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堂教学应正确把握幸福观的本质

2020-01-10

中文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幸福感主观生命

(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高校课堂教学中,尤其是通识课教学中,教师们提到的最多高频词估计会有“幸福感”一词,学生们似乎也愿意听这个时髦词,师生们可能还会联想到中央电视台的那个镜头调查“你幸福吗?我姓曾”,那幸福感的本质是什么?幸福似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它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大学课堂养成幸福的习惯?本文章将从幸福的概念,以及高校课堂的幸福感教学方式展开。

一、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以快乐论为哲学基础,认为开心快乐就是幸福,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但具有较少的消极情绪[1]。现代主观幸福感研究取向,是一种综合型的心理学模型,既包含心理学中的情绪幸福感模型,又包含社会学中的认知幸福感模型,重视反省或直觉所获得的比较稳定的、某种切实的感受,是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的存在状况[2]。自20世纪50年代Diener创立至今,主观心理学一直是现代幸福感研究之主流[1]。

二、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简称PWB)以实现论为哲学背景,研究者反对把幸福简单等同于快乐,认为幸福应该从自我实现、生命意义和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进行理解,它是人们自我潜力实现与真实的自我和谐一致的状况[3]。现代心理幸福感研究者不会把注意力仅仅放在探索个体主观感受的不同,而更感兴趣于主观状态背后复杂的心理因素及广阔的积极行为机制,把幸福定义为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生命意义,它弥补了主观幸福感只强调个体对于生活状态的主观感知的缺陷[4]。国内学者苗元江[5]提出我国居民的心理幸福感包括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6个维度,认为高生命活力者会充满活力和能量,拥有生命热情,精力充沛;高健康关注者会珍爱生命,关注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与行为方式;高利他行为者会愿意帮助他人,富有爱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高自我价值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有成功感和价值感,具有较高自尊;高友好关系者具有温暖的、安全的、真诚的、持久的人际关系;高人格成长者能自我接受,不断发展,开放新的经验,有自知之明,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心理幸福感更关注对个体自我发展和存在的生命挑战,因此它的研究更为广阔[4]。

三、综合幸福感

随着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整合与统一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首先,越来越多的现代幸福感研究显示幸福感是统一有机整体,最佳的幸福感的理论框架与概念体系应该是两者的结合,其次,在实际研究工作中,SWB和PWB研究相互重叠,相互补充,不断丰富着人格、情境和文化因素与幸福感交互作用的途径,再次,在实践应用领域,科学评估幸福感的不同侧面和要素,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3]。

四、高校课堂教学的启示

传统课堂比较关注课程的理论讲授,但是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更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启发我们,高校课堂教学的任务除了传授正确的知识外,我们更应该承担“教学支架”作用,积极发动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建构性,让学生不仅头脑参与理论学习,还要带着整个身体体验这个课程。高校课堂教学应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的、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幸福观,课堂应该充分利用游戏、练习和作业。

1.引导学生了解寻求幸福的途径,运用丰富的课程作业和“21天习惯养成”法则,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幸福习惯。

2.利用团队学习的方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支架式学习方式,围绕着真实情景学习,学习地点也不局限于课室,让学生在游戏、练习中觉察自我。

3.高校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利用紧扣生活的课程作业,把所学所感与真实生活相联系,课程与生活同步,达到学生幸福习惯的培养。传统课堂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但是笔者认为课下教学可能更为重要,如何利用课程作业把课程内容联系在一起,如何把知识的层面,转化为良好生活习惯的层面。

4.有条件的学习可以开设专门的幸福课程,精选与幸福相关的一系列教学主题,如:学会乐观、学会赞美、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学会奉献、自信心培养、情商拓展、人格魅力塑造、意志力培养、沟通能力提升、两性互动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幸福感主观生命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