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观察

2020-01-12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期
关键词:肢端盆腔血栓

谭 淼

(沈阳市妇婴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由于体位因素、术中血管损伤因素,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16%,已经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1]。因下肢静脉血栓发病较隐匿且缺乏特异性,早期采取预防措施在外科护理工作中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对9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盆腔手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年龄在38~76岁,平均年龄为(54.6±6.7)岁,体质量47~69 kg,手术时间62~230 min,术中失血量100~420 mL。所有患者无严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疾病。

1.2 护理方法

1.2.1 风险评估:入院后对患者进行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wells评分,并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对于曾有血栓栓塞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以及评分≥1分的中高危患者,进行重点防治。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2],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认知。

1.2.2 心理干预:术前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尽量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及焦虑,对不良心理情绪加以疏导,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从而增强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1.2.3 加强术前下肢血运情况观察:术前测量患者大腿及小腿周径,观察并记录肢端循环情况,包括:腿部皮温是否升高、有无肿胀、麻木、颜色有无变化及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等。

1.2.4 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使患者保持合适、舒适的体位,在小腿及腘窝处垫上高度适宜的软垫,避免静脉丛因长时间压迫而出现血运循环障碍。同时术中穿好弹力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2.5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回到病房后,在患者绝对卧床期间,将护理床摇至头低脚高位,使下肢抬高20°~30°。嘱患者继续佩带弹力袜,增加静脉回流,降低血栓发生风险。术后严禁挤压下肢,每日可按摩双下肢4~5次,每次10 min左右,并注意保持肢端温暖。术后每日记录生命体征及肢端循环情况并测量患者大腿及小腿周径,若与术前测量结果相差过大,或左右腿测量结果相差过大,应警惕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尽早完善下肢静脉彩超检查。

1.2.6 指导康复锻炼:术后及时进行康复锻炼是预防静脉血栓的关键。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鼓励患者进行活动,促进下肢功能恢复。下肢早期运动特别是膝关节伸屈运动及足踝主、被动运动,能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督促患者家属每2~3 h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更换体位、活动下肢各个关节及按摩肢端肌肉,鼓励患者在床上做屈伸足趾、踝关节等活动。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住院时间,通过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护理满意度。

2 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2例,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经过抗凝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8.5±2.3)d。通过调查随访,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3%。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升高,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风险及预防已经逐渐开始引起重视,护理模式的选择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出,可以说是决定患者手术成败的关键。常规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护理模式,但其仅仅是对患者的病情、生活方式、治疗等方面进行简单干预,缺乏特异性和全面性,而护理干预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与患者进行更为深入沟通,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详细了解,帮助患者克服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同时将可能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采取提前干预措施[3-4]。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无论在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住院时长还是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因此在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围术期中选用综合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取得显著的护理成效,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可。

猜你喜欢

肢端盆腔血栓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肢端肥大症并发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彩超表现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肢端肥大症并发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肢端肥大症患者糖代谢异常和相关指标分析
缘结推拿献此生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