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诚面对历史

2019-11-05冯亚光

祖国 2019年18期
关键词:西路军历史研究

冯亚光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张掖市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他说:“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总书记充分肯定了西路军,高度评价了西路军。习总书记这一实事求是的历史结论,是对浴血奋战的西路军和众多牺牲的英雄儿女的莫大告慰。

西路军问题是党史军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些党史、军史工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涉足该领域,真诚面对历史,在史料清理的基础上,澄清是与非、判断功与过。目前,学术界许多同志对西路军持肯定态度,不过这仍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有人认为西路军是张国焘退却逃跑路线的产物。西路军得到充分肯定,远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为了研究西路军,写作西路军,考察了与西路军有直接关系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还进而考察了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出发地川陕苏区。写作《西路军·河西浴血》《西路军·生死档案》《西路军·天山风云》,就必须搞清一些问题。诸如:西路军为什么西渡黄河?为什么挺进河西?为什么惨遭失败?等等。这不仅是《西路军》写作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因而我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写了一些论文。这些论文排列起来,和西路军事件的进程大体一致,从理论的角度勾勒出了西路军的概貌。我将这些论文编辑出版了《西路军论集》。

翻阅那些饮恨河西走廊的红军老战士用血泪写成的回忆录,翻阅中共党史军史工作者深入细致的调查材料,和西路军红军老战士促膝长谈,常常不禁怆然泪下,心中翻腾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情绪。他们那娓娓的述说、沉重的叹息,把我引入一个悠远的广漠的世界,引入历史的深处。西路军悲壮惨烈的西征,老一辈英勇牺牲的身影,是那样深重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冲撞着我的心扉。

西路军这支从土地革命战争烈火中冲杀出来的南方钢铁队伍,与敌殊死搏斗在大西北严冬的河西走廊,欲急进而不能,欲速退亦不可,流血裂冰,伏尸盈雪,外无援军,内无粮弹,历时近五个月,惨遭失败,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我的《西路军》三部全景式地描述了西路军的悲壮历程。正式出版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有关专家审稿后肯定:“该书突出的特点是,资料极为丰富,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及西路军余部进入新疆后与从延安派出的干部帮助建设新疆的事迹;讴歌了毛泽民、陈潭秋、林基路等共产党领导人面对死亡的正义精神。”《西路军》三部,为读者检索历史、透视未来提供了一段信史,使当年红军将士以及志士仁人勃发的英气和高昂的头颅,永远激荡青史、烛照天地。

《西路军》的写作,对于我来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它倾注了我的生命和情感,写作过程中没有企图去迎合什么,只是为了心灵的寄托,只是想为西路军树碑立传,对得起把鲜血和生命抛洒在河西走廊的红军将士。要完成这部史诗性的作品,就得选择合适的写法,就得解决如何积累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写作人物、如何突出主题。自从开始写作《西路军》,我读书、学习、乃至生活就有了强烈的目的性,日子也过得踏实而有意义。

《西路军》力求客观、真实,就必须真诚面对历史,而尽量少带观念进入作品。在西路军悲壮的历史面前,我觉得任何观念都是渺小的、偏狭的、生硬的,所以我尽量呈现,呈现出这一段历史。而呈现得越沉稳、越详尽,理念的东西就越坚定突出。

《西路军》三部,在2000年底已经完稿,交陕西人民出版社,但因曾是禁区而未能出版,直至2009年才得以面世,过去了将近9年。不过这似乎是一件好事,9年中我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上,写了一些西路军研究论文。每当思考成熟时,我就对《西路军》三部做一些修改或补充。全书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严谨、语言更加精练、文学性也进一步提高。《西路军》的成书过程,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

2009年5月,《西路军》三部正式出版。《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科学时报》、《甘肃日报》、《陕西日报》等几十家媒体做了报道或评介。《兰州晚报》、《银川晚报》、《荆门晚报》、南京人民广播电台、济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做了连载或连播。获全国“2010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奖;获首届陕西图书奖;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推荐“2015年度好书”。

西路军是党史军史上的一件大事,用文学的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应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我的《西路军》三部,因完整、系统地记叙了西路军的悲壮征程而引起较大反响,赞扬的人很多,同时也有不少读者提出建议,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可读性的统一。许多建议乃至批评是中肯的。历史的真实性依靠史料的翔实和准确,文学的可读性必须以历史的真实性为前提。

《西路军》三部的价值,就在于反映西路军历史的真实与否。遵循历史著作的真实性原则,实事求是地书写这段历史,文字自然浸润着鲜血、燃烧着烈火。西路军历史积淀深厚,与此相关的著作也应该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丰富的历史知识、感人的历史人物、饱满的时代风貌、优秀的叙述文笔。本着上述目标,对《西路军》三部一再修订,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读者的尊重。目前,《西路军》三部的三版稿也已经修订完成,使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我曾是甘肃日报社记者,为了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和写作《西路军》,于1986年由报社调到社科院,至今已有30余年了。写作《西路军》,从《河西浴血》开始。《河西浴血》最早的版本1989年由《阳关》杂志连载,1993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书,至今已经有五个版本了;《生死档案》1992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已经有四个版本了;《天山风云》也有三个版本了。写作的跋涉一次又一次起程,每一次修改都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着缺点与不足。然而,每一次修改都减少了应该这样写还是那样写的疑问,坚定了方向,这個方向就是“真实”。

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党史军史,不可能离开今天去观察昨天。我们今天研究昨天,就是因为当代人需要通过研究那段历史,反映当代人对那段历史的看法,希望在反复研究中,纠正过去史书上的一些偏差、不实甚至谬误。历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探究历史真相,还在于以这种探究的结果寄寓对现实的关注,为当代人走向未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换言之,史学家研究过往的历史运动,是为了参与和促进当前的历史运动。在这信息如雨的时代,我们回顾过去。我们因此有可能记住被忘却的故事,那些故事乃是现实的一部分。

鸿篇巨制,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西路军史是一部英雄的、悲壮的、不朽的史诗,因而歌颂西路军的作品也应该有史诗那种犹如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我的《西路军》三部做到了,成为一部畅销书,一部传世之作。

(作者系著名西路军史作家和研究专家)

猜你喜欢

西路军历史研究
近十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述评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历史
西路军历史问题的认知转变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