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精准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贫困户

高 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有充分条件,也面临着艰巨任务。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全面脱贫的重要地区,其精准扶贫政策的顺利实施对全国脱贫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精准扶贫政策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从而在2020 年年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内蒙古自治区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效与难点

(一)精准扶贫政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11 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贫困状况和不同致困原因,依靠先进技术,并结合其他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对每一个贫困家庭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管理,进而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精准扶贫政策的战略目标是:针对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实现每一个贫困户真正脱贫,而不是总体规模上的“数据”脱贫,坚决杜绝脱贫后返贫现象的发生,做到扶贫和扶志协调推进[1]。

(二)内蒙古自治区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效

1.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自治区政府充分发挥其在国家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作用,针对本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政府实施了对农牧业补助的扶贫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通辽地区,对农户实施玉米补贴和大豆补贴,对农民因旱涝灾害所造成的粮食减产给予资金补助等,这一系列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贫困户收入。

2.健康扶贫取得重大进展

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全区实施的“双管齐下落实精准健康扶贫”的政策主要包括做好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和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两项措施。

3.教育扶贫迈出重大步伐

内蒙古自治区尤为注重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低龄儿童学前教学水平已得到显著提高。全区共有93 个旗县(市、区)的教育水平已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民族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文化惠民工程取得新的进展。

(三)内蒙古地区脱贫工作的难点

尽管自治区在扶贫工作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不能因为成就而忽略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截至2017 年,全区现有贫困旗县57 个,其中国贫旗县31 个,区贫旗县26 个。全区贫困人口中女性贫困人口25.9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6.6%。12个盟市中,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共有贫困人口47.4 万人,占全区贫困人口的85.3%。在主要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占41.44%,因缺资金致贫占16.74%,因灾致贫占8.05%,因缺劳力致贫占8.32%,因学致贫占4.3%。因此,兴安盟、赤峰、乌兰察布和通辽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脱贫重点地区,解决大病医疗问题是实现内蒙古全面脱贫的攻坚区。

二、内蒙古地区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户脱贫意识不足,受教育水平低

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脱贫主体意识不强。个别地区依靠短期扶贫项目实现贫困户的脱贫,这种形式的脱贫严重缺乏后续动力,无法从根本上为贫困户提供长久的经济来源,易造成边缘贫困群体脱贫后出现返贫的情况[2]。

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也是致贫、脱贫困难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一直是教育的薄弱点。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较多且分散性大,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覆盖率低,这导致内蒙古教育水平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贫困户识别遴选制度

精准扶贫的目标是通过建档立卡等方式,将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识别出来,实施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因此,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3]。但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缺乏准入标准,贫困户的遴选甄别难度大,扶贫人员在工作中难以根据量化指标进行考评。其次,困难户为了获得补助,在申报时刻意隐瞒家庭收入,贿赂测评人员,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三)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开展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脱贫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较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且民族地区投资成本高、见效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原因,很少有私人企业或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民族地区扶贫事业中来。

三、内蒙古自治区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第一,要注重民族地区的独特性。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在气候、土壤条件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区,应创新扶贫发展手段,推广产业扶贫项目,如鄂尔多斯杭锦的光伏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政策等。

第二,要依托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实现主导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双赢。例如,赤峰林西县通过发展地方主导产业并与当地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相结合,从而增加当地贫困户经济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4]。

第三,在广大的农业地区,应注意地理上的环境劣势,培育、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广大牧区应加强对贫困牧民畜牧业相关知识技术的普及,建立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新型的农牧业经营主体。

(二)创新贫困户识别制度

为了实现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贫困测量指标。在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户时,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立具体的贫困标准。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村委会推荐、贫困户申请、实地调查与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四个过程的有机统一,依据实际情况确定贫困户数量。这既发挥了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又保证了村民参政议政权利的实现,也解决了对贫困户上报的经济情况无法核实的难题。

(三)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口素质

政府应在全区范围内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对于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建立健全贫困助学金制度,确保其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完成学业。政府应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此外,应当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农牧业知识的普及,提升人口素质,如对农民进行耕种技能的培训,提高牧民对牲畜防疫和饲养的认知水平等。

(四)大力培养和任用民族干部

民族干部在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贫困户的交流障碍较小,方便开展精准扶贫的领导工作,因此应大力培养和任用民族干部。首先,在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方面,要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选拔任用、培养教育、考核激励和监督管理体系[5],为民族干部提供更多的挂职锻炼、岗位轮换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其次,加强民族干部与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对接,以便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和实施。

(五)坚持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政府是精准扶贫的主要责任主体,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和政策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铁路公路、公共卫生、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要求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企业应承包扶贫项目建设,与贫困村合作办企业、共谋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引入社会团体对扶贫项目的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保证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在参与方式方面,创建公益品牌,为弱势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公益服务。

猜你喜欢

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贫困户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贸促系统举办展会计划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七十为作家集体祝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