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互动理论下的城市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2020-01-07孟李想张磊

艺术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城市

孟李想 张磊

摘要:交往空间作为城市居民交往行为发生的载体,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交往行为,推进社会的前进发展。本文在充分了解城市交往空间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社会互动理论进行分析,从互动、需求、尺度三方面探讨交往空间设计的改善策略,进而发现城市交往空间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便捷性和需求性,营造能够使人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缓解压力的交往空间氛围。

关键词:社会互动;城市;交往空间;交往行为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

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质量越来越接近国际化标准,但部分城市公共空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公共空间在规划前期,常会出现对城市资源、空间布局、景观环境处理不当的情况。急于求成的发展忽略了城市交往空间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性,导致城市居民生活中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的权益得不到基本保障,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1 社会互动理论及城市交往空间概述

1.1 社会互动理论概述

社会互动一词最早出现于1908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编著的《社会学》中,他认为,社会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其内容和形式体现在社会统治的服从、冲突和凝聚力上,并对这种互动的形式进行具体分析[1]。但齐美尔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其社会互动理论在美国被米德、布鲁默、库利等人发展形成了相关的系统理论[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自我意识来源于社会互动,在社会互动中逐步学习并使用符号语言,通过去扮演和他人对自我扮演角色的批评这一互动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意识[3]。

1.2 城市交往空间概述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交往空间相关研究就已在西方出现,并涉及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交往空间有关理论也已被运用到城市、建筑、空间等相关领域,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4]。

交往空间作为空间存在的一种形式,是指有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人们会在此空间聚集并发生活动[5]。交往空间的特性是空间和交往行为,空间作为物理形式存在,承载着一切外在条件。交往空间为交往行为提供发生场所,交往行为使静态的空间变得动态化,两者相辅相成。合理的交往空间设计,可以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提高交往行为的质量,反之亦然。同样的,交往行为的发生也是对交往空间进行直观的批评,高频率、高质量的交往行为反映出空间的交往意义。因此,好的交往空间能够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与交往质量的提升,从而改善空间交往现状[6]。

2 社会互动功能的作用

社会互动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行为,让人们不断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人们认同的象征意义,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符号互动中完成交流,共建意义系统。因此社会互动对个人及彼此间的发展,甚至对社会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1 社会互动促进个人自我意识增强

社会互动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这一时期,青少年极易产生角色混乱、自我目标不明确的情况,相反,若发展顺利,则会自我肯定,明确追求目标。在社会交往过程当中,良好的社会互动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认识自我,完善青少年心理建设。

2.2 社会互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社会互动能够使人们相互了解、认识,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及误会,并在互动中增进人们的联系[7]。人们在社交过程中,会经历交换、合作、顺从与顺应等互动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冲突、竞争,通过社会互动的形式,交换、合作、顺从、顺应,将使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促进人与人之间社交的良性发展。

2.3 社会互动促进社会文化传播

社会互动通过互动行为,向人们传播社会文化。人们通过社会互动,进行语言及非语言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其中包括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也包括消极不健康的文化。如今社会文化繁杂,人们的消费观念、交往方式逐步同化,這些社会文化不都是积极向上的,而大部分人只是被动接受。我们应当注重社会互动的内容和方式,将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传播给人们,进而起到培育健康良好的社会文化心态的作用。

3 城市交往空间现存问题

3.1 交往空间布局问题

城市交往空间普遍存在设计问题,设计初期空间内部布局缺乏对城市居民使用的便捷性和需求性的考虑,导致多数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有些空间过于拥挤。长此以往,人少的空间变得荒芜,人多的空间则因为流量过大、使用率过高,场地的损耗程度提升。

3.2 交往空间尺度问题

城市交往空间的尺度把控过于随意,导致功能性差,使用率低,场地占用面积大,出现空间浪费的现象;而有些空间内部结构细致,功能强大,面积却过小,使交往人群形成扎堆现象,导致空间秩序混乱,不易分散疏通,此空间结构性缺失,人们得不到需求上的满足。

3.3 交往空间配置问题

城市交往空间还存在细节上的问题,这是整体设计布局考虑合理,使用率却依然低的关键[8]。经过分析,笔者发现空间内部配置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设施配置陈旧不堪,功能性缺乏,参与者体验感极差,导致空间内部人气缺乏;二是设计者的考虑过于单一化,只考虑一类人群的使用功能,进而导致内部配置单一,枯燥乏味;三是人群定位准确,但对人群喜好的定位不明确,配备了一些不合适的设施配置,降低了空间的使用率,导致交往空间人气缺失。

4 社会互动理论下城市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4.1 交往空间互动的设计策略

4.1.1 不同交往对象的空间营造

人是空间活动的主体,交往空间应该满足人们的多种活动需求,交往行为正是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体现[9]。城市交往空间应根据不同交往的对象营造,以便为不同的交往对象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环境。比如,老年群体更需要休闲、安静、环境优美,且可供其休息、锻炼的活动空间;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时期,空旷、活力、安全的活动空间,更适合这一群体;家庭成员多为一家三口、五口,常常有老人带孩子的情况,空旷且软质的空间能够为其提供安全的活动场地,同时让孩子处于家长看管的安全视线范围内;情侣这一群体模式较为固定,空间营造多考虑独立、隐私、安全等因素,多为私密性空间;朋友群体少则两人,多则数十人,根据观察大都以聊天、散步为主,需要空旷、安静,且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半开放空间。

