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在治未病中心的应用

2020-01-10吴梦玮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压豆耳穴调理

吴梦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体检科,北京 100078

中医临床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适宜技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应用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2006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陆续制定了多项计划,为提高中医药应用、降低医疗支出、推进全民健康,鼓励各级中医院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为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医体质辨识作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纳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要求二级以上中医院开设治未病中心[1]。我院自2014年整合体检科和亚健康科组成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健康体检,提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包含运用药物及一系列中医适宜技术调理中医偏颇体质,使预防工作提前做、细致做。中医三甲医院的核心定位是向所属辖区以及周边提供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并承担高等教育、科研任务,学科划分精细,而治未病中心则以整体预防、整体调理为中心理念,为中医适宜技术的全面应用提供了优良土壤,二者相互结合使得治未病工作思路清晰、方法明确、疗效可期。

1 中医适宜技术与治未病

1.1 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的历史沿革

中医适宜技术囊括了中医外治法的大部分内涵,起源于人类在上古时期所使用的器具。《山海经》中记载:“医源于砭”[2]。《黄帝内经》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方法[3]。西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提及角法、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随着科学的发展,更多的前沿技术证明了中医外治法的确切疗效:有学者对气功进行研究,能在医师发功的“气”中检测到红外线和生物光辐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适宜技术增添了多种新内容,治疗疾病的手段随之更新,例如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电针、电热针、电磁针、激光针、干针等方法[4]。

1.2 中医临床适宜技术与治未病的联系

1.2.1 刺激皮肤,疏通经络 经络是中医学最独特的系统,在人体中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气血周流,无有休止,经脉畅通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六腑、奇恒之腑、四肢九窍均通过经脉与五脏相连接,其内任一处经络不通都可造成脏腑功能的失调,继而导致机体表现出一系列亚健康状态。中医各种适宜技术,使治法着力于肌肤,作用于经络,以调气通经,交通表里,从而强健脏腑功能,阻断疾病进一步形成,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1.2.2 双向调节,安和五脏 藏象理论最早见于《内经》,是中医理论和临床脏腑辨证的基础,构筑起五脏为中心,经脉为交通,内系脏腑组织,外应四时季节的整体功能活动系统。藏是象的内在实质,象是藏的外在表现,以表知里,以象知藏[5]。《内经》云:“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通于夏气。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通于秋气。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通于冬气。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通于土气。”藏象理论提示四肢肌肤与脏腑密不可分,皮肤表也,脏腑里也,中医适宜技术作用于肌表皮肤,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依靠经络的连接通贯五脏六腑,故外治肌表可调节脏腑功能,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双向调节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6]。

1.2.3 运用药物,发挥药效 中医适宜技术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联合运用中药来加强治疗效果的方法,通过选用部分辛香之品,使得药物走窜于经络之中,起到开窍通络的作用,如脐贴、药罐、中药膏摩等方法,既发挥了药物的作用,又利用了经络的循行,在未病阶段,是良好的保健养生方法[7]。

1.2.4 调理体质,扶正祛邪 中医体质学是王琦教授以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基础,以临床应用为目的进行的研究,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8]。体质理论提出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对于不同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疾病发生的倾向性,强调不同体质采取不同调理的方法,因人制宜,可达到个性化治疗的目的。

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通过中医适宜技术调理体质,是在机体健康无病、或疾病初期之时,预先用各种方法激发经络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正气、驱邪外出,可使得机体处于健康无病状态。

1.2.5 现代医学,科研支持 中医适宜技术,除了传统医学的强大支持外,近些年间,通过现代医学的科研手法,其有效性也得到了全面的认证。通过西医系统解剖学、神经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的指导,越来越多的穴位的功能主治被明确。以神阙穴为例,肚脐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母亲和胎儿血脉相通的部位,是婴儿腹壁最后闭合的位置,其表皮薄弱,皮肤通透性最好,经脐给药,可使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可以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9]。此方法已广泛运用到临床治疗领域中。

