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探究

2020-01-08黄贤君

关键词:文化观礼仪中华

黄贤君

(安徽工程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站在中华民族的新起点。新时代大学生,需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新时代高校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就赋予了高校德育的重要性。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文化自信为价值导向,其源泉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礼”为核心。利用礼仪教育,让新时代大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见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在高校“立德树人”中显得极其重要。

一、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的意义

中国传统礼仪自古以来一直是约束民众行为的一个基本原则,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和发展,礼仪不仅仅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也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更是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重要思想。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礼守礼一直被认为是具有良好品德的重要表现形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强调人无德不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传统礼仪文化观,对新时代大学教育要以德为先,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品德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传统文化史其实就是一部礼仪文化史。重礼仪,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独特风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之名由此而生,可见礼仪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标签。近代文化学者钱穆先生认为,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本质特征。礼仪不仅是规范个人行为,能够区别贵贱,排序尊卑,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还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礼”自古就有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功能,是社会文明秩序和公民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荀子曰:“国之命在礼”[1]309,“国无礼则不宁。”[1]536荀子认为礼是法律的根本,制定法律必须以礼为依据,提出治理国家要隆礼重法。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治国理政的历史来看,礼治和法治一直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经国家、定社稷的作用。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全面以法治国,礼法治国应是题中应有之意,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也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文明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既要讲法治也要讲德治,要重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道德教化则与礼仪是分不开的,一定程度上来讲礼仪行为是道德的外显,道德则是礼仪的内化,想要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能真正起到作用,就必须进行礼仪教育。

“礼”具有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中起重要作用。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 非礼也;来而不往, 亦非礼也”[2]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16。可见自古礼仪就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儒家思想强调的“天人合一”,道家《老子》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均是在说万物本为一体。孟子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316,庄子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5]254,提出人不仅爱人,也要爱物,即热爱自然,仁爱也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可见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均可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找到基本遵循。

近代以来,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没落和西方诸国的日渐强大,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崇尚自由、个性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华传统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华传统文化被认定为封建文化和“吃人”文化,被认定为是中华民族遭遇苦难的最大元凶,被国人弃如敝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礼仪文化,更是被拉下神坛,被认为是封建礼教,为国人所唾弃。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时刻,有学者提出要摒弃传统文化,全盘西方化,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出现子告父,生告师等有悖传统伦理的事件,中华传统文化遭遇灭顶之灾,有学者曾感叹,不曾见过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如此厌恶自己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世界瞩目。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文明素养的培养,国人已经不是吃穿不愁,而是吃的健康、穿的精致、住的舒适。汽车、智能家电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出国旅游成为时尚,但与之对应的是国人文化素养、道德素质的缺失,不讲文明、不讲公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常被媒体报道被各国批评。近些年来国人逐渐悔悟,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3。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源泉,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和运用。

第二,培育传统礼仪文化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规范公民道德行为准则提出明确的努力方向,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内涵。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核心,是中国自古以来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荀子曰:“人无礼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1]82可见在古代,“礼”依然在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礼仪文化彰显出的仁爱、诚信、孝悌、忠义以及和合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文明”“平等”“敬业”和“诚信”等内容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14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就存在于传统礼仪文化中,由此可见培育传统礼仪文化观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三,培育传统礼仪文化观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现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却远远未达到人全面发展的程度,最缺少的就是道德文明,而且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道德缺失问题日益彰显出来。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托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不尽如人意,小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满口荤话脏话,中到不关爱幼小、不尊敬师长、不孝敬父母,大到侮辱先贤英烈,崇洋媚外不爱党爱国等事件时有发生。实在令人痛心,发人深省。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7]可见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则需要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寻找根本遵循。孔子日:“不学礼, 无以立”。[8]254人想在社会立足必须学“礼”,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完全可以从他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一个处处懂礼守礼行礼之人,一定会品德高尚。行“礼”先要知“礼”,知“礼”就先要学“礼”。学好传统礼仪的基础是,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价值的认同,培育传统礼仪文化观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的内容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深藏其中的思想观念。猕猴、猩猩等动物也会模仿人的行为动作,但是不能说猕猴和猩猩也懂得礼仪,原因就在于它们徒有其形,不得其魂,这个“魂”就是礼仪所包含的内在思想观念。《礼记》中就提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2]4“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2]7足以体现传统礼仪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新时代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文明素养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新时代大学生文明素养如何提高,首先就应该培育其传统礼仪文化观,先学“礼”知“礼”,才会行“礼”,才能提高综合素质,进而全面发展,最终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第一,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敬”文化观。《礼记》开篇即提出“毋不敬”[2]39,足可见“敬”在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地位,“敬”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礼仪是祭祀,“礼”也被认为起源于祭祀。拜天祭祖对象在现实世界中都不存在,所有的礼仪仪式如果没有“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观念都与“敬”密不可分。儒家中心思想中的“仁”,“仁”者爱人,如何爱人,古人认为要先从父母长辈开始,也就是从“孝”开始,如何才能算孝顺,孔子的学生曾问过同样的问题,孔子则回答人们都觉得“能养”就是“孝”,那么犬马之类的畜生也“能养”,这是“孝”么?孔子认为“孝”不仅是“能养”,最重要是“敬”。所以对父母是“孝敬”,对师长是“尊敬”,对圣人和伟人则是“敬畏”,由此才能“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学者刘梦溪认为“敬”,不是针对他人而言,而是指自我,是一个人内在性格的庄严,体现的是个体的自尊与自重。

