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综治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效

2020-01-11白芳范富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基层

白芳 范富

〔摘要〕 综治中心作为直接面向基层、组织协调各方、统筹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能的工作平台,发挥着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当前,山西省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太原市杏花岭区作为山西省“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在参与基层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经费保障不充足、部门间协调机制不畅、信息化资源整合不理想等问题。为此,应以共治为原则、以制度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专业队伍建设为依托,不断提升综治中心的社会化、规范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 基层;综治中心;社会治理;大综治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6-0068-05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综治中心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前端和末梢,肩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2019年1月,中共中央在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要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根本路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加强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建设。近年来,太原市杏花岭区综治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专项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一手抓专项打击整治,一手抓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在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提升了全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与此同时,太原市杏花岭区综治中心在工作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机制协调、资源整合等方面,迫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

一、太原市杏花岭区综治中心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杏花岭区是山西省太原市6个市辖区之一,属城乡一体化城区,辖区面积170.2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2个乡、108个社区、4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66.3万人。该区居民生活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中,教育、医疗、商业服务场所密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单位、重要部门和基础设施占全市25%以上,居全市之首。为了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为全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营造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杏花岭区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于2017年将杏花岭区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与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进行整合,成立了杏花岭区综治中心。杏花岭区综治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实战功能,突出工作实效,纵向推动了区、街(乡)、社区(村)三级综治中心的运转规范、衔接有序、指挥高效,横向促进了综治中心与区各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一致,基本实现了三级综治中心的一体化运作、实体化运行,使综治战线成为维护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一道防线。

(一)抓党建引领,打造基层综治的“领导核心”

杏花岭区牢固树立“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综治”理念,坚持党群服务中心在哪,综治中心就建在哪,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综治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深入实施党员联户制度。首先,杏花岭区综治中心党支部在年初统一制定党员联户工作计划,实行群众选党员、党员选群众的“双向选择”原则,并根据每位党员(老、弱、病、残和长期流出的党员除外)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确定联系几户群众。其次,由综治中心统一印制《联户党员便民服務卡》,并在卡上注明党员姓名、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然后发放给联系户方便提供服务。最后,为使该制度能够取得实效,还建立了考评机制。区综治中心党支部每季度考评一次联户党员,评选“党员联户之星”,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目前,综治中心已初步形成党建和综治工作“双建双促”一体化格局。

(二)抓阵地建设,夯实基层综治的“支撑点”

一是立足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推进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在区和12个街(乡)建立了联调中心,在148个社区(村)成立了调解室,并不断壮大基层人民调解队伍。目前,全区已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10个,基层调解小组266个,配备人民调解员825名①。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金刚里社区的“杨蓉警务室”,自2002年成立以来,联合区法院、检察院、妇联、律师事务所共同成立杏花岭区政法联调室,建立起基层矛盾动态分类分级多元联调化解机制,形成了“抓早、抓小、抓苗头”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人性化调解”的工作常态。2017年,杏花岭区以“杨蓉警务室”为引领开展创建优秀警务室活动,在全区打造了12个具有标杆作用的优秀警务室,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0多起,切实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是着眼特殊人群管理,积极推动区、街(乡)、社区(村)开设心理服务室。区综治中心依托区康复医院推动全区三级心理服务室建设,让“心防”建设成为保障社会治安稳定的新护网。目前,全区已把16名区康复医院心理专家、40名公安干警和社区工作者、284名志愿从事心理服务的社区干部作为保障心理服务室规范运行的主要力量,力求对精神障碍者、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加强动态管控和心理危机干预,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风险。

三是加强社区网格的建设与管理,做好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的排查与预防。杏花岭区综治中心将居民院落、单位场所、商业店铺、交通线路等全部纳入网格。目前,全区设置网格897个,配备总网格长148名、网格员886名、协管员470名。通过网格化的建设与管理,目前杏花岭区对网格内的人、地、事、物做到了“信息全了解、情况全掌握”,实现了网格服务管理无缝隙、全覆盖,推动了社会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在网格内的化解。

四是积极推进“法治诊所”全区试点建设。杏花岭区综治中心依托各级联调中心(室)建立了区、街(乡)、社区(村)三级“法治诊所”,各级联调中心主任兼任“法治诊所”负责人,实行法律顾问为“主诊”,心理诊疗师、社区民警、法检干部、网格调解员做“辅诊”的“五方联诊”,并采取“上门送诊、每日门诊、专家坐诊、定期会诊、助困巡诊、集中义诊”等诊疗方式。目前,杏花岭区基本实现了“法治诊所”全区覆盖,推动了社会矛盾依法化解和群众法律需求“一站式”解决,让群众不出社区(村)就能挂上法律服务“专家号”。

