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出血情况及安全性观察

2020-01-12张太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6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例数

张太平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铁岭 112700)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神经内科中发生率较高的疾病类型之一,临床上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1]。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早期开展静脉溶栓,能够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目前,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事,通常会使用阿替普酶,其临床疗效也比较理想,但是有关阿替普酶的给药剂量现阶段还存在一定争议。我院分别通过不同剂量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实验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段为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其家属均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署名;并得到了我院伦理学会批准。纳入标准:满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2];影像学检查发现脑部不存在大面积出血和梗死;发病时间不超过4小时。排除标准:伴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意识障碍患者等。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11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32例、23例;其年龄为32~77岁,平均为(51.1±3.5)岁;11例患者伴高血压,9例患者伴糖尿病,6例患者伴高脂血症。实验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30例、25例;其年龄为31~79岁,平均为(51.8±3.2)岁;13例患者伴高血压,11例患者伴糖尿病,4例患者伴高脂血症。两组的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入院后全部患者均选择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的阿替普酶给药剂量为0.6 mg/kg,1 min内静脉注射0.06 mg/kg,1 h通过泵注静脉滴注剩余剂量。实验组的阿替普酶给药剂量为0.9 mg/kg,1 min内静脉注射0.09 mg/kg,1 h通过泵注静脉滴注剩余剂量。治疗期间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1.3 临床观察指标:①治疗后24 h,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判断,具体标准为[3]:症状、体征彻底消失,完全能自理日常生活,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则表示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能自理部分日常生活,基本恢复语言功能,肌力增加幅度≥2级则表示显效;症状、体征显著缓解,肌力增加幅度不足2级,生活无法自理则表示有效;不满足以上标准或者病情加剧则表示无效;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治愈例数之和则为总有效例数。②对溶栓治疗后的出血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如皮下淤斑、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颅内出血等。③对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如血管损伤处出血、心律失常等。

1.4 统计学分析:将本次实验数据录入到SPSS21.0软件中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对照组中,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分别为16、18、21、5例,总有效率为90.9%(50/55);实验组中,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分别为18、20、14、3例,总有效率为94.5%(52/55);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比较出血情况:对照组中,1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2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3例患者发生皮下淤斑,2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总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实验组中,5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5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5例患者发生皮下淤斑,3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总发生率为32.7%(18/55);在出血总发生率方面,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观察比较临床安全性:对照组中,1例患者发生血管损伤处出血,2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3/55);实验组中,2例患者发生血管损伤处出血,3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5/5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现阶段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和临床病死率均比较高,会对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而阻塞管腔,脑部供血被阻断,进而让脑部组织发生坏死,部分脑部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缺血性损伤[4]。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讲,让梗死部位组织的血液循环得以及时恢复,有效降低脑细胞损伤,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早期溶栓治疗对于临床病死率的降低非常重要。

在对急性脑梗死混着进溶栓治疗时,采用早期阿替普酶得到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本研究中,在总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不同剂量阿替普酶的溶栓治疗效果均比较理想。阿替普酶的起效速度较快,保证在最理想的治疗时间实现治疗效果,最终让临床疗效提高;除此之外该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情况,经肝脏代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研究中,;对照组、实验组的出血总发生率分别为14.5%(8/55)、32.7%(18/55),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大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阿替普酶作为第三代溶栓药物,属于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经赖氨酸残基结合纤维蛋白,将纤溶酶原激活,让其转化成纤溶酶,让血块被溶解,最终实现治疗效果。阿替普酶的药物半衰期相对较短,无法持久维持药效,需要持续用药,增加给药剂量,再次损伤血管壁,当恢复血流后血液容易外流,进而发生出血事件。所以临床中在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应采用小剂量阿替普酶,让溶栓后的出血事件显著减少;另外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应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严密观察,早期识别颅内出血,并加强其他部位出血的监测工作,及早识别,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让患者损伤有效减轻。

综上分析,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溶栓选取阿替普酶剂量时,或低或标准,均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成效,而小剂量阿替普酶则能让出血事件减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例数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