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视角下汉、英“人际亲疏关系”概念表达

2020-01-10杨滕戟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际图式隐喻

杨滕戟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对个人和社会而言,“人际关系”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概念。“人际亲疏关系”是对“人际关系”概念中关系好坏、关系亲密与否这一维度进行描述的概念。汉语、英语中皆存在表达“人际亲疏关系”概念的词汇和短语。例如,“他们是亲密的好朋友。”“They are close friends.”这两个句子中,“亲密”和“close”是“人际亲疏关系”概念的具体表达,表达了“人际关系好”这一意义。“密”的原义指空间间隙小;“close”原义为空间距离近[1]。空间中的事物和空间关系能被人直接感知,与人身体感知体验直接相关。从例句可以看出,“人际亲疏关系”是抽象概念,汉语、英语对这一抽象概念的表达往往需要借助与身体感知体验直接相关的概念,这一现象符合具身认知理论。本文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汉语、英语“人际亲疏关系”概念表达的具身意义,并总结其中蕴含的两个国家的文化对认知主体概念化的影响的共性与差异。

一、具身认知理论

(一)具身认知理论

叶浩生总结了具身认知的中心含义,认为其强调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了认知过程的方式和步骤;身体提供了认知内容;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2]。认知源于身体和世界的互动,认知依赖于认知主体的感知觉及身体体验[3]68-100。费多益将具身认知的内涵总结为:将身体看作是与他人身体、外部环境互动的身体,而不再将其看作单纯孤立的大脑和身体,“心智离不开身体经验……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对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由身体经验所形成的,特别是由我们感觉运动系统形成的”[4]41-43。

从上述学者对具身认知的阐释可以看出,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认知是具身的,而不是离身的。其强调身体参与了认知,体现为身体参与性;认知主体置身于一个更广泛的生物、文化情境中,体现为认知情境性;身体、大脑、环境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认知,体现为认知动态交互性[3]68-100。

(二)具身认知与意象图式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可知,人认知客观世界离不开身体感知。认知心理学提出了意象图式来解释身体、大脑与环境的作用。身体与环境的空间关系最为直接,能被认知主体感受;认知主体的大脑能从身体与环境的具体空间关系及其他反复出现的各种关系中抽象出意象图式,成为认知主体经验和知识的抽象模式[4]41-43。许先文也指出:“意象图式是认知主体理解空间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基础,凡是涉及形状、移动、空间关系的知识模式都是以意象图式储存的。”[3]68-100

Croft 和 Cruse 将前人所论述的意象图式概括为七个大类,即空间、等级、容器、力量、整体/多样、辨认和存在[5]45。其中,空间包含了近-远、接触、中央-边缘等意象图式;容器包含里-外、满-空等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成为认知主体建构身体体验的基础,并通过隐喻成为建构抽象的非身体体验的基础[6]453。

(三)具身认知与隐喻

具身认知的研究与隐喻研究密切相关[7]。Lakoff和 Johnson 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是隐喻的,并提出概念隐喻理论用来解释认知主体如何利用具体的、与身体体验有关的概念理解和生成抽象概念[8]5-57。根据其理论可知,隐喻是认知主体在某一具体的概念域与另一抽象的概念域之间建立习惯性的链接;认知主体能直接习得与身体体验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隐喻扩展到对其他抽象概念的习得;因此,隐喻的本质是根据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8]5-57。可见,概念隐喻理论中对概念习得和扩展的表述与具身认知理论主张具有关联。概念隐喻理论给出了身体参与认知的具体路径:认知主体通过身体体验概念化客观世界,并进而扩展到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具身认知理论的主张、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人际亲疏关系”概念表达提供了理论基础,下面将具体分析汉语、英语中相关表达的具身意义。