2 中医适宜技术在治未病中心的应用及现状

治未病中心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主要工作内容,使用中医适宜技术,以安全、微创、舒适、有效为主要原则,可使患者易于接受和坚持,且中医适宜技术应伴有健康宣教,将患者变为健康的主体,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达到主动预防疾病的目的。

2.1 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种类

2.1.1 逆针灸 针灸是中医疏通经络最为有效的方法,逆针灸则是针灸中的“未病先防”,“逆针灸”是根据“治未病”的原则,与经络腧穴理论相结合而设立的一种具有针灸特点的治疗方法。逆针灸一词最早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其谓:“古方既传有逆针灸之法。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记载:“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其是指在疾病未发生或将要发生前预先对机体进行针灸治疗,预防疾病的发生。逆针灸能够激发机体正气,畅通经络之气,平衡脏腑的阴阳,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抵抗疾病或者减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目的[10]。许丞莹等[11]运用逆针灸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行一级预防,调节高危人群的免疫机制、炎性因子和神经内分泌通路,收效甚佳。韦艳会等[12]基于逆针灸理论对脂质代谢双向调控,通过神经肽-口水代谢通路-食欲调节中枢轴对食欲进行调节,从而影响脂质的合成与分解。

2.1.2 中药膏摩 中药膏摩疗法是将中药膏体涂于患者所需治疗的皮肤上,再通过推拿手法,使药物渗透入肌理,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并联合经络循行,使得一加一大于二,无创安全,用于预防疾病,患者接受度高、依从性好。李春红等[13]应用中药膏摩技术治疗脾胃虚寒患者的腹胀症状,总体有效率达到97.1%。

2.1.3 拔罐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五十二病方》中最早记载以角治疗痔疾:“牡痔居窍(肛门)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方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系以小绳,剖以刀……”。宋代医家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记载:“治发背,头未成疮及诸热肿痛,以竹筒角之”。拔罐有散寒除湿、活血通络的效果,可缓解肌肉疲劳、加快新陈代谢、提高运动能力等作用[14]。拔罐疗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中医的养生保健领域。陶晓瑶等[15]取穴肩贞、肩髎、天宗穴进行拔罐预防脑梗死后遗症期的肩手综合征,使其发病率降低至14.04%。刘辉[16]运用“春分针”进行节气刺络拔罐预防感冒病,其所观察的试验对象1年内100%未发生感冒。

2.1.4 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采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射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应用于内、外、妇、儿多系统疾病中。耳穴压豆是中医适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今各医院开展最为普遍的项目之一。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所记载的“耳脉”是耳穴压豆的起源之一。《黄帝内经》明确了耳与经络的关系基础。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用耳穴治疗疾病。目前耳穴压豆被普遍应用在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的疾病的辅助治疗之中。陈琳等[17]运用耳穴压豆及生活方式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本法能有效安全地降低此类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姚玉红等[18]将耳穴压豆用于干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状态,1个月后受试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下降,其睡眠质量、血压情况均得到改善。梁芳等[19]对慢性胃炎疼痛伴焦虑的患者使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的方法,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焦虑评分均有所下降。耳穴压豆对部分慢性疾病有明确的辅助治疗作用,且操作简便宜行,适合大力推广。

2.1.5 巡经刮痧 《内经》中记载的“砭石”是现在的刮痧疗法。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使用边缘顺滑的器具,如牛角、瓷勺等在人体皮肤上的穴位、经络进行刮拭,行气活血,通利经络,调和脏腑从而治疗疾病。清代郭志邃的《痧胀玉衡·刮痧法》中写道:“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肋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剧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痧胀玉衡·痧症发蒙论》云:“如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当疾病尚处于轻浅状态之时,定期的刮痧可激活十二经气血,明察身体虚实、辨识人体寒热、探寻经络瘀滞、清除体内病邪,从而遏制疾病发生发展,是治未病的一项有效手段[20]。

