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

2020-01-07黄亦菲

艺术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交互性交互技术公共艺术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为世界的互通有无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由于现代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拥有交互性的特点,数字交互技术在公共艺术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阐述并浅析数字媒体时代下数字交互技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突出展示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交互性的特点,旨在为公共艺术设计创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公共艺术;交互性

中图分類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

1 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公共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应用的核心是利用日新月异的技术、媒体、通信手段,对艺术创意进行多样化的展示,丰富大众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强化作品给人带来的情绪和表达的主题,让艺术作品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和认知。

公共艺术是以大众为主体的,不只是被动接受的主体,更是主动参与的主体。大众作为公共艺术主体,对公共艺术作品的需求不单是作品本身,更是强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双向性与反馈性的过程[1]。这一时代的公共艺术,在设计中引用数字媒体技术,为作品带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加入,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互动模式已经转变为互动性更强、影响力更大的新型互动模式。

2 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分类和其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2.1 移动端数字互动

如今,移动数据端的应用已经广泛普及,人们可以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数据端获悉世间百态,尤其是为视觉传达类信息的传播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成熟的技术,而应运而生的数字交互技术则为数据端之间的交互提供了便利。

这一技术对公共艺术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它创造了一个平台,让人们能够直接从数据端获取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为公共艺术设计师们提供灵感和交流平台,也让公共艺术这一领域为大众熟悉和欣赏,增强了公共艺术公共性的体现。

2.2 VR、AR、MR互动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作为让人与虚拟世界互动的标志性技术,正在以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走进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们三者的区别如下。VR技术创造一个虚拟现实,阻挡现实世界,为使用者带来全数字化、身临其境的体验。AR技术是一种扩展的现实,它将数字内容带入用户的真实世界。MR技术是现实与虚拟世界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视觉内容。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虚拟交互技术为将这种公共性转变为互动性提供了可能,它可以使公众自由参与作品,甚至和设计师互动[2]。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利用媒体传播,而且让体验者完全忽略媒体的存在,以达到沉浸自我体验的状态。而不同的公共景观空间雕塑传达了不一样的“故事”,其不同的叙事方式、符号,使观赏者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过程[3]。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于全球暴发的2020年,时装秀展和运动比赛大幅停摆,艺术馆、博物馆和画廊也几乎进入歇业状态。街头艺术家 KAWS 和英国艺术工作室Acute Art,共同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合作项目Expanded Holiday(“延长假期”)。利用AR技术呈现极富创意的全球性公共展览,并且上线了一系列AR雕塑。用户打开Acute Art 的APP,就能在任意地方放置经典的COMPANION(KAWS设计的人物角色),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二次分享和传播。如果体验者身处打卡点,拿起手机端的Acute Art App,就可以透过手机屏幕虚拟观展了。这种虚拟雕塑省去了运送和安装的各种成本,还非常环保,能不断丰富城市景观的建设[4]。

2.3 互动装置艺术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公共艺术呈现出来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欣赏者能够通过视、听、触、嗅等感官手段和智能化艺术作品实现即时交互,达到全身心的融入、体验、沉浸和情感交流,从而得到最佳的用户体验[5]。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之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字媒体技术增强了它原本拥有的交互性特点,这一点在互动性装置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往往会从公众的反应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馈和影响,数字交互不会让参与其中的公众变成原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创造者”,但是,参与者和他们与原作品的交互,将与原作品一起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系统,从而产生出一个不同于原作品,并且不同于参与者的第三物。比如,由法国团队 Metamorphy 创作的互动投影装置作品Metamorphy,当体验者用手触摸面纱时,面纱上的投影会与体验者的动作呼应而发生形态的变化,并且还会听到特别定制的声音。艺术家将真实的物理反馈与虚拟的影像相结合,给人一种扭曲现实的幻觉,拉近了作品、作者和参与者之间的距离。

2.4 裸眼3D互动

裸眼3D是指人在裸眼的条件下,看平面屏幕物体就像真的一样,这种技术使我们摆脱了特制眼镜的不适,使用范围和舒适度都大大提升,并消除了体验者长期使用3D眼镜产生的恶心眩晕感。欣赏时,观众只需处于特定位置或保持特定距离,即可看到3D效果图像。

