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性的策略

2020-01-09甘肃省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刘四湖

天津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融合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 刘四湖

借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之东风,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首次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立地位,从此信息技术学科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开设体系之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对操作技能的培养,淡化了对学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传承。文化性和工具性是任何一门学科的两个基本属性,而文化属性往往主导本学科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传承信息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学习信息文化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学科虽然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它的理论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从结绳计数到算盘、从计算器到计算机,其发展过程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所有代码都是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代码,二进制代码中的“0”和“1”表示两种状态,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群经之首——《易经》,用“阴”“阳”也表示两种状态,“阴”“阳”两种状态互动组合便形成了《八卦》——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精髓,这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为此,在讲二进制编码时,形象地借助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引入《易经》,向学生介绍其渊源,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自从有了生命,便就有了信息,信息是靠载体而传递,而信息载体与中华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文明离不开语言和文字,同样也离不开记载和传播文字的载体,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的同时,先后尝试使用了陶器、甲骨、青铜器、树叶、兽皮、石碑、砖瓦、竹简、纸等文字载体。竹简作为一种文字信息传播的载体,无疑是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第一次重大革命,也对人类文明起到了重大作用;纸的使用,使文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它成为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第二次重大革命;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计算机问世,改变了文字处理的工具,电子书代替纸质书,是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第三次重大革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讲信息必须讲信息载体,讲信息载体就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也凸显出信息技术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内在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主要靠网络来传递信息,实现即时通信,但在讲信息传递内容时,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烽火传情与狼烟四起的历史渊源、讲白鸽传书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等内容,这样,既给学生讲清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进程,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力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增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文化性。

二、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科技文化

技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演绎着文化的故事。为了战争的需要,为了庞大而繁复的计算需要,人类发明了计算机。计算机的发明与制造是世界科技文化的一部分。在计算机的制造结构中,冯·诺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和二进制原理,后来,人们把利用这种概念和原理设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统称为“冯.诺曼型结构”计算机。在讲计算机的结构组成时,特别是中央处理器CPU时,必须向学生介绍中国的“龙芯”和胡伟武,胡伟武为了中国这颗“芯”,守望18年,掌握了核心技术,保护着国家的核心利益。计算机的发展既有硬件的发展,也有软件的发展。在软件发展史上,家喻户晓的是微软的比尔·盖茨,而我们的个人计算机中一般安装的办公软件全是Microsoft office办公系统。为此,在讲计算机软件组成时,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中关村三君子”,讲清楚中国的比尔·盖茨——求伯君先生和他研究出wps 办公系统、中国第一个程序员——董铁宝故事、中文字表编辑软件的创始人——朱崇君先生,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效伟大祖国的意志,也传承着内涵丰富的科技文化。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文化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学理念、革新了教学方式、促进了智能工具的运用、提升了创新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是教学对技术的需求,更是学科文化的融合。学科的文化性是学科的主要属性,学科融合的最高程度是文化的融合。信息技术学科的计算机思维源于数学的逻辑运算思维;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源于物理学的电磁学理论、量子理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史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史的一部分,也是科学发展史的一部分,更与语文、历史等学科中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一脉相承;运用信息技术对图、文、表等的处理,彰显了美学的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就是文化的融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如电子版报的制作、网页的制作、信息的获取、图像的处理、音视频的处理、电子表格中数据的运算等操作内容,在这些操作内容的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嵌入古诗词、名人佳作、名人名画、历史经典、数学图形及运算等学科知识,学生在完成实践操作内容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方法,提高了操作技能,又重温经典、感悟历史、欣赏艺术、洗礼思想、凝聚情感,又一次感受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伟大祖先的智慧。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之中,更是将学科文化有机组合,浑然一体,有力地体现了信息技术是一门文化学科。

四、信息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用

信息文化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改变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和“微课”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而学生通过智能工具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开放、自主、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哪一门学科可以独立完成的,是所有学科相互融合、共同培育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消化、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这是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教学活动实质是学习活动,教学应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递进的学习活动组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设备和“班班通”,开展多边互动学习活动,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充分给予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将知识内化于心,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就感,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技术的支撑,又是文化的融合,各学科共同发力,学生在消化学科知识、探究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中,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培育和极大的提升。

五、结语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果从操作技能的培养过渡到信息文化的传承,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将摆脱往日单纯技能训练的窠臼,实现了从形态到本质的升华,走向文化属性主导学科教育与发展的轨道,真正凸显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和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计算机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计算机操作系统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