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穴压豆及穴位按摩治疗功能性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2020-01-12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3期
关键词:压豆胃脘耳穴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消化科,辽宁 大连 116013)

功能性胃脘痛属于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胃脘痛有着悠久的历史,临床上有大量的中医治疗胃脘痛的医学文献,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按摩是、针灸以及耳穴压豆等,相比于西医治疗方法,中医具有无不良反应以及安全性较高的特点。胃脘痛指的是上腹部到脐周之间的疼痛,一般指的是心窝处的疼痛感,也被叫做心口痛[1]。现代医学将胃脘痛,概括为急慢性胃炎以及胃溃疡和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统称,胃脘痛通常伴随消化不良症状。胃宜春通降则顺,而不宜滞逆,中医认为治疗胃脘痛的关键在于和胃理气,降逆止痛[2]。从中医角度来讲功能性胃脘痛的发病机制为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滞血瘀、升降失调所致,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3]。功能性胃脘痛采用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并发症率较高,治疗时间长容易复发,增加了患者身心压力和经济压力,不利于患者痊愈。本文以功能性胃脘痛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功能性胃脘痛的中医治疗方法,概括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功能性胃脘痛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治疗时间为2017年至2018年期间,共计100例,经过检查确诊。排除严重肝肾、凝血、精神疾病的患者。男患35例,女患65例;年龄30~78岁,平均(54.1±2.5)岁;病程1~5年,平均(3.5±1.2)年。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药物过敏、全身疾病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到患者进行西医治疗,口服吗丁啉,吃饭前30 min内口服吗丁啉,10 mg/次,3次/天。穴位按摩:患者取坐位,通过手指按法或点法刺激足三里、中院、内关穴位。耳穴压豆:主穴:足三里、中院、内关;配穴:心、脾、肝、肾。操作原则:每次压豆时的穴位选择主穴,并配合其中1个配穴,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辨证进行穴位选。治疗方法:①指导患者坐位,对患者的耳廓进行揉按,利用探针在耳廓上选择最敏感的部位,同时选择相应的穴位。②穴位选择完毕后对耳朵进行消毒,采用75%的乙醇溶液作为消毒液,在穴位上利用胶布贴压王不留行籽,贴压完毕后,利用食指对耳穴进行轻按,注意手法要轻柔并逐渐加重,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每次按压的时间持续约1分钟,指导患者正确的按压耳穴方法,使患者自行按压3次/天,3 d更换一次胶布,双耳朵轮流贴压,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3 治疗标准。痊愈:患者的功能性胃脘痛症状彻底消失,病情得到明显改善;显效:患者的功能性胃脘痛症状明显改善,病情有所减轻,但同时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无效:患者的功能性胃脘痛及病情均未得到缓解[4]。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t检验,表示为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的检验方法为卡方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结束后,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共有24例患者痊愈,12例患者有效,14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72.0%;研究祖中36例患者痊愈,13例患者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达到98.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χ2=10.25,P<0.05)。

2.2 两组并发症率比较:研究组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76,P<0.05),见表1。

3 讨 论

功能性胃脘痛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胃肠道动力出现了障碍,另外也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当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和心理层面存在较大关系。目前功能性胃脘痛的治疗有中西医两种方式,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及时将病情控制住。西医治疗消化性功能不良多使用吗丁啉,该药能够协调胃肠运动,同时促进胃动力。吗丁啉具有较强的促进催乳激素分泌作用,所以可以导致非哺乳期泌乳,对于女性患者而言引起较大的不便,长时期使用还会导致乳腺增生等疾病,对于男性患者而言可以引起乳房胀痛,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5]。因此,尽管西医治疗功能性胃脘痛的效果较为显著,但仅适合短期服用,若长期服药,则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另外西医治疗功能性胃脘痛治标不治本,具有很高的复发率。中医上认为功能性胃脘痛归属于痞证范畴[6],该病的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脾虚为本和湿热。祖国医学认为治疗功能性胃脘痛的方法在于标本兼治和内外结合治疗[7]。

