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2020-01-09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林玉敏

天津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论据原文导图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林玉敏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是近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必考题,而且是开卷第一题。多数学生谈之色变,称之“夺命9 分”。立足高考,如何精准备考,高效复习?我认为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站在命题者立场,大处着眼,着眼于分析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考什么?站在命题者立场,《考试大纲》有明确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考查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B和C。主要以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等为主,其中有贴近学生认知以及文化传承的学术论文,有针对当下社会主要问题思考的政论文;考点较为明确,集中考查概括、筛选、理解、分析和推断能力。重点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对论点、论据和论证分析的能力、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与推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怎么考?分析高考真题可知:题型相对固定,以客观性选择题形式出现,共三题9分,是四选一的单选题。第一题一般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侧重考查对文本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理解与判断,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能力。

例如:2018 年全国一卷1B、1C 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概念“照着讲”和“接着讲”的理解;1A考查文中第一段第二句,属于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1D 考查的是两个重要概念“诸子之学”和“新子学”的关系,选项设置错误类型为不符合原文意思。2019年全国1 卷1A、2 卷1C 考查对内容的概括整合。第二题主要考查论证分析能力,涉及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分析,2017~2019 年全国三卷共9 套卷子主要考查说理的逻辑性和方法思路、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观点与观点的关系;第三题题干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点考查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与建构,涉及内涵与外延、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等逻辑关系的推理。通过考查学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筛选、概括、整合和转换等能力来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

站在命题者立场,对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者常用手段有三种即压缩概括、转述替换和推理判断。如:2018年全国一卷1A选项即是对文中第一段第二句的概括。转述替换是指改换个别词语,改变句子顺序或句子关系对原文句子进行转述。常常同义变式转述替换,也常常在转述替换后的因果倒置、遗漏重要信息。推理判断是指根据原文内容推断出另一个判断。具体为由原因推断结果,由原文内容推断出一个结论或判断。

站在命题者立场分析命题手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一般论述类文章的知识还包括常考设错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语法错误(1)张冠李戴;(2)偷换概念;(3)未然和已然;(4)或然与必然;(5)扩大与缩小。另一类是逻辑错误(1)强加因果;(2)表述绝对化;(3)曲解文意;(4)无中生有;(5)充要和必要条件。相对而言,“张冠李戴”“未然和已然”“表述绝对化”这种语法错误点较易被发现,而“曲解文意”较为复杂,可以是文差意同,也可以是文似意非,这种错误点较难辨析。因此,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选择经典例题加以分析。

站在考生角度,小处着手,着手于指导怎么做。

大处着眼,着眼于分析考什么和怎么考。明确考向和考情只是精准备考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精准备考要从小处着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读懂比做题更重要。强调快速整体阅读的重要性,指导考生着手于懂文本。

方法一,指导一点逻辑知识。充分利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梳理与探究部分的《逻辑与语文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常见的逻辑知识。且以2018年全国1卷《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为例指导学生明确常见的逻辑。如:概念、命题(判断)、推理、逻辑规律和思维方式。

方法二,强化两种意识。其一,用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知识去阅读论述类文本的意识。大多考生害怕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原因是文本专业性太强,因此,指导考生对文本的专业和学术的知识可以不懂,但对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知识即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结构必须了如指掌。其二,整体阅读意识。许多考生往往不看文先读题,希望从文本中检索到相关内容,这样的阅读检索难免会因为主要信息掌握不全,观点把握不准,从而导致选项判断的偏差,造成答题的错误。因此强调先整体阅读。

方法三,指导学生借助一样工具,即思维导图。有条理、有逻辑的直观思维导图可以帮助考生提高注意力,克服反复回读的弊病,又有利于快速聚焦答案信息,用注重思维逻辑的思维导图工具去解答注重思维逻辑的论述类文本,便于精准答题。

方法四,指导考生两遍阅读法。第一遍阅读,跳读勾画理脉络。面对试题,先跳读,读文末标题,因为论述类文章的标题往往揭示论点或论题;跳读篇首篇尾、段首段尾,关注关键句,主要有概念阐述句、论点句、中心句和过渡句,提取标注关键词。如跳读2018 年全国1 卷《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在第一自然段提取关键词“诸子之学”“兴起”“狭义上”“广义上”,在第二自然段,提取关键概念“新子学”“照着讲”和“接着讲,”在第三自然段,提取关键概念“接着讲”关键词“相关”,在第四自然段,提取关键词“照着讲”与“接着讲”“无法分离”,在文末勾画结论句“‘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明确论点,关键概念间的关系,“诸子之学”与“新子学”是包含关系,“新子学”和照着讲”和“接着讲”是一体两面关系,进而能快速地整体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脉络“总——分——总”。第二遍阅读,扫读标注明关系。在第一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第二步阅读更为精细化,指导学生用视线波浪式分块法逐句扫读,先对长句用视线切分成短句,接着,视线成波浪式的推进,把关注点聚焦的每个句子的主干或关键词。这样的阅读法不仅可以克服学生逐句逐字造成的低效阅读的弊病,还能帮助学生快速筛选出主要信息。例如:在视线扫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延绵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没有终结。”一句时,视线波浪扫读只关注“广义上”“延绵整个过程”“至今没有终结”三处。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逐句视线扫读,一边又将主要信息标注在导图上,整个阅读过程学生是借着语言信息在梳理文章的路,学生的思维始终扣住文本的思维。阅读完毕,导图也画好,文章的主要概念、主要信息、文章思路、概念与概念都能在导图上呈现。这为下一步快速做题,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读题懂题细比对,借助导图好做题。借图做题,做题时要有三个敏感点意识:其一,对选项中的重要概念要敏感,关注其内涵和外延,防止概念扩大、缩小与偷换。如;2017年全国2卷原文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选项为“明代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扩大了范围。其二,对论证分析中的论点和论据、论证方法、论据的作用分析点要敏感。如2017年全国卷Ⅱ的C 选项: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做题时要对观点、论据以及论据的作用敏感,追问观点是不是“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青花瓷崛起”是不是“提供了例证”。其三,对选项中的逻辑关系关联词要敏感,防止逻辑错误,如因果混乱、曲解文意、过于绝对等。常考的逻辑关系有因果、条件(必要、充分)、假设、并列和递进等。总之,读题懂题细比对,多些敏感点意识,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更高效地做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准备考,论述类文本并不可怕。

猜你喜欢

论据原文导图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