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2020-01-09胡燕红李珊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教学信息互联网+教育教学管理

胡燕红 李珊珊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务处 广东·广州 510225)

1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特征分析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和新的推动力。然而,对于“互联网+”教育到底应该“+”些什么以及如何“+”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教育注入互联网基因,实施从人才培养目的、过程到评价等全程的变革,支撑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变化,实现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生态化教育,以满足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来实现教育全局性发展,战略性转型。也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

可见,“互联网+教育”绝非将互联网与教育简单结合,在教育中运用各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而是要将二者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本质精神渗透到教育领域,对原有教育模式进行改造和重构,使其升华为信息化时代下新型的教育形态。

“互联网+教育”自带“互联网+”特性,具有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征:

(1)跨界连接。“互联网+”实质上就是要利用互联网资源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连接一切……促进其转型、增值、提效。当互联网与教育相加时,可以“+”教育活动中的任何环节,如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等。当然,无论与哪一环节相加,这个“+”都代表着对其在原有教育形态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达到质的飞越。

(2)创新驱动。“互联网+教育”可汇聚优质的网络技术资源,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创新实验创建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众创空间;新颖的教育构想在技术的支持下更易于实现;广阔、便捷的网络平台让教育主题的创新理念和设想通过互联网技术更易于进行创新协作和集成、快速共享、扩散发展。

(3)优化关系。“互联网+教育”打破原有的各种关系结构,对其优化重组,使师生关系、教育机构与学习中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升级到更高水平;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界限模糊;让用户拥有学习选择权,实现信息的对称交流。

(4)扩大开放。“互联网+教育”使教育走出了学校,跨越地区、国家,全球连成一片,实现了真正的开放。近年来流行的慕课平台,国外的Coursera/Edx以及Udacity等,国内的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超星等,扩大了教育的覆盖范围,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实践和空间限制,使大规模在线学习成为可能。

(5)更具生态性。“互联网+教育”既然代表着新的教育形态,那它必然要重塑教育生态。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支撑可以让教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进而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将发生深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更加个性化,学习场地和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能凸显,而教师更主要是充当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教育”存在的悖逆

(1)管理系统的封闭性。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过多强调行政的权威性,一般管理模式都是上级吩咐指示,而后一级级传达。在教学管理中也是采取这种上行下效的模式,上级领导制定教学计划后层层传达命令,工作人员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缺少一定的沟通和交流,双方很难了解对方的想法及愿望。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都比较强。若在进行教学管理时,继续采取封闭的管理模式,教学信息严重不对称,极容易引起师生的抗拒和厌烦感。管理人员和教师职工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应保持平等的沟通和商讨,保持信息的顺畅流动。

(2)监控系统的形式性。大部分高校中的教学管理部门只关注学生是否迟到或是否存在逃课现象,以及教师是否准时上课等问题,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能力不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教学管理部门虽会定期检查教师教案等,但往往只是应付了事,不会进行仔细的检查,教师一般也就走个大概的形式就可以了。有些教师的教案十年如一日,不填充任何新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一般注重论文出版数量和课时量,而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真正为学生答疑解惑、是否结合最新前沿知识讲授课程没有监控。这种状态长期维持下去会导致教师授课不认真,综合素质提不上去,学生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3)管理方式的僵化性。由于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高校中的教育管理人员不重视自己的工作,对专业业务不愿研究和学习,只会运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如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等等以行政命令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这样会导致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忽略被管理者的感受,灵活性不足,并且无论何时何地被管理者都是处于一种禁锢的状态中,严重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互联网+”时代要求创新,要求所有事物都要更新换代,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互联网+时代”,教学管理改革的出发点应该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体验,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3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互联网+教育”要求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人性化。

3.1 打造教学信息服务平台,重塑教学管理生态

运用“互联网+”生态下的创新成果和思维方式,建立全校教学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地开展教学信息的搜集、处理、编辑、发布、分析与反馈工作,建立纵横贯通的教学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通道,实现信息动态“伴随式”收集,打破静态“报送式”收集方式的弊端,分层次开放与共享,开展教学信息一体化服务,解决校区之间条与块分割的问题,缓解学校与二级学院及二级学院之间信息滞留问题,真正实现从管理到治理、从约束到引导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效率与质量,重塑教学管理生态。

3.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合作”转变。在课程管理方面,学校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完善资源平台的功能,实现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的互联互通。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实现课程选择、作业提交、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与学业评价数字化、网络化。完善微课、慕课运行制度,实施小而精的课程(SPOC),实现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有机融合。

3.3 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民主化与科学化

教学管理部门可充分运用网络、微信、微博、公众微信、QQ群等手段,将有关教学管理的议题、计划、方案、规划与意见等向师生发布、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决策。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处理与分析各类数据,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同时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可充分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便捷地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集思广益,实现教学管理民主化、科学化。

3.4 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互联网+”教育管理方式要从“命令—服从式”走向“参与—创造式”,从刚性、静态、被动的管控走向柔性、动态、主动的治理,民主、对话、讨论、协作、创新成为管理的基本方式,建立适应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管理模式成为可能与必要。“互联网+”教学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从控制到服务的转型。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互联网+教育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高职数维专业教学信息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