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翰·洛克的德育思想及启示
——基于《教育漫话》的分析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漫话洛克道德教育

白 晨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约翰·洛克(John Locke),是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17 世纪末,约翰·洛克就已经注意到了当时的家庭教育对于培养绅士品格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当时学校教育的许多弊端,为详细叙述家庭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具体影响,洛克专门撰写了《教育漫话》这本书。在《教育漫话》中,洛克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做了详细的论述和阐释,向家长提出自己对家庭教育的诸多建议,其中,洛克对道德教育的阐述最为丰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研究洛克的德育思想,无疑可以获得改进和完善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约翰·洛克的德育思想

(一)道德教育的概念

《教育漫话》是一本实用的家庭教育手册,在这本书中洛克从生活和教育的种种细节之处落笔,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其中着重表达了在绅士教育问题上的见解。在英国传统的绅士教育中,绅士最被推崇的品格便是道德。因此,在洛克的观点中,道德教育理应放在绅士教育的首位。洛克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大致包括三重内涵,第一重即世俗的聪慧,具体而言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要精明能干、富有远见,熟悉诸多人情世故和处事规则,擅长交际,面对错综复杂的外界环境可以做到纵横捭阖,应付自如。第二重则是要知晓礼节,掌握上流社会的礼仪,遵守道德规范,待人礼貌,在身姿仪态上风度翩翩,文雅得体。第三重则是拥有坚韧的品性,良好的道德需要有刚毅的性情和坚韧的性格,能够吃苦耐劳,不会被轻易打倒,做事不轻言放弃。结合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洛克的德育理念在当下依然适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1]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性和社会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培养学生良好社会性的重要举措就是开展道德教育。

(二)道德教育的原则

在洛克看来,德育的原则即“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好而纯粹遵从理性认为是最好的指导”[2]25,由此可见,智育只是德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因为保证身体健康是为了完成意识中想要去做的行为,而保证头脑正常、意识清醒则需要通过适当的德育来实现。

首先,要引导学生用理智克制欲望。洛克指出,“一切德行与优越的原则就在于能够克制理性所不允许的欲望的满足”[2]30。欲望是没有穷尽的,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尽早用理智战胜欲望,那么自律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之路上,不但不会执拗使性,还会拥有抵制诱惑的克制力。这样一种理性正是源于习惯的培养,洛克认为应该尽早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其次,维系师生关系要依靠友谊和爱。在洛克看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性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严格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尽快掌握用理性来控制欲望,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自觉,但是偏于严厉的培养方法却很少培养出人才。因此,在学生开始逐步尝试用理智去克服欲望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相对较为温和的教育方式,即运用爱和友谊来适当调整学生的德行。由此可见,教育方法并不是简单的、僵化的,而是围绕着为学生服务而不断与时俱进的,要随着学生身心成长的不同阶段而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

(三)德育的基本内容

比起在理论上为道德定框架、下定义,洛克本人更注重实践,找到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的方法。洛克认为,道德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习得的。“通过后天的德育使得儿童习得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各种品格”[3],包括但不限于自制、礼貌、慷慨、勇武、自信、公正、仁慈、勤劳、诚实、有人道主义精神等。

洛克的德育手段既不是利用暴力进行威胁驯化,也不是进行无休止的说教,而是利用了学生的羞耻心,利用了其对名誉的热爱与向往和对名誉受到损害的忧惧,以期引导学生遵从自身理性的引导,成为一个具有美德的绅士。如果一个父母能够使他们的孩子知道羞耻,热爱名誉,能够有自己的原则,那么这个原则就会永远起作用,从而使他们走上正道[2]38。洛克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因为洛克认为父母和老师应该在教育中起到榜样作用,对待孩子应该摆事实、讲道理,尊崇理性,而不是情绪化地怒斥与批评,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在严厉和温柔中达到某种动态的平衡,使孩子们时刻感受到教育中所蕴含的关爱。父母们甚至应该为此特意设计一些符合孩子们天真个性的计谋策略,来对其进行精心照料。

洛克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实际上就是在教化人们如何在保持基本人性的基础上,使人们形成能够实现政治自由所必备的理性精神。洛克认为,人的本性是否善良,能否配得上自由与理性,能否享受到现实世界的幸福与快乐,这在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教育问题,一个关乎道德教育实践的教育问题,无关乎理论,也无关乎宗教。教育孩子们获得这些品格与德行,靠的不是利用宗教进行洗脑,也不是利用知识进行说教,靠的是对其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习惯所起到的作用比理智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恒定与有力,所以在洛克看来,习惯的培养要远重于对规则与知识的依赖。洛克认为:“如果我们把世上的道德与宗教做一个估计,我们也许就会知道,绝大多数人不惜献身去坚持的见解与礼仪,根据的多半是他们本国的习惯和一般人的日常实践,而不是他们的理智的信仰。”[2]134在他看来,在道德领域没有统一的原则,关于这点人们只要把眼光放到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之外,只需要对这个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就能得到确认。道德的全部原则与基础都存在于教育中,存在于美德与宗教的教育之中。