2.1.6 面部全息刮痧 面部全息刮痧是以面部解剖生理结构为基础,依靠刮拭手法刺激面部皮肤及循行经络,达到行气活血、疏通腠理、排出痧气、改善局部皮肤代谢的作用,进而传导到脏腑,促使气血畅通、功能修复、机能活跃。同时根据面部全息理论的相关原理.面部刮痧可以整体调节反射部位对应的脏腑功能,通过排出面部痧气,达到清洁皮肤、改善肤色、淡化色斑,从而减少面部皱纹的产生,延缓皮肤衰老。曾武城[22]应用面部刮痧联合针灸推拿手法治疗黄褐斑总体有效率达到93%。

2.1.7 刺络放血 刺络放血是指利用三棱针、皮肤针、采血针、火针等刺破或划破人体的特定穴位或一定部位,如病灶局部或阳性反应点(阿是穴),依据辨证情况释放出适量血液,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痧胀玉衡·痧症发蒙论》云:“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若夫痧之深而重者,胀塞肠胃,壅阻经络,直攻乎少阴心君,非悬命于斯须,即将危于旦夕,扶之不起,呼之不应,即欲刮之放之,而痧胀之极,已难于刮放矣。”刺络放血是中医治疗和急救的常用手法。目前,放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傅杰英教授运用放血疗法调理血瘀质、湿热质和上热下寒的阳虚质,可使气血调和、火毒得除,清热不伤阳,温阳不化热[23]。

2.1.8 艾灸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螨,故灸螨者,亦从北方来”是对灸法起源的最早记载。《灵枢·背俞》则指出了腧穴操作的宜灸不宜针:“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灵枢·经水》中“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阐述了灸法具有温经调气的作用。艾灸是临床常用于治疗阳虚体质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对阳虚体质的改善作用显著[24-25]。张宜默等[26]运用艾灸疗法调理亚健康的阳虚质人群,可以改善受试者原有的上焦>中焦>下焦的阳虚特征红外热成像,使其与健康人群成像无异。

2.2 中医适宜技术在治未病中心的现状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实施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了数十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同时加强各个中医院的技术推广。但各级中医院落实情况差异很大。

2.2.1 医疗人员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操作欠规范 由于中医适宜技术为医院考核评级的组成部分之一,各级医院均需落实开展,部分三级以上医院依托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等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所治疗疾病相对局限,大多以痛症、骨科疾病为主[27]。护理人员是中医适宜技术的主要提供人群,我国护理队伍以西医护理院校的毕业生为主,此类人员对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不到位,经络走向、推拿手法、取穴方法掌握均不纯熟,易导致操作不到位而造成疗效降低的情况;且外治法仍不能脱离患者自身体质的特异性,护理人员辨证施治的能力不足,同样影响疗效。从事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的指南、规范,强化无菌观念,做到一患一穴一消毒;加强对在治患者的巡视观察,遇突发情况及时有效处理;平日应做好仪器设备的定期养护工作,确保设备运行良好。

2.2.2 治疗记录不充分,医疗安全存在风险 患者对治疗享有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临床中医护人员多只重视治疗而忽视对患者的充分告知,尤其是针刺、放血等有创治疗,导致所做的治疗无明确记录,如出现医疗纠纷,对医护人员是非常不利的局面。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对治疗方法、效果、取穴、不良反应、预后等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充分解释,并落实到书面记录上,请患者确认签字。这一流程,无论是对医护人员还是对患者本身,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2.2.3 医院管理政策不足,中医适宜技术落实受阻 中医适宜技术以“简、便、廉、验”为主要特点,在开展过程中,有赖于法规制度、管理政策的倾向与协调。由于其业务收入远低于手术等治疗方法,在医院中难以被足够重视,相关的绩效激励不足则无法调动从业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空间不足是大部分老牌医院发展的瓶颈之一,中医适宜技术对环境有所依赖,需要相对宽敞的空间同时为多位患者进行医疗服务,并且如进行艾灸类治疗等,需加装排烟设备,这些空间环境问题都需要开设此类技术的医院管理者高屋建瓴,协调解决,才能确保中医适宜技术的顺利开展。

