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旅游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探究

2020-01-0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应用型旅游素养

孙 冰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江西·九江 332020)

旅游职业经理在我国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依托着其良好的职业操守,极强的行业经营管理能力,给我国旅游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然而,伴随着旅游业态发展的新变化,旅游职业经理的职业素养与管理能力水平却与新时代的行业发展要求存有较大差距,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呼声越来越强。

1 旅游职业经理及职业素养

旅游职业经理通常是指那些以自己的管理特长从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员,他们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深谙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能够应用自如地将企业内外的各类资源整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旅游职业经理精通于旅游业务和企业管理两个方面。目前主要就职于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会展企业、国际邮轮企业等。他们是我国旅游业重要人才资源,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素养是旅游职业经理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关于其具体项目内容和要求,学界和业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纵观两界对于职业经理的职业素养理解,无外乎有以下的共性:

1.1 良好的职业道德

旅游行业是一个智力与劳动力双密集型产业,人员的流动是行业最大的特点之一。作为新时代的旅游职业经理人,本应具备更好的行业定力,在适度的“跳槽”频次基础上,安分守己,敬业爱岗,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特别是在整个社会日益出现“浮躁”风气的环境下,能够“干一行爱一行”,在事无巨细的行业管理工作中精耕细作,精益求精,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社会财富,让“工匠精神”得以彰显。

1.2 专业的知识技能

旅游专业知识是旅游职业经理高效开展行业管理的“利器”。职业经理须具有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和网络营销技能,以驾驭新时代环境下的旅游企业,这是旅游职业经理积极主动融入电商时代下的行业发展大潮的前提与表现。优秀的旅游职业经理必须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新时代下的旅游行业的全域发展,要求职业经理全面展现其战略统筹、组织设计、产品规划和市场应对能力。

1.3 合作的团队意识

旅游产业是智力密集型的涉旅企业命运共同体,团队合作是产业优化发展、发展实效提升的有效途径。旅游职业经理应具备合作的团队意识,要基于行业共同体利益,依据各自企业经营目标,通过团队合作,对企业内外的物力、技术等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和高效利用,并视目标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和战术。

1.4 创新的思维模式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旅游职业经理须具有创新思维,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逻辑思考力,对市场中出现的种种变化进行理性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并适时解决,要表现出不凡的经营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

1.5 优秀的个性品质

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构成,同服务行业一样,它非常关注服务对象的感受和整个服务过程。作为旅游行业职业经理,理当具备适应行业发展的独特的价值观念——服务观念、管理观念、制度观念、团队观念、商品观念(市场观念)、学术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旅游业作为现代高级服务业,对其从业人员,尤其是职业经理提出了较为严谨的行为规范,要求他们必须敬业爱岗,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热情的投入,严格恪守职业道德,强化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2 旅游行业职业经理素养的现状

当前我国旅游行业职业经理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类:一是改革开放前从事旅游接待工作的人员,他们凭借自己的工作经历已经成功转型为职业经理,且绝大多数担任行业内、外企业主要领导,但他们的精力、体力以及智力已不足以继续担当支撑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任;二是改革开放后伴随外资旅游企业进入我国而一并入行的经理人员,限于当时的市场格局,他们更多擅长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市场经营之道未必精通;三是改革开放后伴随我国旅游教育与培训迅速发展而诞生的“本土”经理人员,他们担负着发展我国现代旅游业的重任,又不得不要面对服务与管理实践不足、发展空间较小、知识更新周期变短、就业压力重等多重压力;四是伴随我国国有旅游企业一并成长的经理人员,在企业经济效益日益下滑和管理体制相对僵化的环境下,他们对行业的从业热情和适应能力也面临着逐步的消失。由于中国旅游职业经理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发展较慢,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之缺乏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行业职业经理认证考试与培训体系,且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旅游岗位培训的专业化程度和规范性不足,纵观旅游行业职业经理队伍,虽然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但由于其在学历教育、职业精神、职业思维、职业工具与方法等方面很不成熟或缺乏,这些人员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工匠精神”,自身素养明显落后于旅游业发展对其从业者素质的需求水平,难以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优秀职业经理。

3 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下的职业经理素养培养

旅游职业经理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中国的旅游职业经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需求,加快培养旅游职业经理已迫在眉睫。本科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行业职业经理培养的重要平台之一,要充分借助产教融合的教育发展契机,结合专业实践性突出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既重视理论的教育,又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提高本科专业人才的应用性职业素养,从而为旅游业持续输入大量合格的职业经理。

3.1 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

3.1.1 精准定位

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经理培养模式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依据旅游职业经理的层级,精准定位职业经理的素养培养侧重点,即对于基层职业经理要重点培养专业技能,对于中层职业经理要关注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高层职业经理则要侧重于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课程对于能力培养的目标性和阶段性,适时开设,分级分阶段地开展素养培养。