五是以“区、街(乡)、社区(村)”三级网格平台为支撑,加强综治信息系统建设。各级网格员对其网格内的“平安建设、社情民意、公共服务、应急处置”四大类案件,通过手机终端上报,并由区、街、社区三级网格平台逐级受理、反馈,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街道协调、急事直报区级、难事会商解决”。目前杏花岭区综治平台已基本实现了与试点街、社区平台三级综治信息的互联贯通。

(三)抓队伍建设,构筑基层维稳的“防火墙”

综治队伍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加强综治队伍建设既是落实群防群治方针的长远需要,也是应对治安复杂形势的现实需要。在实践中,杏花岭区综治中心一方面立足于专业防范,狠抓政法干警、社区民警、治安辅警、专业保安等专业化队伍建设,组建了2 800人的“一警六队”② 联防联治队伍。另一方面充分依靠群众,积极发展党员、模范、社区低保户等成为平安志愿者,加强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在工商、教育、执法、环卫、共青团等行业和领域共组建了3 000余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同时,利用出租车、快递流动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组建了600余人的出租车平安志愿者队伍、460余名的“快递小哥”平安志愿者队伍。

(四)抓设施建设,擦亮守护安全的“千里眼”

杏花岭区作为全省、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雪亮工程”的重点试点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投资4 105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区、街(乡)、社区(村)三级综治视频交换共享平台,初步实现了各级综治中心视频监控资源的对接贯通和共享。二是积极探索开展社区视频监控手机App应用平台建设,将视频监控接入群众手机软件,通过广大群众的“雪亮眼睛”及时有效地发现、预警风险隐患。杏花岭区“雪亮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19年杏花岭区刑事类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14.7%,街面“两抢一盗”侵财类警情下降35.9%①。

二、太原市杏花岭区综治中心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杏花岭区呈现出人口流动加强、车辆保有量持续增长、各种利益诉求增多、新老矛盾交织、治安形势严峻等特点,对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当前,杏花岭区综治中心在社会治理中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员配置不强

綜治任务繁重,人员配置不足问题凸显,普遍存在由区、街道(乡)、社区(村)干部兼任综治干部、承担综治任务的情况,真正意义上的专职综治人员比较缺乏,这使得综治工作难以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随着综治中心建设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综治工作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践中,街(乡)和社区(村)综治工作人员普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安装在街办的所有视频监控设备,除个别街办在正常使用外,多数街办由于工作人员不了解某些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而使其闲置,大大影响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深度运用。

(二)经费投入不足

杏花岭区综合治理经费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职综治人员的聘用经费不足,全区881个综治专职网格员的聘用经费现在仍然面临缺口;二是与复杂繁重的综治任务相比,现有综治人员的待遇不高,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三是从“雪亮工程”建设的投入来看,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目前后续维护经费的不足已影响到“雪亮工程”的推进速度与质量。

(三)协调机制不完善

实践中,部分单位对综治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虽然每年都签订目标责任书,但因督查落实机制、检查考评和奖惩制度不够健全,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尚未形成有效合力。遇到需要联合处理的综治事件,由区政法委牵头调动比较顺畅,而由街(乡)综治中心协调就相对困难。各街(乡)综治中心与派出所、司法所、计生办等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横向协调机制,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协调一致的工作合力。

(四)资源整合存在漏洞

目前,虽然区综治中心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数据资源已实现对接,但在各类资源的整合方面并不理想。一方面,社区(村)级的综治信息系统并未实现全覆盖,只是在试点社区的建设相对完善。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宾馆等企事业单位基于自身工作性质或利益的考虑,不愿将其监控系统接入综治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平台,有的虽然表面接入了,但经常会私自拔掉对接设备的网线,或者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借口内部流程、资金等问题拖延维修,从而影响了综治大数据信息平台的有效运行。

三、提升综治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效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面对这一新要求,相关部门应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抓综治工作的目标,切实提升综治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四化”水平。

(一)以共治为原则,切实增强基层综治的社会化水平

社会治理的社会化强调依靠社会力量实现社会治理。要引导社会成员增强主人翁精神,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实现平安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方面,要着力加强部门协同。一是整合条块资源,健全区域联运、部门协作的机制。以政法机关积极参与和支持综治工作为基础,充分协调公安、民政、计生、社保等多部门,实现基层社会的协同治理。二是积极引入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推动发展各行各业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引导和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另一方面,要强化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参与和支持综治工作的热情。一是由综治专职人员、志愿者、网格员等通过电话访问、上门访谈等形式,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了解综治工作、认可综治工作、参与综治工作。二是运用宣传栏、传单、综治APP等多种形式,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法治意识,同时积极挖掘基层综治工作的亮点,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二)以制度为保障,切实提高基层综治的规范化水平

