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背后的逻辑

2020-01-11刘滢张守夫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

刘滢 张守夫

〔摘要〕 中国抗击疫情斗争是一场极不平凡的人民战争,之所以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抗疫中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运筹帷幄、科学指挥,在于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正是源于这样的逻辑,才创造了中国抗疫斗争的奇迹。

〔关键词〕 抗疫斗争;战略成果;马克思主义;制度优势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6-0060-04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奋战,有效遏制曾经肆虐的疫魔,中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抗疫中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运筹帷幄、科学指挥,在于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正是源于这样的逻辑,才创造了中国抗疫斗争的奇迹。

一、中国抗疫伟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论述中的国家治理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上的统治和对社会进行管理是一个国家应当履行的双重职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2 〕523因此,政治上的权力只有通过有效的国家社会治理职能,被强制、实施、执行到每一个国家和社会成员,才可以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统治。马克思还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具有包括医疗卫生公益在内的社会管理公益性,他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优先对公益事业进行必要的扣除,然后再进行产品的其他分配。” 〔2 〕432此外,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学指出了灾难与人类历史的辩证关系,他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3 〕

(二)医疗卫生特别是疫病防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曾发生过严重的血吸虫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把消灭血吸虫病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951年,毛泽东对全国防疫工作作出以下指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毛泽东认为,疫病防治是一场斗争,必须按打仗的方法认真应对。他还指出“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 〔4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医疗卫生工作放在现代化事业的突出位置,领导人民有效应对和解决了上海甲肝疫情、广东登革热疫情、深圳霍乱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卫生医疗、危机管理和国家治理的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思想。1998年,江泽民在江西视察抗洪救灾工作时指出:“要立足于防大疫,继续把灾区卫生防病防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完成好。” 〔5 〕 2003年爆发非典型肺炎疫情,面对非典病魔,胡锦涛提出了“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 〔6 〕75的总体战略,表明了“我们为一些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感到揪心” 〔6 〕22的执政理念。胡锦涛在2003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奏响了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嘹亮凱歌,书写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壮丽诗篇” 〔6 〕59。2020年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7 〕,“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 〔8 〕,“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 〔7 〕,“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9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 〔10 〕。习近平重要讲话为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基础。

二、中国抗疫伟大斗争的实践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国力和深厚底气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据统计“从1952年到2018年,我国GDP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 〔11 〕。今日之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货物贸易总额、外汇储备余额、高铁里程、银行业规模等领域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因此,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群众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社会秩序总体正常,这从根本上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综合国力,得益于危急时刻能够最大限度运用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支撑。

(二)人民伟大实践是战胜疫情的力量源泉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决定了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每一名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国家与人民之间的根本利益也是高度一致的。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场”和“大战场”。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与全国人民共谋大计、共商大策、共赴时艰,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解放军战士们紧急驰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人人贡献援助之力,个个捧出真诚之心,书写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战胜疫魔的恢宏史诗,奏响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雄伟交响乐。举国上下、家里家外、网上网下、大事小事等各个方面,高扬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光荣旗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内容,实现了又一次升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精神和民族向心力得到又一次凝聚,同时全国人民自身的精神追求、精神价值、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的实践又一次证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激励下,愈加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经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人们都从灵魂深处感受到民族精神的陶冶净化,都从心底升腾起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种力量创造了五千年文明的辉煌,中国人民还将凭着这种力量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崇高境界,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丰硕成果。

三、中国抗疫伟大斗争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并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7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由于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保证了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使其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定型化、制度化,从而可以发挥出显著优势和巨大作用。

(一)抗疫斗争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对疫情严峻考验,举国上下坚持全国一盘棋,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好大事的独特优势,调动起各方面的组织动员能力,全国各地步调一致,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令行禁止、紧密合作,四面八方、同心协力。在武汉市,仅仅用了10余天,就相继建成拥有3 000多张床位、达到一级标准的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无论是最偏远的山区,还是最贫穷的乡亲,每时每刻都能及时知晓疫情的变化,患者都能及时得到医疗救治。正如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所说:“中方面对严峻疫情挑战,举国上下团结一心,迅速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取得积极成效,充分展现了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12 〕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面对疫情中暴露出来的应急管理制度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方面的短板和漏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9 〕。他强调,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与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二)新时代不断发挥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严峻的斗争深刻启示我们,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我们正在坚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做到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努力提高面向未来的“答卷能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夯实制度基础。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的城市健康管理理念,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重视生物安全风险,提升国家生物安全防御能力。总之,我们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考验,不断化危为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四、结语

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背后的逻辑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人民举国同心、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敢于舍生忘死、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尊重科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命运与共、共克时艰、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尤其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及中国人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同时,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背后的逻辑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中国人民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中国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9.

〔4〕万建武.重温毛泽东关于卫生防疫的重要论述〔J〕.求是,2020(06):62-69.

〔5〕江泽民.发扬抗洪精神 重建家园 发展经济——在江西视察抗洪救灾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9-08(01).

〔6〕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02).

〔8〕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N〕.人民日报,2020-02-07(01).

〔9〕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20-02-15(01).

〔10〕抵御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4(01).

〔11〕任仲平.奋斗创造人间奇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作:上〔N〕.人民日报,2019-09-29(01).

〔12〕习近平同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通电话〔N〕. 人民日报,2020-02-29(01).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对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理论创新与制度优势的相关思考
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认清制度优势 坚定制度自信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