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0-01-13江滨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5期
关键词:肠管开腹直肠癌

江滨

结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也称为大肠癌,是我国常见且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40 岁人群,特别是70 岁左右,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因此绝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都是老年人[1]。但由于结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不太容易引起人们重视,再加上我国民众缺乏早筛意识,导致我国有近80%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了。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排第三位,死亡率排第五位,其上升幅度呈现上升态势,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本文主要研究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给予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30 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 例。对照组男8 例,女7 例;年龄60~72 岁,平均年龄(62.34±3.46)岁;其中直肠癌7 例,结肠癌8 例。观察组男9 例,女6 例;年龄62~75 岁,平均年龄(62.29±3.10)岁;其中直肠癌5 例,结肠癌1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经过肠道准备的非急诊手术,无低位直肠癌病例,且均一期完成肠道重建,无造瘘存在。

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其手术方法如下。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在其腹部正中位置做手术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入腹,寻及病变肠管。对病变肠管进行结扎处理,寻找预切线,清除相应淋巴组织,切除肠管。同时,在腹部左下侧打孔,放置引流管,最后缝合切口。术后,患者住院观察,痊愈患者可办理出院。

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治疗,其手术方法如下。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患者肚脐眼上方做一直径为1.0 cm 切口。使用气腹针建立人工气腹,将气压维持在11 mm Hg(1 mm Hg=0.133 kPa),然后引入腹腔镜光源。在腹腔镜观察下,找出病变肠管并观察病变肠管周围情况,继续建立操作孔并置入戳卡。接下来,提起肠管,分离肠系膜血管,用超声刀分离膜下血管与脂肪组织,进行结扎与离断,清除淋巴组织。最后切除病变肠管,并于脐部做小切口取出病变组织,进行肠道重建。最后,于左下腹操作孔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为避免伤口感染,给予患者适量抗生素药物。术后,患者住院观察,痊愈者可办理出院。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2.21±0.14)h、住院时间(6.75±0.35)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74±0.21)h、(11.34±0.59)d,术中出血量(82.46±0.52)ml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9.74±0.4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33、331.888、25.914,P=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腹胀持续时间为(3.12±0.24)d、肛门排气时间为(1.23±0.21)d,均短于对照组的(5.21±0.68)、(3.12±0.8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25、8.550,P=0.000、0.000<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 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1/15);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 例,肺部感染2 例,胃溃疡2 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总例数40.00%(6/1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31<0.05)。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疾病,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更容易患上结直肠癌。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膳食结构发生改变,每日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导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其次是人口老龄化,据资料调查显示,60~74 岁正是结直肠癌的高发期。由此可见,膳食结构和人口老龄化是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结直肠癌早期症状较为隐匿,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在发现自己患上结直肠癌时,已是中晚期了,且近半数患者生存期≤5 年。正是由于疏忽了早期预防,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由于结直肠癌有5~10 年窗口期,即从息肉-腺瘤-腺癌的阶段性变化,如果在此时间段能够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和腺瘤,就能有效防止结肠癌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身体会发出一些警告。一般来说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现自己大便习惯有所改变时,如突然发生腹泻或便秘,且次数过多,大便中发现黏液或脓血,或近期发生消瘦状况,应及时进行体检[2]。此外,遗传也是重要因素,如果家中有肠癌患者,建议其他兄弟姐妹,包括下一代也要去做检查。通过检查,能提早发现癌前病变,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但是,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处于中晚期,因此必须进行有效治疗,缓解临床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临床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传统治疗方法是开腹手术治疗,此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但是开腹手术切口较大,术后疼痛时间较长,患者不敢起床活动和咳嗽,这会增加坠积性肺炎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此外,由于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较慢,故恢复正常进食时间较长。因此,为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手术对患者身体伤害,现更多采取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3]。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其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手术治疗中。腹腔镜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器械,在腹腔镜手术中就是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进行的手术,一般多采用4~5 孔操作法。其使用原理是使用冷光源提供照明,将腹腔镜镜头插入腹腔内,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图片,并通过光导纤维传至信息处理系统,将图片实时显示在专用显示器上。医生通过显示器屏幕上所显示的不同角度图片,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判断,并运用特殊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较多优势:①手术切口较小,对患者造成组织损伤较小;②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较轻,患者能及早进行活动;③对肠道功能不良影响较小,术后患者无需太久时间便可进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恢复健康,缩短住院时间;④腹腔镜手术创少小,腹腔内形成粘连相对较少,便于术后进行其他治疗;⑤对患者机体免疫力功能,尤其是具备抗肿瘤效应的细胞免疫产生影响较小,利于患者后期辅助治疗;⑥术后并发症较少,包括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胃溃疡等[4]。但是在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时,还需注意以下事项:①由于患者病情存在差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治疗,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在手术期间,注意是否损伤其他组织器官;②术后,放置引流管,同时观察患者引流管的引流液性状;③术后,为防止手术创伤引发下肢静脉血栓,一定要叮嘱患者早期进行下床活动。因为早期下床,能预防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问题。如果患者排气次数较少,通过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恢复胃肠功能;④每天测量患者体温、血压、脉搏等;⑤患者在术后短期时间内不能进食,营养状况不良,因此在此阶段还要监测营养状况问题;⑥术后,测量白细胞、白蛋白等[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2.21±0.14)h、住院时间(6.75±0.35)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74±0.21)h、(11.34±0.59)d,术中出血量(82.46±0.52)ml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9.74±0.4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33、331.888、25.914,P=0.000、0.000、0.000<0.05)。观察组患者腹胀持续时间为(3.12±0.24)d、肛门排气时间为(1.23±0.21)d,均短于对照组的(5.21±0.68)、(3.12±0.8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25、8.550,P=0.000、0.000<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31<0.05)。由此可见,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给予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在较短时间能快速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此治疗方法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肠管开腹直肠癌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