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驱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

2020-01-10赵建庆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赵建庆

(1.苏州大学 能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2.苏州大学 能源与材料创新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实践是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素质教育和全面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下,创新实践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致本科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学校管理脱节、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及教学改革滞后等因素均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结合各个高校的教学传统与特征,大力推广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确保创新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成效。

一、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实行于英国的牛津大学,作为本科教学的新型实践模式,在世界各高校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对于欧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高校推行的时间相对较晚,虽然目前大部分院校已经实施了该教学模式,但重视程度不高且成效不足。研究表明,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对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此外,专家学者还结合各个高校自身的教学特点与要求,因地制宜地对导师制教学方式进行了合理定位与改进完善,进一步突显了其对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内高校本科生的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普及教育,导致新进校园的大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给全员化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也影响着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质量。此外,学分制的考核制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为大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给予正确的引导。基于此,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引入导师制尤为必要。此外,本科生导师制仍需秉承精英化教育的传统,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教学和科研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教学指导,有利于保证因材施教,使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高效实施,充分突显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

二、国内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与重要目标,但受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的引导方式不尽合理以及学生参与兴趣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本科生普遍存在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具体来说,国内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和实施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一)自上而下的学校管理脱节

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国内高校正积极倡导大学生参与到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暑期社会实践等为媒介的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活动中,但是,普遍存在规范制度不完善、管理力度不足、考核不到位、激励机制欠缺等问题[2],严重影响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实施效果。此外,学生在参与导师制过程中需要自行组队并寻找指导教师开展活动,而导师在学生指导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时监督、进度跟进与管理约束等,从而影响学生投身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自下而上的学生基础薄弱

据了解,目前众多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都是由专职辅导员或学院科协等进行负责和管理的。但是,由于辅导员忙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任务繁重,而学生组织缺乏管理经验,阅历较浅,均难以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从而导致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此外,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强调团队协作的漫长过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参与学生内部纪律松散且各持己见,团队协作不到位,学生主体薄弱的基础势必会影响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教师桥梁作用落实不到位

本科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初期往往热情高涨且兴致盎然,而随着导师制项目的深入实施,其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逐渐突显,大部分学生会寻求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高校教师一方面教学与科研任务较重,另一方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不够重视,加之受限于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导致自身在指导学生创新实践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无法起到桥梁的作用。

三、本科生导师制驱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原则

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工作需要坚持动脑与动手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与创新实践教学的双重任务。同时,坚持“五个结合”的原则,包括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技能与创新思维的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制度创新与教学改革的结合、导师培养与实验室训练的结合。在导师制教学工作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第二课堂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强调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3],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构建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

(二)优化本科生导师制的标准化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活动的一般实施周期为3年,标准化的实施将确保学生阶段性的成长。第一阶段为种子选择阶段,自第二学年开始选拔“种子学生”,实行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实现双向匹配。第二阶段为“育苗”阶段,直至大四学年上半学期,是导师制落实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团队在导师的带领下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创新实践项目。“育苗”阶段同时需要学校的介入,监督学生和指导教师必要的精力投入与成果产出,提升“育苗”效率和质量。第三阶段为“出圃”阶段,在大四下学期进行“育苗”阶段的数据整理与分析等,导师协助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完成结题。

(三)建设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导师队伍

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本科生导师制教学的成效,因此,必须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首先,需要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保证高效开展学生指导工作[4]。其次,导师队伍建设要做好师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确保导师在学生创新实践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热情,无私地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指导教师的奉献精神是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的动力源泉,而导师的个人素质和学术能力将为其保驾护航。

四、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员职责与实施方法

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是学生,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实施的载体为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项目,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进行实践能力的规范化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主持国家省部级、市厅校级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及学习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等。

指导教师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责任人,负责整个实践过程的学生指导工作,辅助学生成长。项目实施前期,导师需要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设计实验方案等,保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要做好现场演示工作,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并培养其创新思维。项目实施后期,导师还要指导并协助学生进行项目总结与结题,保证研究内容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学术性[5]。此外,还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项目,在生产实践工作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其社会实践意识。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贯穿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全过程,其是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对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依然存在较多实际问题,可通过提升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进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制定实施细则、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措施,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进行改进和完善,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方法,实现全面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导师制”模式在呼吸内科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