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修身思想探析
——以《修身》篇为例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修身本心墨子

聂 磊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墨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探究墨子思想至今仍然是有价值的。墨子的修身思想有着自己的特色。《墨子间诂》序中说道:“墨子则达于天人之理,熟于事物之情。”[1]1墨子是一位非常平实的思想家,认为天地物理人情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并从物理人情中阐释其修身思想。本文拟从“务本”之内在逻辑、“本心”之普爱平等观、“以身载行”之修身实践三方面阐述《修身》篇中的修身思想。

一、“务本”之内在逻辑

从墨子篇名的命名就可以看出墨子对修身思想的重视。“本”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2]768。树木的根部是本,引申为根本、最为主要的。《修身》篇中所强调的“务本”是墨子修身思想的根基,墨家的务本与儒家务本不同。《论语》中有子说到“君子务本”[3]50,儒家的孝悌之道是务本。这与墨子所说的“本”差距较大。墨子认为:“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1]4-5墨子从战事、丧事以及士人学习方面说明,君子应当以务本作为修身的根基。墨子认为的“务本”即把握本心的原初性并遵照本心从事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墨子看到“本”,与墨子本身的生活经历分不开。墨子经常活动于中下层人民之间,墨子思想非常具有朴素唯物性。

墨子说道:“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1]4从这里可以看出,墨子认为修身的内在逻辑是“务本”。墨子的“务本”有两种基本含义,也就是墨子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第一,体悟人心本初的内在的最根本的方面,发心的原初性。“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1]4这句话的大意是,如果只注重礼的繁文缛节,就会失去礼的作用;如果只学习而不去践行,就会违背学的目的。墨子认为,礼和学一定要先从内心做起,否则会流于形式,失去礼和学的根本目的。第二,体悟事物的根本亦即是对事物本身的把握,也可以说把握事物的核心矛盾。“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1]6墨子虽然重视学说知识,但最根本的是一个“行”字,“行”在这里有行动、品行的意思。墨子认为,行对于君子更重要,只有行动才使得理论有效、使得理论见诸实践。因此,在墨子那里,实践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实践是修养品行的重要途径。

二、“本心”之普爱平等观

上文梳理了修身思想的内在逻辑是“务本”,既然有了逻辑的支撑,就会有修身的具体的显现。墨子认为,“本心”所体现的就是普爱的平等观。墨子说道:“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1]5这里墨子把“心”表现出来的爱转化为普遍的大爱精神。墨子所提倡的“心”与儒家的“心”不同,先秦儒家以伦理道德作为约束,尤其是与孟子的“心性论”不同。有学者认为:“墨子修身思想的人性起点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墨子的这种爱与儒家所提倡的以宗族关系和等级制度为基础的‘仁爱’不同,他所赞同的是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无所等差的一切人的‘兼爱’。”[4]墨子认为“心”是“兼爱”的载体,是一种无差别的大爱,这正体现了墨子普爱的平等观。墨子修身思想的“本心”显现具体体现在爱人敬人、反身明察、求实重实三方面。

在爱人敬人方面,墨子体悟“本心”,发掘“心”的大爱精神。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把儒家的“仁、义”置于墨子普爱的平等观之下。墨子说道:“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1]6这段话的大意是,越是贫穷越要坚守廉洁,越是富有越要分财于他人,对生者显示慈爱,对死者表示悲哀。从贫、富、生、死四个方面说明普爱平等观的内在意义,也进一步侧面说明“本心”在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墨子认为,这四种行为是不可以掺杂任何虚假成分的。关于“本心”,墨子说到“无存之心”[1]5。笔者认为,“无存之心”正是墨子对人心的把握、对“本心”的体认,也是墨子“本心”普爱平等观的显现。

在反身明察方面,墨子说到“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1]8。这段话的大意是,当君子不修行时,受别人诋毁时,那就应当自我反省,这样才能做到别人的抱怨不断减少,自己的品德不断提升。墨子认为,修身当从自身入手,反观内在、反观自身,即“反之身者也”。

在重实求实方面,墨子将物作为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强调物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人的实践活动要注重“名实合一”。墨子说:“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1]8这句话的意思是,名声和荣誉不会自己凭空产生,只有建立了功业名声才会到来;名誉是自己的事,不可有半点虚假,因为这是要反求于自身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名实合一”是重实求实的重要思想,在实际功业和外在名誉上要做到相符合、相一致。

三、“以身载行”之修身实践

上文说到墨子是一位平实的思想家,从墨子的实践中就可以看到,他认为对于修身最重要的还是实践,因此他说到“君子以身载行者也”[1]11。墨子认为,君子修身就要以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修身理论。墨子高度重视实践,把实践作为检验言论和思想的标准。

墨子以“以身载行”作为修身标准,提出修身实践的具体要求。他说道:“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1]25墨子十分推崇“德行”“言谈”“道术”,他认为三者不仅是修身的重要要求,还是治国的重要理论。从墨子用厚来修饰德行、用辩修饰言谈、用博修饰道术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首先,墨子对“德”十分推崇,认为德行要厚重,因为德行是立身处世的根基。墨子认为,人的德行要像大地一样厚重广大,德行对于人立身处世至关重要。其次,墨子对“辩”也十分看重。墨子的“辩”有两种理解,一是作为与人辩论的技巧,二是作为辨别言论的能力。墨子认为,人的言谈是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辩”的两种功用对于言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言谈一定要彰显“辩”的两种功用。再次,墨子对“道术”十分重视,认为“道术”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策略,对于“道术”要十分广博。墨子认为,“道术”在国家治理中有着关键作用。因此,墨子从立身处世的“德行”、与人交谈的“言谈”、治理国家的“道术”三方面分别阐释“以身载行”的具体要求。

同时,在具体实践修身的过程中,墨子认为,外在环境对修身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墨子见到染丝者而叹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1]11墨子看到丝在青色中就染成青色、在黄色中就染成黄色,于是发出“染不可不慎”的感慨。由此,墨子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重要,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墨子由对丝染的感叹,进而看到国家风气也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他感叹道:“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1]12墨子不仅从国家层面感叹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且从个人层面感叹外在环境的影响。他说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1]18-19。他认为,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是仁义之友,那么他所处的环境就会发生改变,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健康,名声日益光耀,为官也会合于正道。因此,墨子认为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重要,要慎重交友、慎重选择外在环境。

结语

墨子的修身思想给人们修身提供了方法与途径,也让人们更加明白修身的原初性,更加注重“本心”的体现。墨子修身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人们认识墨子修身思想的关键。同时,墨子提出了“以身载行”的修身实践,从内在德行和日常言谈方面和从外在环境方面提出了如何修身。墨子修身思想对于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价值,人们应当践行墨子修身思想,努力提升自我修养层次。

猜你喜欢

修身本心墨子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跨年时 有所思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墨子破云梯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结庐在人境
墨子教诲青年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