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意义与策略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体育课教学内容

郑 雨

(福建省三明市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一、体育课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在中国教育文化视域下,自古至今都追求“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德”的一致性与“才”的多样性并不冲突,二者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在当代学校教育场域中仍然适用。其中,体育课活动中蕴含的“德”具有显性及隐性的区别,显性道德品质包含“团结友爱”“拼搏奋斗”“自强不息”“坚忍勇敢”等内容,隐性道德品质范围更广,如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而“才”可以理解为才能、才干,泛指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健康知识、体育技能。在不同体育课活动场域下,适应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范围不同,在课内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直接面对面,交流互动不存在太多障碍,有利于展开言传身教和榜样树立,因此,更适合显性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课外活动则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及探索、合作、自主的学习能力,可作为隐性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介质。

(二)实现体育学科教育价值升华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及综合性特征,其中,综合性意味着体育学科的教育价值并不局限在体育之内。换言之,体育课教学活动的价值并不只是作用于生理层面,“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也是一个重要目标,而要达到这一价值升华,就需要拓宽体育教育场域、关联多种教育元素。因此,可以从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展开德育实践,为体育学科教育价值的升华提供坚实保障。

(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归因正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但在现实环境中,小学教育更注重突出学生的“智慧人格”,而这正是只重智育的必然结果。所谓健全人格,还应将“健康人格”“审美人格”“劳动人格”“道德人格”等考虑在内,实现各方面均衡发展。同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每个小学生自身都存在优势智力(智能),在同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道德品质认知是存在区别的。据此,统筹体育课内外活动展开德育,既能够为多元智能的平行发展提供充足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空间中发挥优势智力的先进性作用。

二、体育课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策略

就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而言,体育课内活动、课外活动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课内与课外分属不同的活动空间,其中,体育课内活动即“体育课堂活动”,由固定课时、场景(操场)、教学内容等要素构成。在固定课时组织模式下,影响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因素主要有3 个,分别为教育主体(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课外活动属于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不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地参与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一)以体育礼仪为媒介展开良好道德品质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可从3个方面着手:其一,体育活动内容。基于教学内容教授学生体育精神,达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如竞技性体育活动内容,应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德品质;体能类活动内容,应注重锻炼“坚忍不拔、勇敢拼搏”的道德品质。其二,体育活动形式。小学体育课内活动形式较为多样,如游戏类型、配合类型、考核类型等,可将“体育规则”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重视公平的道德品质。其三,体育活动环节。由于课堂体育活动具有时间限制(40 分钟),传统教学活动中各环节大多简化,而通过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渗透,可以使教学活动环节清晰起来,并进一步扩大德育空间。

在体育活动环节展开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可以按照课前整队、课中讲解、课后总结3 个环节,构建一整套“体育礼仪”。课前师生互相问候、行礼,选择较为普通的鞠躬礼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拱手礼等,传承弘扬“尊重师长、友爱同学”的良好传统。课中讲解的体育礼仪内容更为丰富,如安静聆听、提问举手、言毕答谢等,在具体的体育活动项目中,可遵循国际比赛上的礼节形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人文道德情感。课后总结完毕,师生互道“辛苦了”“加油”等话语,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并提高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建立体育教学内容与道德品质的对应体系

如前文所述,小学体育课内活动受时长约束,在40 分钟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实现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难度较大。从德育实效性出发,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道德品质进行融合处理,即构建二者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并反映在教学设计上,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随意性。具体策略制定中,可按照“田径类”“体操类”“球类”“武术类”“游戏类”等划分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视角下的教学内容,主要反映在教学设计(或备课)层面,与课内活动内容并不冲突。例如,“田径类”包括跑、投、跳等活动内容,可重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等良好道德品质;“体操类”包括广播体操、校内自主开发操、队列等内容,可侧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遵守规则、团结一致等良好道德品质;“武术类”教学内容,属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范畴,可以用来接洽优秀传统文化美德。

具体以队列为例,小学体育教学中极少作为一个独立教学项目,但实质上,队列训练对于培养小学生团队精神、集体荣誉、自律性、组织性等良好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队列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钢铁洪流进行曲”感染学生情感,按照军人的要求练习标准姿势,让学生领会“听从指挥、保持一致”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到齐步走、慢跑等活动中,从侧面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三)采用多元类型教学方法展开体育课内活动

采用多元类型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消解体育教师在课内活动中的权威性,将课堂权力下放给学生,如使用“游戏法”“竞赛法”“任务法”等教学法时,体育教师可以将管理、指挥权力下放给“小组长”;又如,使用“情景教学法”“榜样教学法”,可以通过环境营造及树立标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加速良好道德品质的渗透。另一方面,多元类型教学方法对应小学生多元的个性特征,有利于彰显不同学习个体的优势,如有的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挑战自我,可以采用竞赛法;一些学生组织性强,可以采用游戏法。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最适合的道德品质培养方式。例如,基于“团结合作”这一主题开展体育课内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设计一款“警察抓强盗”的游戏,利用体育器材创设“抓捕情境”,将跑、跳、投等不同的运动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小学生模拟警察抓捕行动中的各种配合,实施“围追堵截”,其间,在责任感的引领下,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队合作等道德品质。

结语

对于小学生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而言,体育课内外活动中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价值。宏观上,它实现了体育与德育的融合,促进了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微观上,将体育课程内外活动视为载体、突出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目标,符合小学生“生命周期”初级阶段的成长规律。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黄金期”,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体育课内外协同开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全方位服务于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同时,小学生的精神领域如同一张白纸,正是进行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强调体育课内外活动协同,对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体育课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体育课
“好奇”的代价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