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首先就要培育“敬”的文化观,“敬”是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核。目前,新时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敬”,文明礼貌也就无从谈起。在家不敬父母,把父母的养育,当成是父母必须做的事,有着“生我就必须养我,我为何要孝敬父母”的思想。在校不敬师长,也有“我是花钱买知识,为何要尊敬老师,感恩学校”的思想。进入社会则不敬上级、不敬朋友同事,对待伟人先烈,民族国家则缺乏敬畏之心,导致出现一些诸如“精日”分子的现象。没有“敬”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普遍变得“知书不达礼”,这种观念严重不符合社会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期望。

第二,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诚”文化观。《礼记·中庸》中讲“诚之者, 人之道也”[2]1026。把“诚”当成人性的根本,古人以“诚”为“质”,以“礼”为“文”,《论语》中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8]197,“诚”和“礼”相得益彰才能成就君子。 《礼记·乐记》中则指出“著诚去伪,礼之经也”[2]724,真诚不虚伪,才是“礼”的精义所在,诚意正心才能修身。孔子也说可以有“无体之礼”,可以无行为上的“虚礼”,而要内心的“诚礼”,一个人有没有文明礼貌,不是看他礼仪行为上是否规范,而是是否心“诚”,显然“诚”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重要的内在价值观念。

近些年来,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回归理性,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穿汉服学古礼,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充斥着许多商业目的,多了许多噱头。大学校园同样如此,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穿汉服行古礼,举办一些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活动,但是大多数只得其形不得其神,主要问题就在于心不诚,把传承和创新传统礼仪文化当做一件事情或者工作,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十分机械和盲目,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思想观念。最为有朝气,最为社会期待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也是继承和创新传统礼仪文化的主力军,培养传统礼仪文化观要从心“诚”开始。

第三,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义”文化观。何为“义”?大体上分为两种说法,一说同“仪”,即礼仪,是“礼”的本源;另一说同“宜”,即应该做的事情,符合道德的道理或行为,“义”是人性的价值标准,这种说法其实和“礼”也分不开,因为礼仪就是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认为“从礼的起源可以见到礼的本质就是义,义表现为现实人们的言行活动规范以及社会关系准则,就是‘礼’[9]”。 中华传统礼仪随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浮,一直是评价思想道德和行为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准,就因“礼”是以“义” 作为本质价值标准,是“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的培育途径

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凝练而成,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标志,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典范,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前提。我们应该传承和创新传统礼仪文化,探索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的培育途径,将传统礼仪文化观的培育和践行,运用到新时代大学生文明礼貌和品德修养培养过程中。

第一,注重课程教育,打造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金课”。守礼、行礼首先在于学礼、知礼,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要从课堂教育、理论教育入手,打造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金课”。目前,许多高校开设有包括传统礼仪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多都是选修课程、内容匮乏没有吸引力,也是老师和学生眼中“水课”,并未真正起到在高校学生当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并未让新时代大学生形成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氛围、养成正确的传统礼仪文化观,未达到开设课程的预期效果。高校应该提高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课程在学校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要将传统礼仪文化课程纳入通识必修课程当中,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编纂高质量教材,选配优质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打造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金课”,要注重甄选古代经典著作,整合经典著作中关于礼仪文化的篇章,做好注译形成高质量教材;要从“新”出发,深挖传统礼仪文化中蕴涵的深层次价值理念,并同现代礼仪互相融合,使古典传统理念和现代实用思维相结合;注重将传统礼仪经典著作的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造,迎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习惯,将厚重的理论通俗化、故事化;发掘新的教学内容和育人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利用大数据、“雨课堂”等新手段新技术,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增加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将课堂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要有新教育思路,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教学计划,可以从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纳入新生入学的教育当中,从低年级进行传统礼仪文化理论教育,树立良好的传统礼仪文化观,高年级侧重实践教育,将传统礼仪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让新时代大学生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传统礼仪文化实践活动。传统礼仪文化课堂教育,只是新时代大学生养成传统礼仪文化观的第一步,是基础理论教育。同时,还应开展传统礼仪文化实践活动,打造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第二课堂”,以配合传统礼仪文化的课堂教育。要营造校园文明环境,加强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以将一些古代经典语句,名人名言做成标语,可以对一些先进事迹做成海报进行宣传,运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上开辟传统礼仪文化专栏,对传统礼仪文化基础知识,先进事迹等进行广泛宣传。要利用“第二课堂”自由灵活、多元开放的优势,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开展传统的礼仪文化相关活动,可以是讲座、知识竞赛、演讲、阅读交流和参观文化遗迹等多种形式。

第三,坚持“三全育人”体系,树牢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主要内容的 “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原则。从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教育视阈来看,就是要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中,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教育和管理服务全方位,把传统礼仪文化观思想融汇贯穿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高校管理者应将培育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纳入学校的“三全育人”顶层设计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融合,构建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教学体系,提高传统礼仪文化相关课程的地位,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接受能力,合理布局传统礼仪文化相关课程;要全面提升高校教师传统礼仪文化素养,这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提升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的有效方式,高校应加强教师传统礼仪文化思想的学习和实践,把教师的学礼、知礼、行礼和守礼作为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的重要部分,每年可以评选一些模范教师,进行表彰宣传,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标杆;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传统礼仪文化学习氛围,制定大学生的礼仪标准,建立有较强约束力的奖惩办法,开展学习传统礼仪文化实践活动。将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培育纳入“三全育人”体系中,让新时代大学生在积极良好的传统礼仪文化学习氛围中成长为一名高素质人才。

四、结 语

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理应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以此形成良好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观,作为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杆。高校应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探索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的培育途径,让其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文化观礼仪中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筷子礼仪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礼仪篇(下)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