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与荒诞之间
——探析班克斯的涂鸦艺术价值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班克斯涂鸦艺术家

韩 昀 黄 雁

(云南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人类最早意义上的涂鸦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以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最为盛名,这在当时是以叙事体的方式记录人类的生产劳作。涂鸦艺术真正成为概念上的艺术潮流则是出现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纽约,著名的涂鸦艺术家有巴斯奎特、凯斯·哈林等。涂鸦艺术凭借其年轻化、反叛性的特点迅速蔓延整个欧美国家,地下涂鸦者们将油漆喷涂在街道墙壁、地铁站和车厢等一些公共场所最显眼的地方,以字母或者图像作为个人符号来诠释他们的个性或者怀疑和反思。

一、城市街头中的涂鸦艺术

涂鸦艺术因其反传统、反主流的特征长久以来不被权威机构所认可而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这反而更激发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涂鸦艺术的表达手法多样而且有着极强的自由性,因而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它经由涂鸦艺术家或者涂鸦团体自发在城市的墙壁甚至废弃的场地进行创作,达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它消解了以往形式上的艺术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边界,在视觉上传递着涂鸦艺术家们的个人见解。

班克斯于1974 年出生在英国的布里斯托尔,班克斯并非他的真名,而是涂鸦完成后签名用的匿名。班克斯是当今艺术界炙手可热的超级明星,可他却以神秘感示人,没有人见过他的真实相貌,因为他拒绝一切商业性的采访和活动。同大多数涂鸦艺术家一样,班克斯在其作品中表达着自己的诉求。因为涂鸦艺术对公共环境有“破坏”的嫌疑而未得到官方的认可,在街道墙壁上、地下通道等公共场所随心所欲地喷涂是城市管理者所不能容忍的,尤其是触及政治的敏感话题。这就决定了班克斯只能在夜间进行涂鸦,而他将自己的面部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没有人能看清他长什么样子。班克斯创作的《气球与女孩》《投掷鲜花的人》等涂鸦作品让当地的百姓惊喜于这种看上去充满讽刺意味却又风趣十足的涂鸦作品,起初当地的政府抹去涂鸦的做法遭到了居民们的反对,最终经由议会决定而保留了下来。班克斯通过涂鸦的方式表达他所处社会中的问题,他被视作城市街头的“游侠”受到当地人的推崇,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纽约、洛杉矶甚至难民营和以色列隔离墙都留下了他的涂鸦作品,他通过涂鸦这种艺术行为质疑西方的精致文明,他常在作品中表达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等一些当代尖锐的话题。

二、班克斯的涂鸦艺术特点

(一)构图中的留白

构图是绘画作品中最根本的结构框架,它是对整体画面中的节奏、空间、形象、秩序感的安排,是揭示形象和表现思想的手段,体现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画面的形式美感。班克斯的涂鸦作品在构图上不同于其他涂鸦艺术家以画面饱满为主要手段,他有意在作品的构图上留有空白以此凸显画面的视觉中心,如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例如:在墙壁的边角进行画面形象的安排或者是对画面背景不做处理保持原有的墙面。构图中留白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能够将画面主体形象通过正负形的对比进行强化,而且这种方式给予了观者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独特的涂鸦形式

班克斯的涂鸦采用的是纸模喷涂的形式,这是一种近似模板印刷的方式,纸模具有价格低廉、便于携带、可重复使用的特点。班克斯将喷涂的形象事先用模板制作好,然后固定在墙面上用喷灌进行喷涂,作品完成后明暗对比鲜明,线条边缘硬朗,具有质感,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纸模涂鸦成为班克斯独特的艺术标志,当然这样做更有利于神秘的他快速完成作品。

(三)象征性的艺术符号

儿童的形象在班克斯涂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在涂鸦中他们被赋予了一种特定的意味。涂鸦最初作为人类表达情绪的方式,多是信手拈来,具有无意识的特点,如同儿童玩游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在潜意识里就有涂鸦的本能。班克斯作为一名和平主义者,一直关注着贫困和战乱中的儿童,他的作品或是对儿童的天真、坦率特征的表现,或是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老鼠、猩猩、和平鸽等动物形象在班克斯的作品中也极为常见,他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为动物穿上衣服、举着牌子或者拎着行李箱,他们有的神情慌张,有的抬头张望,并在旁边附上黑色幽默的独白,好像动物在替人类鸣不平,看似好笑却达到了反讽的艺术效果。

