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工程 百年梦圆

2020-01-11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导流三峡工程船闸

巍然屹立的三峡工程,为长江健康、江河不老提供了有力保障。它是当今世界水利水电领域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实创新伟大精神铸就的丰碑。这曲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壮丽华章,必将进一步激发奋斗热情,激励人民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它是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关键性工程;它拥有迄今为止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它对发挥长江航运优势、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它在绿色能源、生态补水等方面发挥了有益作用……它就是举世闻名的国之重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下称“三峡工程”)。

论证半世纪,建设十七载;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三峡工程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经受了13年试验性蓄水检验,持续保持安全高效运行,综合效益全面发挥,百万移民妥善安置。11月1日,三峡工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完成!

百年风雨筑坝路

时光回溯到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首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构想。然而,当时国似散沙、战乱频仍,开发三峡、治理长江之梦难以企及。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毛泽东提出: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

1982年对是否兴建三峡工程,邓小平果断拍板: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6年至1989年,国务院组织多位专家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论证。大多数专家认为建设三峡工程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

圆梦号角吹响,建设日新月异——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

2003年,三峡工程如期实现蓄水135米、船闸试通航、首批机组发电的三大目标;

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达到海拔185米高程;

2008年,三峡工程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

2012年,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全部投产发电;

2016年,三峡水利枢纽升船机工程进入试通航阶段;

2019年,三峡水利枢纽升船机工程完成通航及竣工验收;

2020年11月,截断巫山云雨的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建设终于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造福民生 效益显著

百年大计,国运所系,高峡平湖的宏伟蓝图,由梦想迈进现实。三峡工程投入运行以后,全面发挥综合效益,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坝锁蛟龙,防洪能力跃升

防洪是三峡工程首要任务。从蓄水至今年8月底,三峡水库累计拦洪总量超过1800亿立方米。2010年、2012年、2020年入库最大洪峰均超过每秒7万立方米,经过水库拦蓄,削减洪峰约40%,极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老水利”徐星华回忆,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洪水,荆江分洪区33万群众大转移。“那时,不仅全员上堤防洪,整个公安县转移一空。”他唏嘘不已。

“通过建设三峡工程,长江形成了以三峡工程为骨干、效益巨大的防洪体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陈桂亚说,通过科学调度,三峡工程的防洪调控范围已从当初设计的荆江河段向下游拓展,对城陵矶及武汉河段也发挥了巨大的防洪作用。

供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

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截至今年8月底,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达13 541亿千瓦·时,有力支持了华东、华中、广东等地区电力供应,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三峡输变电工程覆盖了长江经济带华中、华东和广东电网,各区域电网之间可以获得事故备用和负荷备用容量,提高了电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同时,工程的建成和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使电网动态调节性能得到改善,抵御事故冲击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为推动全国范围的电力市场建设和电力交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江可夜航,建设“黄金水道”

长江是沟通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交通大动脉。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进一步发挥了长江航运优势,吸引了产业加快向沿江地带聚集。库区航道等级由建库前的Ⅲ级提高到Ⅰ级标准,5000吨以上船舶成为三峡过闸主流船型。蓄水后,平均每年水上交通事故数下降了2/3。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过闸货运量14.83亿吨,2011年过闸货运量首次突破1亿吨。

蓄丰亦补枯,优化配置资源

发挥保障长江流域供水安全、改善中下游枯水季水质、有利于南水北调等方面的水资源配置作用;当下游河段遇干旱灾害、重大水污染及海损事件时,发挥应急调度作用……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具有兴利调节库容165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水量呈现递增趋势,用水需求与初步设计相比有了较大变化。三峡水库“蓄丰补枯”,每年枯水季节为长江中下游补水200多亿立方米。截至今年8月底,三峡水库为下游累计补水2267天,补水总量2894亿立方米。