现在在公共艺术领域中,最常用裸眼3D技术的往往是城市商业区的大屏。在我国,重庆观音桥、成都太古里、广州北京路步行街新大新百货大楼都设有裸眼3D屏;在国外,韩国时代广场、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等商业区域也设有裸眼3D屏。公共艺术作品往往会增添不少趣味性,其目的是为公共空间注入活力[6]。例如,成都太古里商圈的巨大电子屏,是楼顶占据了约半面外墙的一块巨大的裸眼3D屏,播放的是一段“飞船”入库的动画,魔幻得如科幻世界的飞船就在眼前。动画最后出来的那部分飞船看似把旁边的楼都遮住了,但那栋楼其实也是屏幕的一部分,在这个效果中成为了最佳“工具楼”。制作团队负责人卞涛在采访中透露,“(飞船)从有想法到最后实现,前后大概花了三个月时间”。这项技术目前在国内也算比较普及,这次其实也是一次公共艺术新的表达形式的尝试。

3 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应用于公共艺术设计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公共艺术设计中使用数字媒体交互技术,能让公众更加直观、清晰地感知到艺术家通过作品表现的内涵,并且更加自然地让人加入互动过程中。

3.1 能够丰富公共艺术设计,拉近设计者和观赏者的距离

新媒体交互技术改变了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方式,设计者能更加自由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作,也使公共艺术设计不再局限于设计师这一专业领域,更多的人能参与设计和展示的过程。以其中一项的VR 技术为例,其不仅可以作用在与观赏者的交互上,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给予设计者许多帮助,形成多个环节、多个设计主体的互动。利用 VR 的 3D 投影,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设计人员的理念思路,而不仅局限于正、侧、俯瞰三个角度[7]。引导、吸引操作者与信息交流沟通,在确保其“查看者”身份的同时,赋予了其“体验者”的身份[8]。在这一程度上,公众的参与促进了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和创新,拉近了设计者与观赏者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公共艺术的交互性,对设计者与观赏者的沟通交流也有着促进的作用。同时,公共艺术不仅梳理了城市文脉,也发掘了城市的文化资源,并且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空间[9]。

3.2 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满足审美需求

将科技融入公共艺术,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互动模式,从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味觉等方面丰富了观赏者的感受,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处于三维空间、具有高度参与性的艺术作品[10],让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如雕塑、绘画,形成新的审美观念。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Random International(兰登国际)的沉浸式交互作品《雨屋》,2013年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时,观众们为了能够第一时间去现场体验,甚至在三伏天里排起长队,而有些人的等待则长达5个小时。在上海的龙美术馆再展的时候,整个装置的尺寸增长了一半,达150平方米,吸引了近19万观众,包括许多从来没有访问画廊和美术馆习惯的人群,表现出了人们对这类公共艺术作品更多的關注和欣赏。

3.3 牺牲了沉思和内省的精神距离

在传统的艺术形式中,艺术的体验者往往是一名观察者,而不是一名参与者。但是数字交互技术下的公共艺术形式,使观赏者成为了参与者,直接参与到作品中去,这样虽然能直观表现作品的内涵,却不能提供足够的审美距离让观赏者去真正地消化和理解作品。所以,一个参与式交互作品的观赏者,在描述作品的观赏感想时,常常会用到“真实的”“刺激的”“新奇的”,而不是“感人的”或者“崇高的”,这让作品没有办法展现更深层次的思想。

4 结语

浅析数字媒体技术中数字交互技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我们能发现公众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动模式,已转变为更积极主动的、双向的反馈和影响模式。虽然在精神内涵的体悟上有所欠缺,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交互技术能使公共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数字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给公共艺术更多的可能性,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朱一.参数化智能设计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价值与应用[J].大众文艺,2020(01):44-46.

[2] 庞春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公共艺术的特点[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17:2.

[3]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4] 吴闽榕.浅析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J].大众文艺,2019(20):142-143.

[5] 高翔.数字化时代下的公共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4(24):99.

[6] 温宇馨.公共艺术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9(20):113-114.

[7] 陆晓翠.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22):74.

[8] 包优左,孙琦.浅析信息时代下交互式信息图表设计的特点[J].大众文艺,2018(19):51-52.

[9] 吴佩兰.论城市雕塑中的艺术审美和人文情怀[J].大众文艺,2019(20):110-111.

[10] 胡雪歌,孔德金,刘雅迪.从视知觉角度分析公共艺术带来的动态体验[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9(1):51-53.

作者简介:黄亦菲(1999—),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通讯作者:朱一(1979—),男,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室内空间艺术、当代艺术。

猜你喜欢

交互性交互技术公共艺术
虚拟交互技术系统的优势与应用分析
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在媒体的应用和前景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