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地域性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传承与运用

2020-01-09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路军纲要兰州

刘 超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思政教研部,甘肃 兰州 7301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强调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因此,作为地方性高校,传承与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地域性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与伟大课题。

甘肃省地域性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传统文化、近代化文化与红色文化。甘肃省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主要有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甘肃近代化文化是甘肃近代以来逐步跟随时代潮流推进近代化的历史文化,其实物体现如洋务运动时期所创办的兰州制造局、兰州织呢局,清末新政时期所创建的兰州黄河铁桥等;甘肃省红色文化包括红军长征文化、西路军特色文化、八路军在甘肃的活动及一系列文化、陕甘宁边区文化、解放战争文化等。

地域性文化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具有亲和力,在熟悉的教学环境中,说服力认同感更强,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好的认知,教学效果与教学感染力由此增强。笔者多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工作,下面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甘肃省地域性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传承与运用展开分析。

一、甘肃省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传承与运用

甘肃作为中华文化的摇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甘肃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遗址依然延续至今,其文化价值与精神传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着积极作用。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教师要介绍清楚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变迁,介绍清楚从古代的繁荣昌盛到近代逐步衰落的沧桑与无奈,使学生对“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更深入的认识。甘肃省在华夏文明的推进中有着重要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在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这一节,以伏羲、黄帝、女娲在甘肃的传说为代表的始祖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可充分证明甘肃在古代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同时,在这一节也可以列举黄河文化的案例。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黄河流域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孕育了优秀的中华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丝路文化是汉唐时期国力昌盛的体现。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途径河西走廊,到达中亚、西亚,直至欧洲。甘肃在丝绸之路中占据黄金路段,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2]5。在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师可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基于此给学生讲授丝路文化的历史知识,厘清古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

二、甘肃省近代化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传承与运用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血泪史、抗争史,是传统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也是中国自身逐步近代化的过程。而甘肃省在我国推进近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紧跟全国形势。在讲解洋务运动一节时,教师势必要讲到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左宗棠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大力推进甘肃的近代化。如1872年左宗棠在兰州开办兰州制造局,该局生产的枪炮子弹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主要供应收复新疆的各路西征军,在击败俄、英支持下的阿古柏反动政权及其侵略军的战斗中,起到了克敌制胜的重大作用。这是近代以来我国对外战争中第一次使用自己制造的枪炮。在讲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会讲到辛亥革命所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一——清末新政失败。基于此,教师可以讲一讲清末新政时期在兰州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洋蜡胰子厂以及创建的著名的兰州黄河铁桥。其中兰州黄河铁桥是黄河上第一座钢铁构造的大桥,该桥贯通黄河南北,促进了黄河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甘肃社会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185。教师向学生讲解洋务活动和清末新政活动在甘肃推进的具体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历史趋势,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乃至西北与世界大势的差距,为最终解释清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个为什么”奠定理解的基础。

三、甘肃省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传承与运用

甘肃具有丰富的革命文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对峙,中国共产党在南方的革命根据地相继失守,不得不走向长征,最后只剩下刘志丹所领导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可以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红军坚持到最后的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汇聚地,也是重整力量、继续革命的出发点。甘肃也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悲壮历史的见证地,古浪、永昌、高台等西路军战争遗址使西路军文化与精神永远流传。甘肃还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集合地,在俄界、腊子口、哈达铺、榜罗镇等地有众多宝贵的长征革命遗迹。

在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中,红军长征这一问题是很重要的内容。甘肃在长征文化中地位独特,相对全国而言,红军长征活动时间长、到达部队人数多、活动范围广,几乎整个甘肃省都留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基于此,教师可以将甘肃省地域性红色文化如腊子口战役、山城堡战役,决定红军长征落脚点和战略决策的重大会议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会议等,以及会宁会师、静宁会师等知识点与问题讲给学生听。红军长征留在甘肃的众多遗迹与文化中,西路军文化尤为独特,是甘肃独特的红色文化,经历十分悲壮。西路军由红四方面军的三个军组成,由徐向前、陈昌浩统率,共两万一千八百余人,这一支军队为执行党中央“打通国际路线,创建河西革命根据地”的命令而组建,在抗战前夕,西路军在古浪、永昌、高台等地遭到马家军的毁灭性打击[4]。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极端困难和险恶的条件下孤军奋战,其爱国、敬业之精神是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诠释;其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的具体表现。

在讲解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教师要着重给学生讲授有关国共合作的历史知识。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实行民主改革,在国统区普遍开展宪政运动,允许中共在国统区一些大城市设立八路军办事处等机构。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条件极其艰苦,但是仍在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争取抗日战争早日取得胜利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课堂上,教师可首先详细介绍这段历史,结合实例分析,然后让学生讨论,也可以在适当的机会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甘肃省地域性红色文化基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5]56。

陕甘宁边区文化也是甘肃省著名的地域性红色文化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等人坚持走井冈山道路,领导西北人民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一根据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挥部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在讲解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对这一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历史贡献作详细说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性[6]157。

甘肃的解放战争,是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甘肃实施了多次战役,消灭了国民党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部,摧毁了国民党在甘肃的各级政权,实现了甘肃全境解放[7]686。在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中,教师在介绍全国解放战争的同时,可就甘肃解放战争作详细讲解,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结语

甘肃省地域性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传承与运用,既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案例,也传承了甘肃省地域性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意识,为甘肃省文化产业创新区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与人才储备力量。

猜你喜欢

西路军纲要兰州
近十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述评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我的兰州梦
兰州琐记
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西路军精神的讲话座谈会在京召开
西路军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的纪念与传承
真诚面对历史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