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分析

2020-01-10

中文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课程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高校思政教师在传授理念知识的过程中,应该主动挖掘学科内涵,从一体化的层面对教学工作进行重新规划。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高超的技能,还应该拥有完善的人格,而教师也要主动迎合当下的教学需求,将重点放在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和学风建设等方面,为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随着社会思想潮流的多元发展,为了抵制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高校应该重视思政教育工作,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这也是坚持和巩固高校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渗透时政观点,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让思政教育在各个专业,这门学科中给予展示,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开展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1.重新定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高校课程体系中包含了必修、选修课程等,而与思政课程相并列的还有人文、外语和体育等课程,新时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应该围绕着“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出一群品德高尚、作风端正的大学生。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选择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教学手段,主动挖掘各个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接着结合时政知识,优化教学内容。

一方面,教师对于新课改要有系统的认知,解读教材中蕴含的主观精神,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下的社会现实,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秉承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准确把握各个阶段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变化,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整体特征,如立体分析法,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综合分析,这是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寻得突破的着力点。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向着以下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基础知识的传授,适当拓宽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范围,保证他们的三观得到进一步充实,逐渐摒弃掉脑海中的不良思想。第二,有效沟通,思政教师通过语言、行为和环境引导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努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三,通过课程思政教育的引导,激发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这三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进的,但是无论将何种方法应用到课程建设中,都应该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调整。

2.纵向延伸的基础上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通过小学、中学到大学生的课程学习,学生会从中获得文化、心灵的启迪,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发展也会逐渐趋于成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品德和人格塑造并非在短期内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师生不断交流,探究专业课程以及思政内容的结合点,并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渗透到课程教学的范围内,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高校思政教师,所要做的并非让学生畏惧你,而是应该从心底尊敬你,所以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真诚地和学生进行沟通,理解和关心他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就现阶段高校思政工作本身而言,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时效性,可以实行感恩教育、赏识教育等,将感恩教育纳入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向“榜样”学习,接受感恩洗礼,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公益事业。或者是将感恩教育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进行有效整合,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精神信仰不同,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感恩教育中,秉承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而赏识教育的存在,本身就是以积极、正面的评价为主,这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大学生正确的行为给予必要肯定,为其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以此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理论结合实践,增强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单纯的理论教学难免枯燥且乏味,虽然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智慧,但是在具体接触的时候,部分高校学生仍旧表现出兴趣不足的情况,难以找到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点。

对此,高校应该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必要创新,对此,教师将思政课程和校园团体活动进行有效整合,教师负责修改和完善学生的活动方案,主动挖掘实践活动中的核心价值观内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保证思政实践活动“动”起来。一方面,采用企业实践的形式,利用企业实践基地和资源优势,将文化、技术纳入企业实践的范围内,积极向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下,当微博、抖音风日渐蔓延于新时代的时候,思政实践教学借助这些载体,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主动发布相应的时政新闻,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则是利用网络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教学需求。建设高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大化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结语

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思政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但是受到一些客观、主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高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在新的环境下建设特色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