二、汉、英“人际亲疏关系”概念表达中的具身意义

(一)“远近”距离表达“人际亲疏关系”概念

汉语中存在用“远近”距离这一具体空间概念表达“人际亲疏关系”这一抽象概念的语言现象。汉语“远、疏、离”等词有“空间距离大”或“使空间距离变大”的意思,“近、亲、密、无间”等词有“空间距离小”或“使空间距离缩小”的意思。这些词原义是空间域概念,表示空间关系。在交流交往过程中,人际间的空间距离成为最基本最直观的身体体验之一。人际间的情感关系也与空间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对应:居住距离较远的人难以时常走动,故难以保证近距离良好互动关系;时常交流走动的人生活距离相对较近,关系好的人也常保持近距离交流。基于该身体体验,认知主体将空间域的“远、离、疏”等概念投射至人际关系域的“疏远”概念,将空间域的“近、亲、密、无间”等概念投射至人际关系域的“亲密”概念。这一语义拓展是因为隐喻的作用,而隐喻的形成又是以身体体验为基础的。例如:

(1)敬而远之、远亲、远族、远房、疏远、疏间、疏族、疏离、若即若离、离间、离薄

(2)平易近人、近亲、近族、近房、近邻、亲近、密近、密友、闺密、亲密无间

例(1)和(2)中,与“远”搭配表示“血缘关系疏远”的亲戚或族人,与“近”搭配表示“血统关系相近”的亲人或族人。在具体社会环境中,近亲、近族、近房的居住活动距离往往比远亲、远族和远房的活动距离更为接近,平日生活中的互动体验成为其关系亲密与否的基础。汉语中存在“远亲不如近邻”的谚语,说明生活中的互动、距离的身体体验是人际亲疏关系的重要基础。此外,例中“远、疏、离”作动词隐喻地表示“使人际关系变得疏远”,而“亲、近”作动词隐喻地表示“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间隔”也是隐喻地表示“人际间的亲密度”,亲密的朋友之间可以“无间”,亲人也可以被人“离间”。

3.学区。2014年,学区为成人教育提供的资金为44.7亿欧元,相当于国家总支出的14%。随着学区管理权限的增强,其在职业培训和教育融资方面的参与程度显著提高。但是,具体的参与程度学区间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学区有权依据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教育政策的优先次序。学区的财政资助主要用于年轻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占比达到42%。

英语中亦存在用“远近”距离这一空间概念表达“人际亲疏关系”这一抽象概念的语言现象。英语remote、distant 等词原义为“空间距离大”,close原义为“空间距离小”。在人际交往中,英国人与中国人有类似的身体体验:居住距离较远的人往往关系不亲密,居住距离接近的人关系亲密。基于该身体体验,认知主体形成了人际间的情感关系与空间关系的稳定对应,并将空间域的remote、distant等概念投射至人际关系域的“疏远”概念,将空间域的close 概念投射至人际关系域的“亲密”概念。

(3)a remote cousin, a distant aunt

(4)close friends, close relatives

例如:在例(3)和(4)中,与distant、remote搭配表示“血缘关系疏远”的亲戚,与close 搭配表示“血缘关系相近”的亲人或“关系亲密”的朋友。

(二)“接触与否”表达“亲疏关系”概念

汉语“接触”原义指“挨上,碰着”,表物理空间关系。这一物理空间关系也存在于人际交往中,并成为人际间情感关系的身体体验基础:人际关系亲密的人经常碰头、挨着讨论;人际关系疏远的人接触不频繁。基于该身体体验,认知主体将物理空间域的“没有接触”概念投射至人际关系域的“疏远”概念,将物理空间域的“有接触”概念投射至人际关系域的“亲密”概念。例如:

(5)以后在衡阳、上海等地,李教授与蒋经国多有接触,但始终没有听到过蒋经国谈起此事。(《蒋氏家族全传》)