3.1.2 把握重点

思考力、执行力、沟通力是旅游职业经理素养的重点内容。应用型本科旅游院校应结合学生能力取向,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思考力的培养,就是要以职业经理职业能力为目标,重构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运用指导性授知和主动性学习相结合,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执行力的培养,就是要贯彻学以致用的经世思想,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本科学生的技与能,为毕业后成为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旅游职业经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沟通力的培养,以达成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为目标,通过学生的体验性实践开展职业锻炼,使其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增强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3.1.3 产教融合

将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定位于职业经理模式,实则是打造应用型本科专业,要求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依托行业,产教融合,贴近市场,服务社会,要重点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又重视实践的实用型人才,将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市场发展紧密联系,产学一体化,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及能力训练与提升有机统一。

3.2 培养工作的实践措施

3.2.1 转变人才培养思维

旅游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早已为西方国家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所采用,而在国内只有极小部分本科旅游院校接受,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仍受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忽略学生学习主动性,尤其是在实践方面的培养形式化,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与职业经理人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还相差甚远。为有效改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状况,学校要转变对旅游管理专业原有的办学思路,要积极将创新与体验相结合,努力将探索与研究相结合,切实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必须主动适应行业新态势,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同时,对专业的教与学进行改革与调整,不断寻找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旅游管理职业经理,为新时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能保障。

3.2.2 营造人才培养环境

(1)自我学习。在校学生要努力调整专业学习心态,主动接受专业、职业“共同体”意识,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不断强化职业意识,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提升行业实践活动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在专业学习中,积极参与专业体验教育,提高专业认知感和认同感;要正确认知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积极参加各项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应资格证书,以适应职业经理的资历要求。

(2)学校重视。学校要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自觉恪守学校、专业“共同体”发展理念,创造良好的学科成长环境。要明确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保证人才输出的有效性和层次性;要强化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将专业课程中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融入教学实践中,培养应用型的本科专业人才;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定期进入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线做法,同时也应积极引入行业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专业的外聘师资,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实战知识和技能。

(3)产业融合。旅游产业中的各行业要积极营造职业经理成长的优越环境,积极坚持产业、职业“共同体”思维,大力宣扬行业职业经理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舆论导向上形成有利于职业经理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相关的行业企业协会要积极会同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职业经理资格认证制度,并采取配套的政策扶持,以促进职业经理资格的现实利益的实现;各行业的企业要密切保持同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联系,走产教融合之路,实现校企的协调发展,加速在校生素质与职业经理素养的接轨。

3.2.3 加强“教、学”人员遴选

“教、学”人员的遴选主要包括专业师资和学生生源的选拔。在专业师资方面,要着力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推进实践性教学。要秉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维,依托现有的人才培养资助政策,选派青年教师进企业挂职或职业培训、顶岗实训,同时邀请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等一线资深职业经理人来担任专业课程师资或客座讲师/教授,组建专职与兼职互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水平。在专业学生方面,应该从学生的生源入口着手,通过专业录取后的复试或入学后的转专业途径,挑选形象气质佳、语言表达能力强、社会交往表现好的学生来学习本专业。为促进教师与学生良好的课堂互动性,还需着力考虑教师与课程的匹配性以及教材与课程的适应性。

3.2.4 完善专业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应由基础类、技能类和素养类三类课程共同组成,从基础理论、实训实验和能力提升等柔性模块,共同构建现代旅游知识能力体系。

(1)引入《职业形象设计》课程。《职业形象设计》课程目前已在国内众多高等职业院校旅游、酒店、航空服务等专业中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为自己量身定制职业形象,使其在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职业气质、语言表达、自主学习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当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已经注重了学生职业形象的提升和职业气质的培养,严格要求他们在上专业课程时规范穿着职业装(职业制服、黑色皮鞋,女生梳职业发型,戴头花,化淡妆;男生要求面净,齐耳短发),现如今学生精神面貌和专业形象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已成为校园内一大风景线。为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应将该课程引入并及时开设,且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训的比重,巧妙设计实训项目表,改变课程考核的传统形式,切实达到课程预期的培养目标。

(2)设置“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课程。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心理素质总和,包括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性格等。从业人员是否具有与其职业相符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培养出他们与职业相符的心理素质,将决定他们能否在毕业后短时间内顺利转型成旅游职业经理。因此,加强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主要包括旅游职业道德、旅游礼仪、形体训练以及旅游心理学等课程。教师在进行这类课程的教授中,要言传身教,因势利导地渗透旅游职业所需的职业心理,引导专业学生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心理素质。

3.2.5 落实专业实践教学

应用型旅游本科院校作为旅游职业经理培养的重要基地,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探索,要产教融合,“技”“能”并重,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会学习,善于思考,把握规律,理解规范,提升素养。要推进“见+训+赛+习”的专业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将专业见习(专业考察+现场教学)、专业实训(模拟企业的运营管理操作)、专业技能大赛、专业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培养、锻炼、提升、完善专业学生的素养。

4 结语

旅游职业经理人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本科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行业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思维,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勇于担当,不忘教育初心,自觉结合产业发展人才质量需求,不断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产教融合的教育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应用型旅游素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