸡、麻鸡蛋、麻鸡加工产品直销、网络营销等“线上线下”销售模式。

可是,如何宣传引路,让崇仁麻鸡走向全国?不愧是文艺青年,周重军为崇仁麻鸡写了一首诗并放到公众号上进行宣传;又编写了《嘻哈崇仁麻鸡》说唱歌曲,制作成微视频上传网络平台,点击率超过十万次,他本人也成为了网红,被誉为“崇仁麻鸡书记”。2019年11月,他带着《嘻哈崇仁麻鸡》亮相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打响了崇仁麻鸡品牌。之后,他在江西卫视、江西公共农业、江西农村广播等主流媒体上为崇仁麻鸡积极代言,参与拍摄了《书记“店小二”》《第一书记庆丰收》 《扶贫有一套》等宣传片,并在抖音自媒体平台上直播带货,与“电视当家”“江西扶贫商城”等平台签订网上销售协议,大力开展品牌推广。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崇仁麻鸡销售面临巨大困难,周重军迅速调整思路,提出了“减少喂食、控制产蛋”的思路,每天减少经济损失3000元以上。同时,加强与江西扶贫商城以及与京东公司的合作,努力开辟更多新的线上销售渠道,实现了12个月以上麻鸡存栏量清零。就在上个月,在“百县千品”产业扶贫网的活动中,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胡汉平与江西新闻联播主持人尹颂还为崇仁麻鸡直播带货呢!

据统计,他打造的品牌效应直接增加销售额20余万元,使崇仁麻鸡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巩固了脱贫成果,给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2019年,谙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5万元,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20万元。

那天,周重军开车带我们到麻鸡养殖基地参观。远远地,便听到鸡啼声此起彼伏。那麻鸡,红冠、麻毛、青脚,比一般的鸡好看,“身手”也敏捷,看到人来,有不少鸡飞到树枝上去了。一个在城里长大的朋友说,鸡飞上树——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周重军笑着说:“这就是麻鸡起舞赛凤凰啊!正因为崇仁麻鸡灵动、会飞、爱上树,所以脂肪含量低,肉质紧实而嫩,炖出来的汤色清,汤汁鲜美……”

周重军每天都要来基地看一看才放心。他告诉我们:崇仁麻鸡之所以高品质,是采用了传统散养加现代化养殖技术,每隔三个月就要换棚地儿——总共五块棚地,三块用来养麻鸡,另两块长草皮,休养生息;待那三块棚地的草和虫子被鸡们吃得差不多就换棚,这样保障有两块棚地是歇着的,保证有机生态散养。而且,鸡们漫山遍野跑,体型健美长不肥,六个月还算嫩,九个月甚至一年才出栏,肉质也不柴,反而紧实鲜美,不然马爸爸的山庄怎么会要我们定期供货呢。

周重军说得头头是道,看样子他不仅是崇仁麻鸡代言人,是带货“店小二”,还是“鸡司令”呢!

从养殖基地回乡政府的路上,周重军的车子两次熄火。车确实也挺旧的。一问,他的车从2018年10月驻村至今,已跑了3万多公里,车胎都换了7个。我在心里默算着,谙源村距许坊乡十里路,许坊乡距县城五十里路,县城距省城两百六十多里路。驻村以来,这三百多里路,周重军来来回回走了一年零八个月。

采访自始至终,他极少提到家人。当我问起时,他才说半个月回一次省城的家看看妻子和孩子。可我知道,他曾有过连续52天驻村未回家的纪录。我还翻遍了他的朋友圈,看到父亲节他转发了一篇《第一书记爸爸们,孩子们有话想对你们说》,他配了一句话:我泪奔了!

是啊,他也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无数像他一样的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前线,身后是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这场战役,还有什么理由不胜利?

车子终于发动了,我们继续上路。沿路绿油油的秧田,偶有耕牛和白鹭怡然自乐。初夏的风迎面吹来,带着些泥土的味道。“既来之则安之则乐之,要对得起胸前这枚党徽,决不无功而返!”周重军手握方向盘,坚毅的眼神望着前方。

作者简介:袁华琳,江西省作协会员,抚州市骨干教师。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李华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诸葛亮喂鸡求学
敢为当先
一封家书
驻村书记
驻村第一书记
找理由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明水县 创新“1+3+N”扶贫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