4.1.2 不同交往行为的空间营造

城市交往空间作为一个客体,每天承载并服务着大量交往对象,而不同的交往主体会产生不同的交往行为。这些主体所采取的交往行为同交往空间这个客体之间产生互动——即人与交往空间的互动,为了让人们更好地适应交往空间的环境,交往空间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便利,以及满足人们的需求,空间营造更应将不同的交往行为作为交往空间营造的考量因素之一。

4.2 交往空间需求的设计策略

4.2.1 交往空间安全性需求

城市交往空间是个户外活动场所,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户外交往的空间,为了让人们放心地在这样的场所内进行有效的社会互动,需要注重场所设置的安全性需求。譬如,道路的防滑措施、植物的致敏性问题、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场所高差处理问题以及无障碍通道等安全性需求。

4.2.2 交往空间可达性需求

步行可达范围是直接影响交往人群通往交往空间的重要因素。交通系统是交往空间中主要的动态因素,对空间内部交通系统的组织和连接进行规划和设计,可以使交往人群快速方便地到达目的场地[10]。作为人们视野廊道的交往路径在空间尺度的把控上,可直接影响人们对空间舒适度的感知。营造一个好的路径不仅能够在可达性上使人们感到便捷,同时也提升了观赏性。

4.2.3 交往空间功能性需求

交往空间功能营造应当有利于提高人们在交往空间内互动的频率及参与的积极性。根据人群需求,空间可划分为活动、休憩、观景、展示等功能空间,空间内基础设施、植物景观、小品雕塑等配置的建设,有助于营造交往空间功能性需求。空间功能应根据不同人群划分,从便于人们生活的角度考量,配置满足人们交往需求的功能。

4.3 交往空间尺度的设计策略

4.3.1 交往空间景观尺度营造

为了在城市建设中营造人性化交往空间,景观各个元素既要相互协调、和谐共生,又要有尺度地对比,从而相互衬托[11]。城市环境与人类生活必须相互作用,并且要将人们的日常行为作为空间环境适宜度的衡量标准。打造舒适宜人的城市交往空间,从人的交往行为规律入手研究,考虑交往空间中植物景观尺度对人日常活动的影响,营造可以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人性化交往空间。除了开敞式的公共活动场地,更加适合人们进行友好交往的是那些有植物群落以及地形围合的半开敞空间。在景观设计中,水池、山石、花木、亭廊等景观元素的设置不仅能增添环境风光,同时能起到空间分割的作用[12],因此半开敞空间能够隔绝外界的嘈杂,开敞与私密场地的过渡地带,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安全感。

4.3.2 交往空间场地尺度营造

交往空间场地的尺度和质量,是一个空间场地建设水平与艺术效果的衡量标准,这些空间场地也承担着城市精神文明与社会生活的展示功能,是体现城市面貌的一隅[13]。人们在活动场地与自然环境发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所营造的空间氛围,使静态化的场地空间向动态化转变。

交往空间场地对人们活动时间、交往方式、心理变化的影响,取决于场地尺度设计是否符合城市居民的需求。好的场地空间应在设计时进行尺度的考量,对人的互动行为及互动所需的合理尺度进行精心的规划设计,营造良好的交往空间。尺度合理的场地空间,不仅在视觉感官上给人带来一种舒适、合理的美感,同时也大大优化了人们参与的体验感和互动感。

4.3.3 交往空间道路尺度营造

道路在交往空间当中,除了供人们通行,也是连接各个交往空间的重要工具。而道路的形成也与人们一定目的和行为活动息息相关,人们通过道路到达另一个景观节点,在道路上观赏沿途风景。要满足人们在道路上的交往行为,道路尺度应该根据行人流量及行为度量,同时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容纳道路绿植、休息设施等,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一个合理舒适的步道空间。

5 结语

城市交往空间作为城市居民进行交往行为的载体,其功能是服务城市居民,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交往空间。通过社会互动理论,研究人与人、人与空间的互动性景观设计,正是基于对城市交往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能让人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缓解压力。

参考文献:

[1] 李丰旭,祝遵凌.社会学视角下的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绘画[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22-23.

[2] 马笑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黑龙江:东北石油大学,2012:7.

[3] 孙壮.高校辅导员博客建设及功效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13:13.

[4] 肖雨季.成都大源中央公园交往空间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8:2.

[5] 张晓晶,吴冬蕾.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域景观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8-79.

[6] 庄佳.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浅谈丹麦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衰退与复兴[J].艺海,2020(07):134-135.

[7] 邱天语,管雪松.早教中心儿童活动空间的互动式环境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7):106-107.

[8] 刘明珠,朱华锋,陈周翔.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以南京老门东为例[J].艺海,2020(5):158-159.

[9]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10]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11]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12] 杨旭清,刘雅迪.浅析中国山水画朦胧美与苏州园林景观的关系[J].美术教育研究,2020(04):98-99.

[13]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作者简介:孟李想(1992—),男,安徽淮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张磊(1977—),男,江蘇南京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猜你喜欢

城市
集中供热并网工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城市绿化面积规划管理
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技术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