2.2.4 人群中知晓率不高,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足 陈戈等[28]基于文献回顾及专家咨询对我国中医社区“治未病”健康管理工作进行现状分析发现,中医适宜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足,人群知晓率低,是制约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关键因素,中医适宜技术急需规范管理,扩大宣传,提供社区技术培训,使得百姓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范围和简单自我操作,当疾病萌芽出现时,可以寻求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以便阻断或延缓疾病的进程。

3 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优势

中医适宜技术的优势,不仅仅显示在疾病治疗当中,在疾病预防的阶段,更有积极正面的作用。治未病中心是开展预防工作的科室,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以调理偏颇体质为切入点,运用疗效确切、简便宜行的中医适宜技术进行体质干预,是治未病中心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将中医适宜技术在治未病中心全面铺开应用,是对预防疾病的新启示。

3.1 以人为中心,将疾病预防落到实处

治未病中心承担的工作重点是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目的是发现疾病的萌芽状态,运用药物或非药物干预,纠正机体的亚健康状态,从而预防重大疾病。中医适宜技术对预防疾病有正面作用,切合治未病中心的核心工作理念。

3.2 打破分科治疗,整体调理

随着医学的不断细分,这种专科更是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主导了医学院校培养人才和医院建设学科的方向[29]。但健康并不只是针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器官而言,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任何疾病的致病因素都是非线性的,具有复杂性、长期性、隐匿性和顽固性[30],维护机体的健康状态是需要全面整体调理。所以,以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中医适宜技术干预手法,在治未病中心开展最为恰当合适。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31]。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经络共同运行周身气血津液,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机体。

3.3 四时序贯,顺应节气

治未病中心开展预防工作,应使顺时养生的理念贯穿进人体整个生命周期,按照四季阴阳变化和气候特点调理身体,而达到颐养身心和强健体魄的效果[32]。《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人相应”是一个神秘而又灵验的中医学理论,天地气机化生五运六气,伴随时令季节的更替,影响天地间万物生长,故人体的健康与天地之气密不可分。四时更替,节气轮转,都会与人体阴阳之气相交相替。中医治未病的切入点,必然要充分考虑四时节气对人体的影响,要把握住一个总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3],在一年之中,养生的关键时刻在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34],把对时令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到前处,如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时春季可主要开展拔罐、中药膏摩等有助于振奋阳气的治疗项目,而冬季则适宜开展药浴等温养类的治疗项目等。应节顺气、规避寒暑、畅通经脉、调理气血、交通阴阳,从而阴平阳秘、五脏调达、经脉通顺、情志欢畅,使得外邪不至、体态长安[35]。

3.4 偏颇体质,综合调理

治未病中心承担预防疾病的工作任务,利用中医体质辨识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分析,预测与其偏颇体质相关的易感疾病,跳出疾病分类的范畴,将着眼点立于疾病起始的体质偏颇情况,利用针对不同体质的中医适宜技术干预,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平衡阴阳,是很好的综合调理、系统养生的工作方法。在治未病中心针对偏颇体质开展相对应的中医适宜技术,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

4 治未病中心调理偏颇体质的中医适宜技术

综合中医医院的治未病中心没有明显的学科划分,是一个全科医学、全面预防的科室,承担的主要任务是防病工作,包含健康体检和检后健康指导,在治未病中心使用的中医适宜技术,需要有确切的防病效果,可以偏颇体质为切入点,制定适合于不同体质的干预方法,达到调理体质,预防疾病的效果,并易于医护操作和社区推广。

4.1 调理气虚质的中医适宜技术

气虚体质是由于一身之气不足,以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其以元气不足、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为: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气虚质的发病倾向为: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中医适宜技术的调理方法为:针刺气海穴、足三里穴;背部膀胱经拔罐(频率不大于1次/月);中药膏摩脐贴用药:生黄芪、党参、豆蔻等;耳穴压豆:肺、交感、肾、内分泌、肾上腺等穴位;艾灸:关元穴、神阙穴。

