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
——以四大名著为例

2020-01-10

中文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课堂教学

(西安市鄠邑区新区小学,陕西 西安 710300)

一、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人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基础。教师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为学生阅读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阅读几十万字的古典名著,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针对这种识字量较少,思维能力发展薄弱的小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他们自主阅读创造条件。

1.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直观性的阅读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前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生动的图片展示,能够更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课文《红楼春趣》中,如果教师利用语言去描述每个人物放的风筝的样子,很容易使学生混淆,但是利用图片形式直接展现给学生,学生便能很快的理解。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物外貌的描写,作者的语言华丽,但是学生无法在脑海中构思出人物的样子,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感受人物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一步步地走进名著的世界。

2.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在我们的部编版教材中,所节选的名著片段篇幅是较长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不宜过多,循序渐进地促进阅读教学。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为例,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首先,可以进行初级阅读,要求学生能够读出基本的字句即可,扫清阅读障碍,重点关注文言词语与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其次,再进行略读文意,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接下来便是彻底完整的阅读,要求学生精读,及时做好问题的批注,也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最后,进行比较阅读,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本课,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探讨不同的人物对于武松的评价,丰富自己的阅读感悟[1]。也可以搜集一些其关于武松的其他故事,进行对比阅读,加深人物印象。

3.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部分,而晦涩难懂的名著教学更是其中的重点。在部编版教材中,涉及了很多关于阅读的篇目,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就有四篇文章涉及了四大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同时每本书中的“快乐读书吧”也对阅读名著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有效地去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名著。

比如,快速浏览法。对于篇幅较长的片段,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要做到大致内容了解即可。圈点批注法。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批注,不仅可以加深孩子的阅读印象,还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制作思维导图。在四大名著中存在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比如《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水浒传》中的108位英雄好汉及其他们的绰号;《西游记》中唐僧四人取经过程中遭遇的磨难;《三国演义》中复杂的人物关系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区分的内容。这些简单、易掌握的读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快速地走进名著的阅读,读起来也会更加轻松。

二、做好课内阅读到课外整本阅读的衔接

学生在课内阅读时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延伸到课外整本书的阅读,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可以说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提升,课外的整本阅读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做好课内外衔接,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注重人物线索,拉近文本距离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作者多采用制造悬念的方法来吸引读者的兴趣,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一步步地读完整本书。而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某一章节之中,而是贯穿于整本书。比如《水浒传》中的武松,学生已经在课文《景阳冈》这一课中,品读了武松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被武松打虎的紧张气氛所感染,所以关于武松的其他故事,学生阅读的欲望是比较强烈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武松的其他故事,开展一次“水浒故事会”,比一比谁的故事讲得更加精彩。此时学生便会展开整本阅读,“大闹飞云浦”“醉打蒋门神”“庆功楼杀西门庆”等一系列关于武松的故事,定会让学生感受到武松的英雄本色[2]。教师便可借武松这一人物线索,帮助孩子阅读《水浒传》中,更多的人物。

2.找准情节矛盾的切入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节选的名著片段皆是精彩部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都吸引着孩子们迫不及待想要阅读的愿望。部编版五年级《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来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而课文中所讲的内容也是“赤壁之战”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文章篇幅较长,而且难点内容较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这些难点部分,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向学生这样提问:“诸葛亮和周瑜谁更聪明?周瑜为什么要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等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关于这些人物的精彩章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好办法,进而在进行整本阅读拓展。

3.品读名著语言,提升作品鉴赏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才能禁得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反复咀嚼。新课标指出:“当学生学会了在读文本时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时,才会享受感动、享受收获,才能与作者碰撞出‘火花’,这是一种最真实、最深刻、最有效的阅读[1]。”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去读古典文学的语言。在《猴王出世》这篇文章里,有原汁原味的文学语言,比如:“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2]。”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停顿与节奏,从而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进而去品味孙悟空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文本影视比较阅读,加深阅读印象

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影视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四大古典名著早已被翻拍了很多次。虽然影视无法真实地去还原文学作品本身,但是也能为我们阅读古典名著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影视中人物的片段,通常会被当作理解文章的基础。例如,在《猴王出世》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观看影视作品,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再进行课堂教学。当学生对于文中的孙悟空有一定的了解下,告诉他们其实《西游记》这本书中其他的章节对于孙悟空的描写比影片中所呈现的还要精彩。学生在对于孙悟空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他们便会将文本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学生不仅可以深刻感受人物形象,还会发现其实文本的阅读,更耐人寻味。

三、实践探索,加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阅读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理解。将课内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在课堂学习中抓住恰当的时机,鼓励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组织一般的阅读活动,还应该灵活多样地进行创新活动,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1.读写结合,实施迁移式阅读

课本中的名著人物往往特点鲜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人物鼓励他们将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和事件进行归纳整理。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们,我们可以要求他们简单地用一两句话写出他们喜爱的人物特点,说一说他们读完之后的感受。而高年级的孩子们,阅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可以用书写读书笔记。或者对故事中某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进行言语创编活动,实施迁移式阅读。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很多对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对于黛玉的描写就非常生动:“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泣非含露目。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3]。”读完这些句子,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似乎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写活动,也可以利用作者书写的格式,进行自我创编,写一写你熟悉的人物的样子。因此,通过读写结合,开展迁移式的阅读活动,能够逐步搭建起学生阅读能力与习作能力的桥梁。

2.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切身感受名著魅力

课本剧是将文学、音乐、舞蹈和表演集聚于一体,这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课本剧表演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一种创新性的阅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表演的能力。利用自编自演的方式,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更加真实地去感受名著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景阳冈》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就“武松打虎”这一场景进行课本剧的创编。学生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会更加主动地去研究课本内容,会思考人物的动作、语言和表情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名著的魅力所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出来的人物角色,印象会更深刻。

3.开展课内师生共读,课外亲子阅读的新模式

师生共读。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在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前,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此时,教师如果以身示范,组织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同时,自己也进行阅读,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可以进行章节的分工,共同完成名著的阅读。比如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全书以唐僧四人为主线,每个小组进行各读一个人物,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讲自己读到的故事情节,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让全班同学都能够了解文章,实现“悦读”。

亲子共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讲,更需要来自家长的引导。首先,我们可以建议家长设立家庭读书架,阅读角落等途径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其次,利用你读我听的方式,让孩子乐于去读。也可以同孩子一起制作读书卡片,画画自己喜欢的名著人物。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扮演名著中的人物,比一比谁演得更好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基础,而课外阅读则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课内名著的阅读是学生整本阅读的引子,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两者之间的衔接,做到双管齐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能让孩子学会学以致用,进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教学课堂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