我国中医学关于功能性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丰富,已经有2000余年的治疗历史。主要的观点认为功能性胃脘痛的发病原因是因为胃部的经络受到刺激,发生气机平衡失调导致病理改变。《内经》中对功能性胃脘痛有所记载,认为胃部气滞血瘀。中医对于功能性胃脘痛的辨证分型包括脾胃阴虚以及气滞血瘀等,耳穴压豆和穴位按摩法适用于以上几个类型的功能性胃脘痛治疗。中医认为,治疗功能性胃脘痛的关键在于通经络,活气血[8]。采用耳穴压豆治疗能够刺激患者的穴位,使得血管扩张改善胃部血液循环,调节经脉气血,从整体上改善功能性胃脘痛症状[9]。耳穴压豆技术是综合了神经性、生理学、解剖学的综合治疗技术,可以根据个体情况给予良性刺激,注意手法要轻柔给予适宜的刺激,不可多选穴位[10]。耳穴压豆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治疗方法,也是我国中医的独特治疗理论。祖国医学认为人的耳朵在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对应的位置,因此可以通过按摩穴位对五脏六腑的疾病进行治疗。当人体具有疾病时耳朵上的相应部位就会发生阳性反应,从而使耳朵出现了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就是在进行耳穴压豆所需要进行刺激的部位,对这些部位进行刺激,就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全信息理论认为,耳朵的形状像一个倒立的胎儿,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检查耳部,一旦发现异常就可能意味着机体出现了相应的疾病,例如,耳朵上如果有水泡、硬结或者色素沉积等都提示发生了相应的病变。基于以上理论,中医十分重视利用耳朵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内脏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因此当五脏六腑出现疾病时选择相对应的压痛点进行耳穴压豆就可以起到神经与经络之间的感传效应,可以起到调节经络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现代医学证实,耳朵可以视为全身组织器官的全息缩影,在耳部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耳穴压豆能够使得机体的双向调节功能被激活,同时能够调整胃部的经气,进而改善胃部的新生代谢和血液循环情况,起到平衡脏腑的作用。

中医穴位刺激是一门普遍适用于老年、青年、儿童、妇女的治疗方式,操作简便有效,应用范围广泛,能够缓解 功能性胃脘痛临床症状,是较为安全可靠和简便的方法[11]。中医认为,穴位可以疏通气血和经络,能够沟通上下,中医认为气血不通就会导致疾病防发生。穴位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调节气血和经络,既能够起到治疗作用同时也能起到保健的功能。穴位刺激法通过按、压、揉、擦等穴位刺激对病变部位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让穴位发生“酸、胀”的得气反应,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的疗效。耳穴压豆与穴位刺激是中医传统疗法,有促进气血循环、消炎止痛的作用,穴位按摩有改善新陈代谢、缓解胃部疼痛的作用[12]。穴位按摩以中医为理论基础,是一种保健按摩方式,主要针对经络穴位进行按摩,能够通过外力对穴位产生作用,从而起到促进新陈代谢、疏通经络以及缓解疲劳、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13]。本次研究中对胃脘痛患者进行学外贸选择了足三里,内关以及中院三个穴位。其中足三里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属“足阳明胃经”穴位,该穴位对于人体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强壮身心的大穴[14]。中医学认为,对足三里进行穴位按摩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能够调理脾胃,起到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另外穴位按摩无不良反应,是一种绿色治疗方法,对患者不会造成机体损伤,因此患者更容易接受,该方法操作简单、方法快捷,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15]。耳穴压豆配合穴位按摩,能够进一步通经活络和调节阴阳,同时能够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心理,治疗过程更加舒适,还可以使得治疗效应得到延长和巩固,联合使用的临床效果更佳[16]。

笔者研究后认为,越早介入中医治疗效果越好,早期使用中药进行干预能够及时扭转功能性胃脘痛的状态,同时能够有效预防发生功能性胃脘痛。除了积极进行中医药治疗之外,一定要嘱咐患者保护好胃肠,从病源上进行杜绝和预防,从而实现中医学的未病先防的思想作用。另外,患者要保持正确的心态,避免因为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疾病发生。

综上所述,利用耳穴压豆及穴位按摩的方法来治疗功能性胃脘痛方法是可行的,疗效是确切的。所以,功能性胃脘痛患者在发病期间,可以通过耳穴压豆及穴位按摩的方法来治疗,推荐临床使用。

猜你喜欢

压豆胃脘耳穴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