重生态保护,打造绿色走廊

三峡工程运行后,可减少洪水淹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减缓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三峡电站投产以来,累计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3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69亿吨;三峡工程改善航道和水域条件,库区每千吨公里船舶耗油量显著下降,为建设长江绿色生态走廊创造了条件……三峡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的有益作用,同樣意义重大。

作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造福亿万百姓的民族工程、民生工程、复兴工程,三峡工程不断拓展的综合效益,正逐渐在更大范围惠及百姓、助力发展。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是水利水电领域世界难题“题库”。全体建设者精心组织、精细设计、精心施工,勇担使命,开拓创新,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的技术难题,建成了质量一流的精品工程。

“夏吃冰棍、冬穿棉袄”造就无裂缝大坝

攻坚克难 突破世界级技术难题

“夏吃冰棍、冬穿棉袄”,对我们来说是正常“操作”,可是你知道吗,三峡大坝的混凝土也享有这样的“待遇”。正是这样细致周到的呵护,才造就了三峡右岸“无裂缝大坝”的奇迹。

在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历来有混凝土大坝“无坝不裂”之说。这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导致大坝内部温度升高。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大坝内外部的温度差形成的拉力会破坏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三峡大坝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建筑物,属于混凝土重力坝,混凝土工程量很大。“三峡工程是优质工程,建设者们创造了奇迹——大坝右岸连发丝般的裂缝都没有,二期浅层温度裂缝经技术修补处理也没有留下隐患。”两院院士、负责三峡工程验收的专家组组长潘家铮如是说。

三峡大坝施工中研发出的综合混凝土温控生产体系和施工工艺,形象地被人们比喻为“夏吃冰棍、冬穿棉袄”。

“夏吃冰棍”指的是夏季(25℃以上的高温季节)拌和混凝土时加入冰屑,配合负温风冷骨料(用-10℃以上的冷风对骨料进行冷却)等措施,拌和出7℃低温混凝土,从而减少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差,避免产生温度裂缝。其实,夏季施工的混凝土不光“吃冰棍”,还会“坐”上皮带机,在遮阳棚的保护下被运往浇筑现场。

“冬穿棉袄”指的是冬季(5℃以下的低温季节)来临之前,给一年以内的拆除模板的坝段,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被、泡沫塑料板等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表面因为外界环境温度骤降产生温度裂缝。一到冬季,符合条件的坝段会“穿”上色彩鲜艳的“保温服”,为色彩单调的冬季增加了亮丽的景色。

“豆腐块”里建“地下宫殿”

三峡大坝是在江水中建起来的吗?大坝横亘于长江之中,说它是在水里建起来的,当然不错。但是实际上,为了保证大坝混凝土浇筑质量,修建大坝一般需先用“围堰”(临时挡水的坝)把将要建大坝的位置全部或部分围起来形成“基坑”,同时让江水“改道”,流向预先建好的泄水通道,这一过程在水利水电行业中称之为“施工导流”。

为了统筹解决好大坝施工导流过程中的江水渲泄、通航等关系,一般需进行施工导流方案选择和规划。考虑到长江作为我国水运交通动脉,在施工期间不能断航,以及三峡大坝坝址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经过多种技术方案比较,三峡工程施工导流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的施工方案,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三围长江、两改江流”。

负责1997年的大江截流和2002年的导流明渠截流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郑守仁生前曾说,这是“一生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荣耀”。

1997年的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坝工程形成的水库中实施的,水深超过60米,超出一般的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2~3倍,江底还有20多米的松软淤沙。导流明渠截流流量大、落差高,龙口合龙单宽能量世界第一,江底为人工开挖修整形成,平整光滑,截流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困难,郑守仁集中群体智慧,首创“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在正式截流前的一个枯水季,用石渣料将大江截流龙口深槽河段的最大水深先垫至水深40米以内,把截流江段江底的淤沙“压住”,这样既可以确保安全施工,又降低了截流合龙时的抛投强度。导流明渠截流前,他花了两年时间,通过水工模型反复试验和比较研究,提出“双戗截流、分担高水头落差”的良方。

