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探究

2020-01-10徐伟坤

科学咨询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小数素养

徐伟坤

(浙江省诸暨市暨南街道王家井小学 浙江绍兴 311800)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数学本身的特点,还要强调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将二者紧密结合,把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带入到抽象型的数学问题中,还原知识在生活中的本原。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根据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数学与生活间的纽带[1]。

一、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下降。将数学与学生容易接触到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选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素材,让学生乐于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索与学习。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导者,从而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学习充满趣味性。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成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胜于填鸭式的知识教育,数学方法必然多抽象的公式符号,学生容易出现厌烦心理,这对于学习数学以及其他学科都非常不利。如果将所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便会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三)促进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即生活”,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最终目的都是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同样,小学数学的学习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以生活背景展开教学能够打破学生对数字符号的刻板印象,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数学存在于实际生活中,便于学生理解领会。另一方面,数学又可以服务于生活,比如,学习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在家里做一个三角架式书架,既节省空间又非常实用,这就体现了数学对生活的服务性[2]。

二、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

(一)课程导入生活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又贪玩好动,而数学又是这样一门抽象理性的学科,学生理解起来会非常空洞并难以掌握。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重难点讲解而忽略了导入内容,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的无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将教授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相结合,让所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非常具有实用性。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观察窗户防护栏中间的平行四边形,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看到的同样形状的物体,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数学语言贴近生活

数学不仅可以通过抽象的符号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语言展现,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师都受过专业教育培训,但能力却不尽相同,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讲解,授课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这主要取决于老师的语言水平,语言是一门艺术,而想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需要老师运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数学语言生活化。例如,讲授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时,由于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小数的相关知识,这时候老师可以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了小数呢?”是不是在超市的价签上随处可见小数呢?大家可以去超市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出示超市购物PPT,将生活情境引入学习中,使用数学化的语言教学,这样学生既能学习到数学方面的知识,又能增加生活经验[3]。

(三)课后练习生活化

课后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课后练习时也会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在“三角形”知识点授课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三角形的绘画或者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制作相关模型,在课后练习中不断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增加生活经验,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真正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理解与发展,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进一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小数素养
小数加减“四不忘”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