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数学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020-01-09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

天津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素养思维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 吴 洵

数学核心素养作为高度抽象的思维产物,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品质等。素养是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而问题意识贯穿于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其素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布置任务,“逼迫”学生会问

小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在刚接触数学时,他们根本不知道要提什么数学问题,又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毫无价值。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问题,一开始教师要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的策略,提前设计精美教案,并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引导、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疑虑。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课前发布预习内容,学生根据“预习单”阅读教材,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中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负数》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其在阅读教材之后提出两个待解决的数学问题。课上,学生纷纷拿起自己写下的问题逐一汇报:“1.什么是负数?2.负数怎么读?怎么写?3.负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4.负数怎么进行运算……”

在课堂上,当学生有问题,才有可能成为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型,直接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提出相关待学习的问题,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教师开门见山,直接出示课题“三角形”,随后“逼迫”学生提问,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三角形是怎么定义的?”“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东西是三角形的?”“三角形有几种类型?”……“逼迫”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品质,新课时,学生可以切实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学习热情高涨,进而达成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想问

数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问题教学模式中最为基本关键的环节就是科学地创设问题情景。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习的新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组合利用,进而制造出不平衡与不协调,将学生引导至与问题相关或者与学生生活相谋和的情景中。通过学生对所面临问题的思考,并与旧知识产生关联,促使问题展现出新奇性和挑战性。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与问题产生的冲突,致使学生处于对问题既未知又想知的心理状态,引起同学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学生心中所想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不但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也培养自主思考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时,课伊始,教师开门见山,出示问题:“陈老师和周老师都很喜欢旅游,陈老师去过7个城市,周老师去过6个城市,两位老师一共去过几个城市?”由于加法的正向迁移和运用,学生跳入教师有意设置的“陷阱”,得出13个城市,而教师并没有提出质疑,而是直接出示正确结果“11个城市”,停留短暂时间,学生纷纷质疑“为什么只有11个城市?”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冲突的矛盾点,初步感受这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并集计算,体会“重复”的意义,也为这节课的后续进行铺垫重要的思维方式。

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师一般这样设置讲课过程:首先带领学生复习、总结2与5倍数的特征。并根据总结出的特征进行猜测,让同学自己思考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很多同学经过简单的观察便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如果一个数的个位数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此时,教师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证明,而不是简单或者直接地评判。通过验证过程,一些学生会发现结论的错误。自己创设、自己验证的过程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疑问:“怎么会这样?那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

通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测,并验证猜测的过程会揭示矛盾,以此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后续的探究活动,在这其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积极的,活跃的,他们的注意、记忆、思维集中在一起,是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三、搭建平台,“煽动”学生多问

学生是有思想、有差异的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疑惑,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作为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数学知识,才能够“煽动”学生多问。如何在数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思考与交流的时间,教师应该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数学思维探索,并鼓励学生进行知识辩论,在“碰撞”中激荡出思维的火花。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数学探讨平台,为学生打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全面增加学生的质疑机会。最后,教师应该长期在课堂中采用“提问教学”策略,渗透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可先出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让学生谈谈“对百分数认识多少?”随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百分数的知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小组同学合作的前提下,便提出各种层次的数学问题,如:1.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2.百分数要怎样读写?3.百分数有什么用途?4.百分数和学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5.百分数可以怎么进行计算?……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在小组成员的交流中活跃思维,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四、营造氛围,“勾引”学生乐问

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体现师生互相尊重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与教师站在同一人格高度,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学习状态达到最优,做到勤于思维,乐于质疑。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给出的反馈也会影响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以和悦的态度倾听学生提出的疑虑,并鼓励其与教师、同学一起进行探讨,久而久之,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当学生提的问题不得要领或出现错误时,应及时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其闪光点;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我们也当在关键时刻扶一把,让学生逐渐掌握表达数学问题的语言能力,如学困生,一开始要鼓励引导他们从简单的问题提起,甚至允许向教师“借贷”问题,如《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中,课前有个学生便向教师“借贷”一个很有针对性的问题:“怎么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课上问题一出,其他学生对其投与赞许的目光,同时不甘示弱,在潜在的竞争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该学生也体验到“提问”所带来的满足感,顿时信心倍增,产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长久以往,学生对“提问”的畏惧感消失,并乐于表达自己的疑虑,最终养成爱提问的良好习惯。

五、结语

总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以疑引思,以思解惑。数学课堂本是不断发现新领域、探索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创设思维空间,使学生养成问的习惯、问的勇气,培养学生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成长为优质的数学人才。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素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