三峡工程三期导流和两次截流,其规模、难度和复杂程度堪称世界之最。三期导流的顺利实施,确保了施工期长江航运通畅,使三峡大坝顺利建成、横贯长江,让“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愿望变成现实。

一提到三峡工程,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宏伟壮观的三峡船闸,还有借助船闸“爬楼梯”过坝的大小船舶。

三峡船闸的全名是“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也被称为“三峡工程双线五级永久船闸”,是目前世界上级数最多、上下游水位落差最大、输水系统承担的水头(能量单位,指单位重量的液体所具有的机械能)最大的内河船闸。永久船闸共有24扇人字闸门,其外形与重量均为世界之最,号称“天下第一门”。

五线船闸全长6.4千米、宽300米,堪称是从坚硬的花岗岩山体中整体开挖出来的一条“人工运河”。由于船闸上下游水位落差达113米,它的直立边坡最高达175米。如何控制高边坡岸体内容易发生的断裂、潜流、渗水及风化等地质活动,使船闸避免出现失衡滑坡的危险,是水利施工中公认的一道世界难题。

据当时的新闻报道,承担主要施工任务的原武警水电部队工程技术人员与我国水电专家一道共同努力,先后运用100多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声光、电子、化工、冶金、液压传动、材料力学等10多个学科知识,成功解决了船闸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梳理记载原武警水电部队施工过程的相关资料,其中有两个比喻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关于开挖边坡的:他们采用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等控制爆破技术,“像刀切豆腐一般”从坚硬的花岗岩山体中开挖出直立高边坡。据测算,如果将船闸开挖完成的土石方垒成截面1平方米的石墙,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另一个比喻是关于高边坡加固的:他们对高边坡实施锚固锁定方案,在岩体中“像纳鞋底一样”,打入10万根高强锚杆和数千根锚索,将直立墙和两侧的高边坡密密匝匝地“缝”成铜墙铁壁。

此外,科研人员还在边坡内修建了14条排水洞,解决了高边坡岩体渗水问题。相关监测结果表明,永久船闸高边坡十分稳定,变形值有效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本刊综合)

汇聚更为壮阔的力量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人心的时刻:从1994年正式开工,到1997年实现大江截流、2002年实现导流明渠截流、2006年全线浇筑到顶,再到2010年首次实现试验性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目标,以及如今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三峡工程走过了漫长而艰辛、伟大而壮阔的建设历程。

站在高远的历史节点上,更能感受到三峡工程走到这一步的不易。有人说:“一部百年三峡史,正是近代中国强国史、奋斗史的生动写照。”此言不虚,没有强大的国力,没有科技的进步,没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不可能建设三峡工程的。据报道,三峡工程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建立起100多项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从这个方面,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

一代代人为何怀抱建设三峡工程的梦想?建设三峡工程究竟有何深远意义?简单地说,就是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更好地造福人民。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一代代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标准建设三峡工程,高效率运行三峡工程,高质量发挥三峡工程的历史性作用,是紧紧相扣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极其重要,都需要全力推进。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被寄予了厚望,它的意义绝不仅体现在一个层面、一个方面,而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能发挥基础性工程的作用。特别在当前,国家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峽工程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还是推动科技发展、加强自主创新等,都能强有力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三峡工程是关系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敲锣打鼓那么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以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为契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三峡工程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尽到应尽的责任。(据光明网)

猜你喜欢

导流三峡工程船闸
三峡工程高清影像公布 等
水利工程施工中导流施工技术分析
三峡船闸累计货运量突破10亿吨
混凝土运输及导流在水利工程中的要点分析
水利施工中的导流和混凝土运输技术问题探讨
“同时双向多头导流器”的设计与应用
规模第一的水利工程
船闸
见证三峡船闸试通航
为三峡工程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