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科类专业特色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

2020-01-10尹昌美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科美育协同

程 璐 李 涛 尹昌美 许 超

(山东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既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1]。对高校而言,美育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各个育人要素紧密相连的,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育人理念、价值追求、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都会对美育的效果产生影响,只有注重不同育人要素的科学发展和协同发展,才能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美育格局。

一、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的提出,美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各类文件对美育工作作出明确的指示和要求。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 年4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艺术教育,为开展美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 位老教授的回信中,也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发展”[2]。

美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一。高校在开展美育工作时,必须做好“以美育人”同“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结合,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和特色,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新时代美育工作体系。农科类高校在认真做好科学普及的同时,也要适当融入美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实现在“艺术文创中强化美育,在服务人民中彰显美育,在文化传承中弘扬美育”[3],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农科类院校开展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美育工作仍然是薄弱环节,尚未形成可操作性强的体系,也没有建立成熟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创新型综合人才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一)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美育工作难以开展

对于农科类高校而言,教师往往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美育元素的存在,甚至简单地认为农科类学生只需要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就好,没有必要进行美育工作。从学生层面而言,农科类学生往往缺乏审美意识,艺术素养较低,导致美育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无论是农科类学生还是教师,都过分重视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了美育训练和美学熏陶,学生在审美判断和价值观方面与其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同步。

(二)美育素材挖掘不充分导致美育工作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的美育往往只是开设一些大班的选修课,简单讲授一些知识,不能发挥美育的隐性教育功能,达不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农科类高校在开展美育活动时,往往认为自身缺乏美育素材和价值功能,忽略了对自身院校文化优势、校史院史等素材的挖掘和利用,文化育人与以美育人协同性较差,导致美育工作与其他育人工作相脱节,缺少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育人效果不佳。

(三)与专业融合度低导致美育工作边缘化

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全面综合的成长,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则是“纵向发展、横向扩展”的育人模式,即以专业为纵向发展、以其他教育为横向扩展内容的整体机制。然而,农科类院校在开展美育工作时,无法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教师不愿意组织,从而使得美育工作被边缘化,难以进行。

三、基于农科类专业特色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一)立足专业特色,实现美育与专业教育相协同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依托自身学科特点,在开展美育工作时紧紧围绕专业特色,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在专业教育中适当融入美育元素,依托学生社团和创业团体,致力于打造具有美感的创意产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实现协同育人。其中,苔藓微景观团队以各种容器为载体,绿植为主体,使用新鲜的苔藓和绿植以及精美环保的摆件,制作出形态各异的生态缸;创意种子画团队以不同作物的种子为材料,在可食用色素的染色下,将种子染成不同颜色,作图人再对种子进行二次加工,制成具有艺术价值的纯手工作品;药食同源团队将中药按照一定的配方磨成齑粉装入手工缝制的香囊中,形成具有一定养生功能的产品。

目前,学院70%以上的学生在具有学科特色的社团和创业团队中接受锻炼和培养,学习手工制作、开发创意产品,既发挥了专业优势、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良好的美育氛围,把美育与专业教育、创新意识培养等紧密结合,实现协同育人。

(二)坚持以文化人,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相协同

校园文化是美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新时期进行美育改革创新,要注重对美育内容的创新,不能简单地把美育的主旨和重心都放在艺术教育的手段、工具和方法上,美育的重心是在促进学生自身美及增强服务社会的美的能力上,因此要拓展美育的内涵,将其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既要有科学的“真”,也要有思想的“善”,还要赋予其美的内涵、美的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审美性和艺术性[5]。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结合百年农学形成的文化底蕴,打造“余风长存”文化品牌,以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院士为原型开展“五个一”系列活动,即学唱一首歌曲、阅读一本书籍、聆听一场报告、参加一次活动、参与一次实践。从学生入校起,传唱纪念余院士的歌曲《永远的你》,阅读《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等文化著作,举办传承余松烈院士精神主题报告会,清明节组织“缅怀余松烈院士”活动,开展重走“院士路”探寻余松烈院士足迹实践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美育协同的教育活动,学生获得了更多提升艺术素养的机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育人、以美育人氛围。

(三)注重实践成效,实现美育与德育相协同

实践性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实践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农科类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加强德育、美育协同育人,结合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借鉴“通识为基、专业为用”的理念,打造“学科美育”[6]。开展融入专业学科的文化实践活动,把美育和“课程思政”及培养大学生“三农”情怀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和思想性,坚定农科专业学生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进而形成志存高远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境界。

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也是开展美育的契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组队开展基层调研、美丽乡村建设、探寻农业科技发展史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每年组队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达二百余人。通过参观农业科技馆、设计墙画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支教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其坚韧品质,使其担负起乡村振兴的责任和担当。

结语

美育改革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职责,需要构建开放协同的教育管理机制,发挥协同育人功效。农科类院校在开展美育工作时,要结合学科特色,把美育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拓展美育的内涵和覆盖面,将科学技能和人文精神一起融会到学生的学识、品质和行为中,形成具有农科特色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维度的大美育格局,逐渐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使之在所学专业中创新思维、寻找美的元素,主动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使命。

猜你喜欢

农科美育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论公民美育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