二、教育以德育为先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4]同样地,在《教育漫话》中,洛克也着重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人都有私欲,但关键在于我们需要用“理智与规范”去约束我们的欲望;对他人道德,对自己也有利,道德品质越高的人,相应地在工作方面获得荣誉也就越容易。

(一)德育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洛克看来,早期的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人类社会性行为差异与其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道德教育不仅能够使人实现自身内在价值、建立道德自觉性,还能够使个人依照道德规范自身行为,做到德行一致、表里如一,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准则和理性,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为集体创造价值,从而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基于此,洛克将德育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层面。家庭层面所体现的是家庭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培育,学校层面注重的是孩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在未形成是非观之前的先导性教育,是孩子道德品格形成的基础。但由于条件所限,父母们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德育教育,没有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其教育手段主要来自上一辈的口传心授和自身经验的总结,所以,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偏差。相比而言,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在已有的家庭教育形成的道德观念基础上,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二次引导。专业的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会将学生已有的碎片化德行意识进行整合,使其形成科学系统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自身行为,使这些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行动的准则。至此,真正获得了自身道德意识的人,在现实社会中做出的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就是其自身价值实现的体现。

(二)德育以体育和智育为辅助与保障

在洛克的观点中,教育大致可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其中,德育是最重要的,体育和智育次之,仅能作为培育更重要品质的辅助性手段。一方面,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是人思维活动、精神反思的主体,病痛所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与折磨会影响思考,因此,健康的体魄是人性回归的外在表现,是保证德育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另一方面,德育的重要性要高于智育,只有对心智健全的人进行智育才能保证获得应有的效果,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对于心智健全的人的德行和智慧的培养都具有辅助作用。而对于那些心智不健全的人来讲,学习知识只能让其变得更愚蠢,乃至沦为化外之人。因此,智育只能看作是使人性更加完善的辅助性手段,而德育才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关键。

三、《教育漫话》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漫话》始终是欧美教育界开展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是奠定当今欧美教育思想的最有价值的刊物之一,也是当今欧美各国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目。这本书不仅仅为当时的资产阶级家庭指明了教育方向,还影响到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当下,对《教育漫话》进行再分析和解读,对我国的家庭教育也会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实行宽严相济的科学教育方式

洛克十分注重教育方式的选择,只有选择了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果。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第一点要做到的就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具有孩童自身的天性和特点,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孩子与成年人的差别,允许孩子拥有本该拥有的自由。第二点在于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与观点,还能够有效预防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谈话中获得启示与教诲。第三点便是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合理地运用奖励与惩罚在道德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孩子们都拥有自己的天性,会不可避免地犯一些错误,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包容孩子们的那些非原则性错误,而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洛克则认为会影响孩子的德行或使其养成不良习惯的行为,必须严格惩罚禁止。第四点就是充分认识到榜样的作用。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言行与处事方式,为孩子们树立榜样。此外,还要发挥电视、媒体和身边其他人的榜样作用,向孩子们展示榜样们的优点,引发孩子们对自身言行的深入思考,使其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进而引导孩子进行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不过,每个孩子的性格是不一样,所以洛克认为,不可能会有一种确切的方法对任何孩子都适用。所以,家长必须深入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习相关的教育学知识,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二)营造谨言慎行的良好家庭环境

在洛克看来,儿童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行为习惯乃至家庭的成长环境都对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4]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首先,家长们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为善、互帮互助、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对孩子起到榜样作用。其次,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这些也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一起遵守定下的规则,否则孩子们便有了不遵守这些规则的理由与模仿对象。再次,针对离异、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父母们应该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和思想,多与孩子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从而正确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三)建立家校联动的高效教育反馈

洛克认为,教育应该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如果儿童在家庭和学校接触到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处事准则与道德评价准则,那么他们就会产生怀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在怀疑与困惑中走向家校双方教育主体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家长与学校之间应该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互相进行教育反馈,交换教育信息。了解孩子们在学校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了解孩子们在学校所接受到的教育和学校对孩子们的要求,多与教师就教育理念和教育中出现的矛盾和困惑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合作为孩子确立发展方向,对孩子进行引导。

结语

根据洛克的德育思想,欧美家庭正是因为高效且持之以恒地践行这种绅士教育,英国公学培养的学生才会得到享誉世界的广泛赞誉。洛克的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今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处在由知识性灌输教育和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向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以及注重家校联动的新型教育模式转型的关键期,洛克德育理念的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猜你喜欢

漫话洛克道德教育
漫话“虎词”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破耳兔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漫话“秤”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