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46”——脱贫攻坚的“瓷都密码”

2020-01-13石磊华

老区建设 2020年23期
关键词:景德镇市景德镇全市

昌江河畔,瓷韵茶香。景德镇是久负盛名的千年古镇和世界瓷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期间,作出了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为景德镇发展标定的历史方位、擘画的美好蓝图。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加快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新征程中,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始终坚持符合景德镇实际,创新推进富有景德镇特色的“长短结合”脱贫减贫方略,全面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287户27432人,已全部脱贫;18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瓷都人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决战决胜、一往无前,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着告别贫困共享小康的美好篇章。

“1”:一条主线固根基

景德镇始终围绕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扶贫政策这一条主线,全面筑牢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和基本生活保障,确保脱贫减贫等各项扶贫政策落实不折不扣。

一是教育扶贫浇灌“希望之花”。实施以“两免一补”为核心的助学制度,确保不出现贫困学生缀学现象,让困难家庭子女能读书、读得好书,贫困不延续到下一代。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2.4973万人次,发放资助金2.4169亿元,其中资助建档立卡学生3.0114万人次,发放资助金2346.401万元。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全覆盖。

二是健康扶贫筑牢“健康防线”。实施以“五道保障线”、“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为主的健康扶贫政策,“五道保障线”精准落实到位,政策叠加效应显现。全市贫困人口住院累积总费用4亿余元,贫困户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稳定在90%的适度水平。

三是安居扶贫保障“居有其屋”。以贫困户100%住房安全为目标,全力推进贫困户C级住房得到加固维修,D级住房得到重建,并按照“交钥匙工程”要求,做到符合标准,重点是保证贫困群众不住危房。2016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3506户,贫困户安全住房率达100%。

四是安全饮水汇聚“幸福长河”。根据《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全面完成农村贫困人口饮用水水质检测和安全大排查,确保所有贫困户不出现饮水安全问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公益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平台,广泛开展饮用水安全知识健康教育。

“5”:五条措施增收入

景德镇结合市情,通过筑牢贫困户“一领办四参与”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创造岗位增加就业收入、盘活资源资产增加收入、支持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和通过政府兜底保障增加收入等五条增加收入的硬措施,确保“两不愁”目标实现。

一是“一领办四参与”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按照《景德镇市“一领办四参与”扶贫贷款指导意见》要求,通过领办企业合理安排和设立岗位,吸纳带动贫困户参与就业和季节性务工,确保贫困户通过参与贷款企业就业等方式获得发展产业收益。近年来,全市“一领办四参与”贷款5.66亿元,带动建档立卡户11221户,覆盖率100%。

二是创造岗位增加就业收入。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思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开发村镇、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社会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贫困户增加务工性收入。全市共提供固定就业岗位2000多个,安排季节性岗位6000余人次,培训建档立卡就业对象8000余人。

三是盘活贫困户资源资产增加收入。按照中央和省、市委一号文件要求,通过结对干部的帮扶,鼓励引导农民盘活土地、责任田、责任山、水面和房屋等生产资料和资产资源,提高农民资产性收入,争取贫困户不留闲置资产。全市各级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户流转田地山地等1.5万亩。

四是支持贫困户发展力所能及种养业增加收入。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通过饲养猪、牛、鸡、鸭等畜禽,种植水稻、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由帮扶单位帮助收购代销,让贫困户从自己生产的大米、蔬菜、畜禽等农产品中获得一定的收入。全市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采购贫困户农产品总金额达968万元。

五是通过政府兜底保障增加贫困户收入。不断强化“两项制度”衔接,建档立卡特困供养户、低保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总户数的90%,全市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低保资金20148万元;发放建档立卡农村特困救助供养金3259万元。

“4”:四个一产业谋长远

景德镇在确保贫困户短期退出有质量的前提下,立足长远,出台了《景德镇市产业扶贫攻坚战实施意见》,重点推进产业扶贫“四个一”工程,使之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相结合,确保到2020年帮助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成一亩茶园、一亩果园,养一笼鸡并加入一个合作社,让贫困户能持续稳定的获得发展产业收入,实现脱贫不返贫目标。

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县(市、区)综合考虑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重点选择茶叶、马家柚和景黄土鸡为扶贫产业发展重点,同时结合乡镇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光伏、中药材和畜禽水产等其它产业,巩固提升扶贫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确保贫困户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全市“四个一”工程已完成茶果类产业规模33160.74亩,按户均2亩指标计算,完成比例146.11%,实现了贫困户户均一亩茶、一亩果发展目标。全市共建设“四个一”扶贫产业面积28420.79亩,其中茶叶种植面积4693.5亩,果树种植面积3743亩,油茶种植面积15307.5亩,其它种植面积4676.79亩。

二是多措并举加大投入。通过整合省、市扶贫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及涉农资金,科学使用单位(企业)帮扶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以及用好3000元每人的干部包户帮扶资金等方式不断加大产业扶贫攻坚的投入力度。2018年以来,市、县(市、区)两级共投入资金5828.28万元,市级帮扶单位投入1489.8万元,县(市、区)级投入2601.8万元,乡镇、村投入662.68万元,產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

三是紧密构建联结。把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稳定受益作为产业发展目标,把帮扶资金和项目的重点放在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上。为避免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的现象发生,坚持找准扶贫产业与贫困户收益的结合点,进一步依法依规制定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联结的规章制度,全面完备产业发展协议、合作社规章,建好制度,立好章程,选好法人,真正使扶贫产业权责明、章程严、机制顺,持续惠及贫困户。全市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的村级单位476个,占比92.2%。

“6”:六大举措强保障

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结合景德镇实际,构建起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等六大体系,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强化对标对表。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脱贫攻坚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抓不放、常抓不懈。通过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等,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批示,对标中央及省委有关工作要求,研究部署和调度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切实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聚焦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先后印发了《景德镇市委 景德镇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景德镇市开展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实施方案》《景德镇市产业扶贫攻坚战实施意见》《景德镇市关于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性文件,有序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和实施”的工作机制,强化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各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筹调度作用,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各级各部门合力抓、驻村干部和基层干部具体抓责任体系,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四是强化调度推进。以答卷者的担当、奋斗者的姿态,全力推动上级决策部署在景德镇落地落实。不断健全专题研究调度、部署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和调度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位推进、以上率下,逢重要会议必讲脱贫攻坚,下基层调研必查短板弱项,访贫困群众必看生活改善情况。各位市领导同志严格落实责任分工,不定期赴挂点乡镇(村)调研指导。

五是强化结对帮扶。建立了市级领导包乡镇、市(县)直单位和乡镇领导包村、干部包户、企業帮扶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的帮扶制度并实现全覆盖,确保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共安排119个市县直单位派出强有力的工作组对口帮扶18个省级贫困村和100个市级贫困村,选派七千余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安排292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与村民同吃同住,在村庄一线为村庄和贫困群众解决具体问题,成了党委政府与基层沟通的桥梁,成了贫困户和农民群众的知心人。

六是强化资金投入。坚持增加政府扶贫投入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重,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教育、医疗保障等转移支付力度。2016年以来,全市投入脱贫攻坚财政专项资金10589万元。持续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对2016年以来使用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等投入形成的资产开展清产核资、严格确权登记,加强后续管护,规范运行管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作者简介:石磊华,景德镇市扶贫办公室。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景德镇市景德镇全市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我的家乡景德镇
黄凯简介
刘文斌
景德镇市陶瓷艺术中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