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与大学生责任教育耦合路径探析

2020-01-10

中文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理论课责任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4000)

一、将爱国主义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主基调

第一,深刻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古时当各民族和政治力量受到外来力量压迫时,国家涌现出许多爱国的英雄,如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他们的事迹为大学生报效国家、忠于祖国的责任行为提供了万世不移的道德责任评价标准,彰显出了在民族危亡前面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了,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中,将爱国主义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基调,才能把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时代责任相融合,才能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1]。

第二,基于当今责任教育现状而落实爱国主义主基调地位。社会成员随社会进步而独特性日渐显现,个性不断张扬,这就为新时期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责任要求。在理论层面,现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往往仅停留在概念上,没有厚重的历史情怀,加上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弱化了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政治认同感,甚至对历史产生了曲解,难以让学生精神世界自发产生责任意识指导实践行动。在责任教育当中赋予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形成个人与国家情感的同频共振的意识自觉,从历史中汲取爱国情怀,把爱国情感化为社会实践的动力,从而在努力建设祖国的实践中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第三,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线上线下”教育。毋庸置疑,当今我们能够切实地体会到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大量原本存于“线下”的活动迅速移师“线上”,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app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教育行业需要作出正确的回应,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积极构建创新传统思想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教育的最大助力[2]。

二、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

第一,将“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充分运用。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大学生责任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对滋养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而如何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大学生责任教育更是一个时代课题。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程”这个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强调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结合“课程思政”对学生责任意识的渗透从而全方面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另一方面,需要灵活地将“思政课程”的内容革新、思政话语体系的创造性发展。要立足中国具体实践,把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进我们整个课程,让理论生动地丰富教材、融入课堂、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3]。

第二,以“课程思政”填充“思政课程”存在的边界性问题。对于大学生责任教育,不可能仅靠其就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必然要联合其他途径、借助其他学科的辅助,才能真正达到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政课程”内容上更能体现出政治属性,且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导致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还要求其他学科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交叉,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好高校课程结构齐步育人的作用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同样重视“课程思政”在大学生责任教育理论课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多渠道、深层次进行精神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传承和发扬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4]。

第三,全力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协同功能,需要党和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对加强思政课建设提出了的明确要求,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了重要部署,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能否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直接影响。学校要实行既科学又严格的管理模式,学校领导要起带头作用,切身走进课堂,着力推进思政课建设和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创新发展思政理论课的一体化课程,达成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提升,把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互惠互补的作用,才能让思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5]。

三、利用“新媒体”推动责任教育理论课革新

第一,大学生责任教育要“应势而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技术的革新,学校教育也进入了“新媒体时代”,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重大的创新意义,使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开展不断丰富多样化、功能化和现代化。利用“新媒体”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盛行的信息传播渠道对精神的宣传,由于可以在一部手机上都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得最新最全的相关信息,这对于精神的传播,无疑是非常便捷有效的。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投入工作中,使其灵活起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提高其吸引力和时代感。把握好“新媒体”的传播属性,实现“新媒体”与责任教育课的有机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能适应当代学生的特殊性[6]。

第二,大学生责任教育要“因势而动”。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波荡起伏的国际环境下牢牢立足于世界舞台,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敢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并对传统事物发出质疑和挑战的精神,这是“因势而动”的深刻阐释,仍对新时代思政课的革新有深刻的影响。“新媒体”借着互联网这一载体在近年发展势头正旺,各界人士将其捧为时代宠儿,加之手机的多功能与智能化使其人手一台,更是让人们更加依赖“新媒体”。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取,在宣传工作中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要“因势而动”,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7]。

第三,大学生责任教育要“顺势而为”。现代教育当中,一些传统教师应转变“仅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和一个黑板便可实现教学任务”的旧观念,勇敢跳出原有的“舒适区”,迎合时代“顺势而为”。在这方面,青年教师相较老教师显然做得更好,这是因为青年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更加潮流、也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挑战新事物,在思政理论教学过程中更偏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多媒体的时效性、多样性、便捷性等特征,主动适应课堂信息化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更容易实现教学育人的目标。在如今的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与互联网发展大势相顺应,实现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利用互联网下的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完成传统的教学方式朝现代新式教学转变,开创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新局面[8]。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理论课责任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期望嘱托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爱国主义教育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