(四)戏拟拼贴的手法

班克斯善于将经典的形象挪用之后进行再创作。例如:他将塔伦蒂诺导演的电影《低俗小说》镜头中的手枪换成了沃霍尔作品中的香蕉形象,塔伦蒂诺导演的电影充满着黑色幽默,而沃霍尔作为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主张艺术的大众化,班克斯将它们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内涵。他也善于将公众人物的形象与特定的场所进行融合。例如:2015 年他在法国加莱“丛林”难民营绘制了一幅乔布斯背着行囊的难民形象,这种创作并不是肆意改造,而是有根据的,因为乔布斯是叙利亚的移民后裔。班克斯在涂鸦中采用戏拟拼贴的创作手法丰富了涂鸦艺术语言,更展现了他极高的艺术才华和想象力。

三、班克斯涂鸦艺术中的荒诞感

“荒诞”在语义上是不合逻辑的,在存在主义哲学中用以形容无意义、矛盾的状态。“荒诞感”的产生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固有的理性与信仰的情结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变异,即理性变为非理性,信仰陷入危机的结果[1]。法国作家加缪通过《局外人》这部小说揭示了世界中存在的不合理性、荒谬性,荒诞感的产生源自现代人信仰的缺失,人们常表现出一种焦虑、无力感甚至是冷漠。而“荒诞”并非理论常态上的非理性,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它是指具有清醒自我意识的局外人,是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的统一。“荒诞”在审美形态上是反传统、反形式、反美学的,这与班克斯在涂鸦创作中对抗主流、消解精英文化和揭示现实中的荒诞感是相吻合的。

观看班克斯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其作品的主题对现实生活的反转,他的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诙谐幽默、荒诞讽刺感,这种荒诞源于现实,介于真实与荒诞之间。班克斯的作品更多不是将事件说完整而是留给观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是视觉艺术的特点所致,也是视觉艺术的魅力。一如尤奈斯库所说:“艺术就是表达一种不可表达的真实,有时竟也表达了。这就是它的似是而非之处,是它的真理的所在。”[1]188班克斯的涂鸦在构图上不拘泥于传统涂鸦的满,在色彩的使用上有所克制,有时近似黑白的单色画,运用纸膜喷涂的形式营造出简约的画面感,他会根据要表达的情绪而加以醒目的颜色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反差。他将现实中的不合理性通过涂鸦作品进行反驳,运用视觉形象转化文学语义上的荒诞概念,使得观者经过视觉感官上的反应从而产生哲学上的思考。

种族歧视、难民问题和霸权主义……只要是这个世界上的尖锐话题,都会成为班克斯所表达的主题,正是由于这些荒诞的、不合理的问题的存在给了班克斯涂鸦创作的动力。班克斯是一位热爱和平、具有社会意识的当代艺术家,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在巴以边境的隔离墙上留下多幅作品,如有牵着气球试图穿越隔离墙的女孩、两个儿童在隔离墙上挖洞透着远处美好风景的画面,班克斯借此表达他对以色列建立隔离墙这一荒谬行为的批评和讽刺。班克斯运用错视画法将富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安排在特定的场所里,他有意识地选择使得这种反差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结语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使得人类的视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宽阔,互联网缩短了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艺术史的进程不同于以往的线性发展,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变的局面。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涂鸦艺术作为非主流、反传统的标识自然有着其天生的弊端,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视觉体验,消解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感,拓展了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在其自身不断整合完善的过程中改变着城市的景观,在此过程中大众也逐渐认识到涂鸦艺术的价值。

艺术家的创作往往会受到时代的制约,但同时也反映着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班克斯通过他的涂鸦作品对世界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进行着沉默的批判,他那富有荒诞哲理的涂鸦作品不断地唤醒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在复杂的当代社会环境中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的:“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3]68班克斯的艺术创作不为商业功利所动,他的涂鸦作品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是艺术家对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体现,源于现实的荒诞画面诉之于人的感官,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猜你喜欢

班克斯涂鸦艺术家
创意涂鸦
没人见过班克斯
创意涂鸦
没人见过班克斯
脱欧大金主,也陷“通俄门”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斑克斯大展登陆伦敦
涂鸦等
奇妙光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