4.2 调理阴虚质的中医适宜技术

阴虚质是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所致,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其形体特征为偏瘦。常见表现为: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中医适宜技术的调理方法为:针刺太溪穴;背部膀胱经拔罐(1次/周);中药膏摩脐贴用药: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等;耳穴压豆: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心、肝、脾、肾失眠等穴位;刺络放血:大椎穴。

4.3 调理阳虚质的中医适宜技术

阳虚质由于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其形体特征为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为: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中医适宜技术的调理方法为:针刺足三里穴;背部膀胱经拔罐(频率不大于1次/月);中药膏摩脐贴用药:干姜、肉桂、炙甘草等;耳穴压豆:肺、肾、内分泌、脾、胃等穴位;艾灸:神阙穴。

4.4 调理痰湿质的中医适宜技术

痰湿质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形体肥满、口黏苔腻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形体特征是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为: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中医适宜技术的调理方法为:针刺水分穴;背部膀胱经拔罐(1次/周);中药膏摩脐贴用药:陈皮、茯苓、生薏苡仁等;耳穴压豆:神门、内分泌、脑、肾等穴位;艾灸:神阙穴;刺络放血:大椎穴。

4.5 调理湿热质的中医适宜技术

湿热体质是指由于湿热内蕴而致的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其形体特征为:形体中等或偏瘦。常见表现为: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粘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容易心烦急躁。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中医适宜技术的调理方法为:针刺阳陵泉穴;背部膀胱经拔罐(1次/周);中药膏摩脐贴用药:决明子、菊花、生山楂等;耳穴压豆:神门、内分泌、肝、胆、脾、胃等穴位;刺络放血:大椎穴。

4.6 调理血瘀质的中医适宜技术

血瘀质由于体内血液运行不畅而出现的以肤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其常见表现为:肤色晦暗,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易烦燥,健忘。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不耐受寒邪。

中医适宜技术的调理方法为:针刺三阴交穴;背部膀胱经拔罐(1次/周);中药膏摩脐贴用药:生山楂、丹参、红花等;耳穴压豆:脾胃区;刺络放血:大椎穴。

4.7 调理气郁质的中医适宜技术

气郁质是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形体瘦者为多。常见表现为: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中医适宜技术的调理方法为:针刺膻中穴;背部膀胱经拔罐(1次/周);中药膏摩脐贴用药:玫瑰花、合欢花、佛手等;耳穴压豆:心、交感、内分泌穴等;艾灸:神阙穴;刺络放血:大椎穴。

4.8 调理特禀质的中医适宜技术

特禀质,是一种特殊的体质类型,这里主要是针对过敏体质而言。过敏体质是在禀赋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异体质,在外在因子的作用下,生理功能和自我调适力低下,反应性增强,其敏感倾向表现为对不同过敏原的亲和性和反应性呈现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和家族聚集的倾向性。常表现为过敏性疾病。易自卑、孤僻、胆怯。过敏体质易受某种物质刺激而引起的多种过敏反应,如药物性过敏、食物性过敏、气味过敏、花粉过敏、精液过敏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如过敏源增多的季节或区域适应能力差,易引发过敏宿疾。

中医适宜技术的调理方法为:针刺尺泽穴;背部膀胱经拔罐(1次/周);中药膏摩脐贴用药:防风、连翘、薄荷等;耳穴压豆:支气管、肺、肾上腺、内分泌等穴位;艾灸:神阙穴;刺络放血:大椎穴。

综上所述,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既可以突出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又起到整体预防、综合防治的效果。进一步通过各类媒介扩大宣传和影响,在发扬中医的目标下使得人民切实受益。且各类中医适宜技术疗效确切,易于操作,便于推广,适合医疗机构大力开展。

猜你喜欢

压豆耳穴调理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