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强调将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保证社会治理的规范性、科学性、稳定性。这就要求综治中心参与社会治理必须走规范化的道路。

一是推进社会治理的立法工作。没有法治,平安只会是“空中楼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促进社会治理工作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因此,应针对当前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加快社会治理的立法进程,及时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成熟经验、做法上升为立法或制度规范,巩固平安创建成果,夯实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二是完善综治经费保障制度。可由区委综治办负责起草制定综治经费保障办法,除重点保障综治专项工作经费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公共监控视频设备的维修资金、志愿者队伍的积分奖励资金、法律救助资金等,并报相关主管部门核实批准后实施。

三是建立机构实体化运行机制。为解决基层综治力量分散、条块联动运行不畅、整体合力无法形成的问题,可在街(乡)、社区(村)一级探索搭建工作平台,全面推行综治中心实体化设置与运行。在街(乡)、社区(村),可以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形成“综治中心人员+综治信息系统+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的工作格局,在不改变部门隶属关系和工作职能的前提下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公安、司法、信访、维稳、工商等主要职能部门派专人入驻综治中心合署办公,参与综治中心安排的各项工作;(2)不派专人入驻的职能部门,可通过参加定期碰头会、分析研判会等方式安排布置工作,综治中心则通过派单方式,协调各职能部门处置各类事件和问题。这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组织设置和运行方式上。各街(乡)、社区(村)情况各异,要紧密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方式,确保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构建协调联动机制。针对部分职能部门参与综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由属地政法部门牵头,会同公安、司法、环保、卫生等职能部门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横向协调联动机制,以及针对职能部门的综治考核和奖惩等机制,从而使涉及各职能部门的综治工作能顺利安排下去;要明确各级综治工作平台的职责和权限,以确保其协调指挥权,从而更好发挥其“基层指挥部”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要健全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分流处置、督导检查等机制,以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治、基层平安联创。

五是建立平安志愿者积分奖励制度。由区政法委牵头制定平安志愿者积分奖励制度,要具体规定奖励条件与办法,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或党群服务微站,与党建服务活动相结合共同设计。如平安志愿者参加党群活动、综治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供治安线索等活动,每次可获得多少积分,每月积分前几名的可兑换相关物品或其他优惠券的奖励等。

(三)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提高基层综治的智能化水平

运用现代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智能化突出强调社会治理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成果。综治中心要善于把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维护稳定、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等工作中,不断提升综治工作智能化水平。

一是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不仅是打击防范犯罪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破解治理难题的革命性力量。要找准大数据技术服务平安建设的切入点。利用云计算开展从无到有的数据挖掘、从点到面的研判分析,打破地区、部门、警种界限,实现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二是统筹有关地方、部门和互联网企业资源力量,推动数据资源从人工采集为主向机器采集为主转变,从无偿提供向平等交换交易转变,尽快建立科学的数据标准体系,努力实现政法综治专业数据与各类公共数据的集成应用。三是打造全区全网视频大数据服务平台,运用人像对比、指挥调度、社情分析、群防群治、一键报警、信息发布、移动APP等科技创新技术,面向政法、综治、公安、公共安全、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公众等提供视频大数据应用。

(四)以专业队伍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基层综治的专业化水平

专业化强调要培养专业人才、打造专业队伍、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社会治理。新形势下,各级综治中心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综治队伍建设。为此,一要做好人员配备。要着力破解制约综治队伍建设的体制性、机制性难题,探索建立区综治办牵头、公安司法为主实施、有关部门配合的综治专职队伍录用机制,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综治队伍。可通过公开招聘,录用一批综治工作岗位的公务员,实现专岗专人、专人专干;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综治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二要做好思想与业务培训。要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切实增强综治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综治队伍政治上忠诚可靠。同时,要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大力提高综治工作人员做好治安防控工作的能力和维护公共安全的实战本领。可通过讲座、调研、论坛、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综治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综治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水平,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治安形势。

〔注 释〕

①数据由太原市杏花岭区政法委提供。

② “一警六队”即社区村民警、社区村巡逻队、治安联防队、专业保安队、民兵应急队、治安信息队和民事调解队。

〔参 考 文 献〕

〔1〕王华梅.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J〕.前进,2020(01):34-36.

〔2〕叶 青.提高社会治理“四化”水平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J〕.社会治理,2017(01):17-20.

〔3〕端木青.增强基层治理效能〔N〕.人民日报,2020-09-23(05).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基层
基层巡览
关注基层智慧治理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