在例(5)中,“多有接触”表达了“李教授”和“蒋经国”之间良好的关系;而在例(6)中,“没有接触”表达了“孝文”和“女人”之间陌生的关系。

英语中亦存在用“接触与否”这一物理空间概念表达“人际亲疏关系”这一抽象概念的语言现象。英语detach 原义指“拆卸,使分离”,touch 原义指“触碰”,皆表物理空间关系。基于身体体验,英国人认知主体将物理空间域的detach、out of touch 概念投射至人际关系域的“疏远”概念,将物理空间域的keep in touch 概念投射至人际关系域的“亲密”概念。例如:

(7)detach oneself from a group, out of touch

(8)Make sure you keep in touch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例(7)中,与组织关系生疏的人会从组织中脱离;关系生疏的人会停止接触彼此。例(8)中,关系亲密的朋友和亲人才会保持接触状态。

(三)“内外”空间表达“亲疏关系”概念

汉语“内外”原义指“里面和外面,内部和外部”,表示空间关系。这一空间关系也用于表达人际关系域的“亲疏”概念。

(9)外人、局外人、外族、外客、外亲、外戚、局外人

(10)内人、内助、内弟、内兄、局内人

例如:例(9)中,“外人、局外人、外族、外客”指的是“关系疏远”的人、族人或客人。而“外亲、外戚”指的是“女系的亲戚”,其姓氏往往为其他姓氏,且其生活空间也不同于本族人。“外”的使用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对女系亲属的态度不如对男系亲属态度亲密。例(10)中,“内人、内兄”分别指的是“妻子、妻子的弟兄”。“内”的使用体现了丈夫与妻子的亲密关系。“局内人”指“参与下棋的人和参与局势的人”,相对于“局外人”,“局内人”之间关系更为紧密。汉语“内外”空间概念表达人际关系域“亲疏”概念与认知主体的身体体验有关:人际关系亲密、血缘关系接近的人经常在屋里或者某一共同空间内生活、交流;人际关系疏远、血缘关系不接近的人往往生活在不同的物理空间中。

英语outside、inside 原义分别指“在外面、外侧”和“在里面、内侧”,皆表空间关系。基于身体体验,英语亦存在用“内外”这一组空间概念表达“人际亲疏关系”这一抽象概念的现象。英语将outsider概念投射至人际关系域的“外人、局外人”等概念,其身体体验基础为:在某一事务上,局外人往往不参与内部人士的讨论,在空间中表现为在讨论场所范围外。英语将insider 概念投射至人际关系域的“知情人,内部人”概念,其身体体验基础为:知情人、内部人经常在同一空间内交流情报信息。

结语

汉语、英语中存在诸多用具体空间物理概念表达“人际亲疏关系”概念的现象。语言作为认知主体表达认知的重要方式,其意义的形成并不是任意的,而是以认知主体身体体验为基础的。在这一过程中,意象图式和隐喻作用明显。意象图式的形成以反复出现的身体体验为基础,进而通过隐喻的机制和作用将具体的物理空间概念用于理解和表达抽象的非身体类抽象概念。

从汉语和英语的“人际关系亲疏”概念表达可以看出,中国与英国的社会文化影响了认知主体对“人际亲疏关系”的概念化。汉语和英语都存在用“远近距离”“接触与否”和“内外”空间表达“人际亲疏关系”的现象。这体现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对认知主体概念化影响的共性:身体体验是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的重要基础,“近-远、接触”这两种空间类意象图式及“里-外”这一容器类意象图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此外,中国人对待女系亲属的态度更为疏远,视女系亲戚为“外亲,外家”;中国人将夫妻关系认定为亲密的关系,用“内人”特指“妻子”,而这一说法在英语里不存在。这体现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对认知主体概念化影响的差异。

具身认知主张及抽象概念表达中存在的具身意义对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启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习者挖掘不同语言的具身意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用身体体验和具体概念理解外语的抽象概念,掌握抽象概念的表达。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同一抽象概念在不同语言中是如何利用具体概念表达的,比较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语言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与认知主体的互动方式,有利于学习者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人际图式隐喻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