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赛教互融”视角下中职英语课程开发研究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教学资源大赛

刘 烨

(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 对口升学教研室,河南 新乡 453000)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在智能化时代,我国的职业教育将迎来新变革和新发展[2]。职业英语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助推器,已成为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3]。“课赛融通”教学模式就是将大赛资源、标准融入课程教学,该模式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助于中等职业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发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英语课程开发普遍存在过程复杂、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困难,亟待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4]。虽然中职英语课程开发有其内在的变革需求,但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层次完全超出中职学校的承受能力,导致中职学校无法完全履行课程开发的主体责任,进行有效推动和宏观指导[5]。而且,缺乏课程开发机构和相关规章制度,使得开发人员(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权责义务、资金、教学资源、激励措施和运行机制等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和实施,以致最新英语大赛成果和中职教学无法充分融合。

(二)课程开发缺乏有能力的开发人员

首先,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改革工程,而中职学校既要进行英语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又要面对资源匮乏和开发能力不足的难题,中职学校单打独斗无法完成课程开发任务。其次,中职学校的英语课程开发主要由教师单方面推动,存在政府主体缺位,企业、行业责任缺失等问题,开发力量薄弱。再次,中职学校的专业领导和管理能力落后,课程开发人员的知识储备及开发能力不足,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益都无法得到保证。

(三)课程开发体系不完善

英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需要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展开,体现专业性、实用性、职业性和创新性。由于中职学校管理落后,开发能力不足,众多优质大赛资源无法与英语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导致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与学生的专业及职业体系严重脱节,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四)课程开发的适用对象有偏差

职业英语技能大赛能够提高中职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利益驱动下,中职学校普遍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将有限的竞赛教学与日常教学资源实行分类管理,紧紧围绕竞技项目配置优质的教学资源、资金和师资,开展定向“精英”培养和应“赛”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双轨制”则从根本上剥夺了广大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及训练的机会,不利于教育的公平性和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英语课程开发的对策

(一)构建规范的英语课程开发管理和运行制度

为了推进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教育部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特性来制定职业教育课程发开发机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做好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将课程开发机制与分层分级的竞赛机制相对接,建立一套完备有效的课程开发管理和运行制度[6],如将团队目标激励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经费专款专用机制、培训学习机制、反馈机制等,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统一协调学校、人员、资金、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确保课程开发的方向、质量和效益,使开发成果尽可能覆盖每个专业,惠及全体师生[7]。

(二)打造多主体参与的英语课程开发团队

课程开发要做好顶层设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常设研究机构,组织省内所有中职学校参与,并由该机构领导任总指挥,各中职学校校长为开发组长,行业专家担任顾问,对课程开发的各项工作进行宏观引领与专业指导。然后通过搭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合作平台,组织协调各主体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明确各开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赋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约束激励机制和权益保障制度下,逐步构建一支跨院校、跨企业、教育价值理念相同、多主体协同联动的课程开发共同体[8]。

鉴于中职学校的管理能力和开发能力存在不足的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邀请专家从组织领导、管理实施、职业教育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开发规范、开发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对开发主体进行培训。同时,应加强校际及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业务进修,开展经验交流,或者让教师、学生与企业人员分别到企业调研学习或参与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将学校教学与工作职场相联系,多方面、多渠道提升英语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等主体的开发能力。

(三)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英语课程开发体系

课程开发是一套完整的循环往复的闭合体系,需要科学化和系统化运行。英语课程开发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工作任务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逐步精细、分层递进、循环持续原则,以满足在线开放、行为可控、资源共享和学评结合等要求,构建大赛与教学改革的双向反馈机制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英语课程开发体系同时应采用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原则,根据应用效果适时进行优化调整[9]。

根据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职业英语大赛成果转化时应遵循“真度”“深度”“广度”“厚度”“密度”“效度”“适度”“乐度”等评价标准,通过创设可视化教学情境,开发具有共享功能的立体化教学资源[10]。课程开发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利用微课、MOOC 等云服务技术服务平台,将英语大赛优质资源转化为教学任务及教学资源,构建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平台[11]。

教师将英语大赛模式引入日常教学,构建以职场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交互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法或情景教学法,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为了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课程开发评价应与大赛评分标准相对接,完善现有课程考核体系,建立多主体、多指标、多节点、多方式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并纳入学校整个评价体系中;借助网络实现考核内容标准化、考核形式自动化、诊断评价多元化,并随时进行反馈与调节[12]。

(四)中职英语课程开发成果要面向广大学生

职业院校要强化“面向人人”的理念,通过“赛、学、教、改”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广覆盖、多层次的“三级”竞赛(校赛、省赛和国赛)机制。其中,校赛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实现实践教学(技能竞赛)与课堂教学的互动为教学目标;省赛对应培训选手,国赛从培训选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13]。教师按照大赛标准组织日常教学,根据不同课程采取班级分组竞赛、个人竞赛相结合的英语课程教学竞赛模式。将英语大赛的教学、辅导、考核和选拔机制融于常规教学,并且强调人人参与、层层选拔,从而实现英语技能大赛和学校的双重培养目标。

结语

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与应用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推动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和健康持续发展。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组织各中职学校、行业协会协同参与,并给予政策支持和专业引导。中职学校进行课程开发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大赛为推手,通过规范有效的培训机制,逐步打造一支管理高效、技术能力过硬的课程开发团队,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体系,最终推动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教学资源大赛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网建设的探讨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