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扛稳首都粮食安全重担精心服务粮食行业70 年

2020-01-08王德奇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1期
关键词:储备粮交易平台粮油

文/王德奇

北京作为首都,政治性是城市最重要的属性。北京粮食行业发展的历史是新中国历史变迁的缩影,70 年来,首都粮食行业承载了保障首都经济生活安定稳定的重大责任。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牢记历代领导人的重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粮食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稳定粮源、安全储备、市场调控、应急保障、方便消费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70 年来粮源供给向广区域合作转变

70 年来,北京市粮食生产经历过山车。1953 年,北京市粮食产量12.5 万吨,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大幅增长,1979 年达到172.8 万吨,1993 年达到284.1 万吨。“八五”末期,农业从注重数量、产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益提升转变,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首都农业生产结构和方式进一步转变,高耗能、高耗水传统农业被列入限制发展产业,粮食产量逐年降低,2018 年北京市粮食产量降至34.1 万吨。

随着供给能力发生了深刻变化,北京市粮食主销区的特征明显,全市90%以上的粮食需要从外省调入。北京市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产销合作机制,与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了政府合作、企业主题、互惠共赢的产销合作关系,国有企业通过自建、控股合作、租赁等方式在主产区建立外埠粮源基地,一手粮源年可掌控量超过300 万吨,为全市粮油市场保供稳价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70 年来粮食管理向精细高质量转变

1991 年,北京市建立地方粮油储备,随后又建立了市储备粮实物垂直管理体系,逐步把储备粮向交通方便、储存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库点集并,通过千分制等手段储备粮管理更加规范,北京的市储备粮管理体系已经规范运行28 年。同时,加快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步伐,近10 年来,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总仓容由418.6 万吨增长到580.9 万吨,有效仓容(完好仓容)由415.1万吨增长到562.5 万吨,油罐总容量由14.8 万吨增长到23.5 万吨。三项指标涨幅均在35%以上。

粮食质量管理安全可靠。建立完善粮食质量检验体系,实施质量标准,加强储备粮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了优质粮油品质测评体系和抽检不达标产品退出制度,推动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防止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强化粮食流通执法督查,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充分利用“12325”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打造“人防”“技防”“法防”“群防”四防一体的粮食流通监管立体框架。

三、70 年来粮食流通向以市场化为主转变

北京市粮食市场也历经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各个阶段,粮食市场由以政府计划、指标为主向以企业、商品为主的方向转变,在不发生重大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市场购销活动,而是通过政府储备购销、竞价交易平台等方式确保种粮农民根本利益、企业生产原料供给、粮食市场供给和价格平稳。

粮食竞价交易平台发挥重要作用。2001年,北京市首次使用“北京粮食购销竞价交易平台”开展竞价交易活动,随后成立北京粮油交易信息服务中心,实现了北京市粮食购销竞价交易平台跨省应用。2009 年,成立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对粮食购销竞价交易平台进行深度整合,搭建了五个服务平台,即:中央储备粮交易平台、北京市储备粮油轮换平台、区县地储粮交易平台、军粮采购平台、客户委托交易平台。竞价交易平台为政府调控、企业服务、供应保障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有粮食企业和多元化企业为首都粮食市场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北京市粮食行业政企分开前,粮食系统共有职工7.1 万人,全系统共有粮食储存点243 个;有粮油、食品和饲料加工企业145个;277 个粮管所,1300 多家粮店。全系统共有固定资产净值20 多亿元。截至2018 年底,全市重点涉粮企业达到300 家,全年采购粮油515.7 万吨、加工生产成品粮97.7 万吨,销售及转化粮油500.8万吨,年末粮油库存293.5 万吨,有效保障产品供给,稳定了市场价格。1999 年,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4年、2011年,京粮集团与9 个区县的粮油企业合并重组;2017 年,首农集团、京粮集团和二商集团正式实施联合重组,实现了企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京粮集团充分发挥了政策性粮食储备的主渠道作用,为保障首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70 年来粮食应急向网络化体系转变

受2004 年“非典”期间调控市场的启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成为首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粮食监测预警体系,丰富了原粮储备,建立了成品粮储备。目前,全市地方粮食储备和食用油储备规模分别达到全市城乡居民6 个月和60 天的正常消费量,成品粮储备可以满足首都市民10~15 天的正常消费量,粮食宜存率连续多年达到100%。

北京市的粮食应急体系以《北京市粮食供给应急预案》为核心,以市区二级储备为基础,174 家监测网点、26 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875 个应急投放网点为支撑。全市有市级应急加工企业26 家,其中面粉应急加工企业8 家,日处理小麦能力约11330 吨;大米应急加工企业14 家,日处理水稻能力约为8760 吨;食用油应急加工企业4 家,日精炼原油5340 吨。

五、70 年来粮食消费向丰富高品质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北京市年征购贸易粮从1953 年的22.4 万吨增加到1979 年的27.8 万吨,粮食处于短缺状态;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稳步提升,粮食流通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市外调入及进口粮有效调节,粮食供给较为充足,2018 年粮食供给量达到623.9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27 倍。

70 年来,北京市粮食消费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粮食消费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北京市居民每月人均定量消费保持在25 市斤至28 市斤,至1979 年,人均定量为28.86 市斤。2016 年,北京市粮食消费达到顶峰,全年粮食消费总量535.8万吨,口粮消费量361.3 万吨。近年来,北京市膳食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消费呈现稳中趋降态势,2018 年,全市粮食消费总量461.2 万吨,口粮消费量 341.8 万吨。口粮消费比顶峰时期(2016年)下降了5%。

为满足市民不断提高的粮食需求,北京市实施粮油品牌培育行动,培育了一批消费者认可度高、具备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推出一批“营养高、质量优、价值大、效益好”的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引进国内外优质“好粮油”产品,丰富首都粮油市场中高端、特色化供给,粮食行业主食产业化有序推进。北京市推进的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推广的“生产基地+主食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新模式,保护并挖掘具有首都特色的传统主食产品,鼓励开发个性化功能性主食产品。支持连锁便利店搭载主食产品,粮食便民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粮食消费品种更加丰富,首都百姓粮食消费更加便捷,粮食消费品质不断提升。

70 年来,首都粮食行业始终围绕保障供应、稳定市场、保证安全的基本职责,以首都市民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项供应保障任务。北京市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结合实际,为构建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体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储备粮交易平台粮油
甘肃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推进路径
健全监管机制规范互联网交易平台发展
江西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辽宁省地方储备粮存储模式及优化对策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关于地方储备粮轮换业务会计核算处理办法的探讨
财务预算在储备粮管理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