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设置岗位模块

周 颖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信息的传播手段、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新闻媒体经营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变化要求新闻从业人员重塑媒介素养。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要想符合行业人才市场的要求,要想在人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院校必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调研结果

(一)用人单位更青睐实践型人才

根据用人单位调研数据,大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更倾向于能迅速适应全媒体采编的要求,能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和表达方式来进行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并熟悉新媒体市场运作流程和规律的全媒体新闻人才。

从基层媒体融合改革后的岗位设置情况的调研来看,改革后的岗位主要增设了与新媒体有关的部门和岗位。由此可以看出,基层媒体虽然在学历上没有过高的门槛,但在人才能力的需求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懂得新闻采写编、新闻的传播与运营。而高职院校这方面的人才供给不足,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紧跟行业需要。

(二)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新媒体相关岗位

根据调研结果,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基层媒体(如县市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传媒公司,小部分在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记者、编辑、文案策划、宣传工作,并且在新媒体岗位上的毕业生居多。调研显示,目前在工作岗位上的毕业生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新闻采写编的能力不过关、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另外,虽然集中在新媒体岗位的学生居多,但他们的文案策划、媒介管理、推广运营方面的知识不够。

(三)同类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调研显示,受访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师队伍年龄整体偏年轻化,35 岁以下的教师超过半数。这种年轻化的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在企业工作经历时长较短,到行业企业顶岗实习不足。在受访院校中,没有行业工作或顶岗实习经历的教师占1/3,由此可见,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师队伍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和有效业务培训欠缺。

受访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突破口放在专业工作室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但现在院校的工作室建设、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还没有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部分受访院校虽然也在参与校企合作,但困难重重,很难推行。

课程设置上,受访院校专业方向不同,所以课程的设置存在差异,但总体以模仿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为主。另外,受访院校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课程设置直接反映出师资队伍的能力。教师擅长什么,就开设类似的专业课,教师学会了什么新技术、掌握了什么新技能,就对专业课程进行相应更新。导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行业当前的需求脱节,出现了技术滞后、内容老化,甚至有些课程传授的技能在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被淘汰,这种情况在实训类的课程中存在较多。另外,在实训教学上,实训设备有限,加之大班集体授课,学生人数过多,实训课程的实践效果收效甚微。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以习近平新闻思想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一要重视学生政治理论的培养,掌握新闻的基本理论,爱祖国、爱人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二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习近平新闻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现实的新闻传播案例紧密结合在一起,重视培养学生的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三要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是非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新闻理想和新闻报道取向,始终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首位;四要帮助学生总结分析新闻传播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提升学生看待问题时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新闻传播工作中要对现实、对历史、对大众的公共利益负责。

(二)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作为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

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步:第一步,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确定该专业的岗位群;第二步,分析该专业的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第三步,根据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置课程。在这三步中,第一步确定专业岗位群尤为重要,需要深入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调研。高校要准确分析职业情境,遴选出该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继而归纳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课程的设置应该紧随行业变化,要重视行业在课程设置中的作用,邀请行业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制定中来[1]。

融媒体环境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设置要在现有基础上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所以模块课程的设置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好4 大模块的课程设置:基本素质模块,应以职业人文素养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综合素质;岗位核心技能模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的必备从业技能;岗位技能模块,是在岗位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将从业技能进一步分散细化,围绕专业特色和行业需求,着重分类培养学生在采、编、摄、录、播方面的实践技能,校内外的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也应放在这一模块;职业拓展模块,这一模块是对岗位技能模块的补充,这一模块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就业调研,考虑到学生可能进入的与专业相关又有区别的行业技能。

因此,合理科学地构建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遵循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兼顾行业市场的需求[2]。一要加强与行业间的联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组织好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一同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编著活页教材。二要建立毕业生、实习生就业反馈机制,及时接受就业反馈意见,将二者结合起来,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积极制定最契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修正已有课程体系。

(三)以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为抓手,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基础上的现代学徒制,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全新的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的共建机制。它把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是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

现代学徒制,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3]。行业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让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一方面,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接受技能培训;进入工作室,承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专家进行交流、讲学、科研合作或兼职教学,专家把行业最新的发展信息、前沿技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传播给学生,采用不同于学校专职教师的工作室、项目制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实施。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能促进校内校外的师资实现优势互补。

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开发、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高校科学合理地结合市场需求、学生自身发展特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如此才能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设置岗位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