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有效起来

2020-01-09湖北省孝昌县花园镇初级中学安享如

天津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愚公孔乙己蜜蜂

■湖北省孝昌县花园镇初级中学 安享如

我国古代的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然而,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却与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以“精讲”的姿态进行日常教学。教师把知识掰开、揉碎、深挖细掘、讲深讲透(一篇《孔乙己》上七个课时)。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惰性:不愿意去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来。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方法呆板,主要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存在着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

第一,设置悬念,激趣式提问。巧设悬念是燃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前提,让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景,水到渠成地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如在导入学习《出师表》时,可先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因为大多数文学形象中的诸葛亮都是聪明绝顶,那作为蜀国丞相的诸葛亮又是怎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适时提问让学生思绪大开,兴趣渐浓,使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直题曲问,启发式提问。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梦龙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们稍感疑惑之余,自己就会寻找“且”的意思。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都笑了起来。“他没有爸爸呀!”“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一来,“孀”“遗”二字之意迎刃而解。如此启迪式提问,既幽默风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解决了问题,又能让学生形成永恒记忆,逐渐养成遣词练句的写作习惯。

第三,利用矛盾,比较式提问。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就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可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孔乙己》文末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和“的确”是一对互相矛盾的副词。“大约”表估计、猜测,“的确”表肯定。他们怎么放在一起呢?是不是鲁迅先生弄错了呢?这样一比较,提出问题,一定能激发学生思考,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四,由此及彼,拓展式提问。每一篇文章,作者都会道出写作主旨,传达一份情感,这需要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否则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能肤浅。《荔枝蜜》用赞美蜜蜂,赞美了劳动人民,抒发了作者对蜜蜂、对劳动人民真挚的感情。文章花了许多笔墨来写蜜蜂,写人的笔墨寥寥几语。在引导学生弄清“吃了荔枝蜜后,为什么会动了情?”之后,就应该适宜地提出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荔枝蜜,为什么又写辛勤的农民?为什么联想到他们“实际也是在酿蜜”?由表象到内涵,自然过渡。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传授基本知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愚公孔乙己蜜蜂
现代愚公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蜜蜂
蜜蜂
蜜蜂
谁更应当“愚公”
蜜蜂谷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