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政治思想

宋 蕊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意见》还指出,作为日常教育体系之一的校园文化要“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1]。可见,高校应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照亮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一座灯塔。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指向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并高度凝练的历史、文化、环境、氛围、价值观和集体追求的总合,它被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与人文氛围的广大师生们所接受、认同、继承和发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在构建一种价值体系,它包含着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但其运作与实践离不开物质、制度、管理、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通力合作。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一场立足现实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活动。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均属于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方向,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的途径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客观上对于大学生从感性层面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这其实是对传统思想教育过程中抽象的思想观念与思辨的价值原则的一种补充。校园文化通过渲染氛围的方式,以多样的文化形式将被动的思想教育化为一种自觉的自我教育、逐步升华为主观认同的教育实践,这种文化教育方式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的价值导向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亚文化结构,它会以相对一致的价值标准作为评价个体的原则,并且每个个体都会切实感受到来自周围环境文化同一性的压力。所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集体主义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所形成的社会一般价值标准也是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其实就是生活在一种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每个人的行为活动都会得到应有的正确评价和社会反馈,从而能够让学生在群体生活的文化氛围中自觉地建立正确的思想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指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也应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2]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对趋于多元,新思潮、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这就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复杂的文化价值环境中学会辨识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要有鲜明的政治导向,要深刻领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命题,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文化引导的方式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与道德情操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为高校教育者一定要学会与时俱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当前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同时要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以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针对学生的困惑给予具体指导。

三、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一,就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体”,校园文化建设则是“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第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是衡量一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想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就必须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百年高校”的文化品牌及其所推崇的价值观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久久为功,厚积而薄发。

四、校园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高校的教育主体是青年学生,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对于出现的新鲜事物他们往往是反应快、接受快、学习快。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谈话层面,则收效甚微。当然,目前高校已经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新颖性、多样性问题,高校特别强调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要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占据网络思想主阵地,加强学生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性,等等。校园文化内涵像是空气一般,伴随着学生左右,时刻浸润、滋养着学生。我们可以在学生的言语谈吐间看到有无这种涵养,亦可以在学生的待人接物、行为处事上看到。因此,校园文化内涵要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性、深厚的学术思想倡导性和真挚的人文情感关怀性。高校要赋予校园文化内涵新的时代意义,使校园文化内涵更加易于被青年学生理解、认同和接纳。例如:高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校园文化内涵,无论是在校园的软、硬件建设上,还是在学校的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都始终秉持和贯彻这种价值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使学生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每天耳濡目染,最终将这种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丰富校园文化形式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元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可以成为其建设的途径。高校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开放多元的心态接纳各种优秀的校园文化形态,抵制社会各种不良文化和错误价值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做到雅俗共赏,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一方面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拓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校园文化形式;另一方面,学会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元化的文化形式相结合,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最终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在校园文化生活中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高校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和人生哲理,高校应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思想涵养、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提升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中国涵养、中国气度。此外,高校还可以将红色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公寓文化、中国梦、工匠精神等文化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三)形成长效的校园文化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

文化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一以贯之地不断积累才能产生最终的质变,故而长效机制是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并延续的前提,“应该充分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相关部门应该在制度层面、岗位设定等方面进行完善”[3]。高校可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上下足功夫,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鼎力支持和政策性倾斜,使校园文化在制度保护下形成长效的校园文化机制。在完整有效的机制保障下建立起来的优秀校园文化会形成一种文化惯性,这种文化惯性对于身处其中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化财富,能够终身受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这种文化惯性当中滋养出来的校风、校貌也是高校综合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例如:高校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甚至校训、校歌、校徽、校服等,都可以被视为能够有效引导高校学生认同感的文化机制。校园内的各类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也都是形成校园文化机制的丰富载体。有了这些良好的校园文化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结语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关键时刻,良好的校园文化给学生带来的是“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政治感召感和文化认同感,这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持久、更深入人心,是大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财富。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积极构建政治导向明确、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各个层面的协同育人机制,这样高校才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