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体验下的城镇遗址公园设计的叙事方法研究

2020-01-07王德森

艺术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叙事学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各种艺术思维慢慢瓦解了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地位,学院派造型、色彩的瓦解使得各种艺术火花如雨后春笋般源源涌现。这其中就包括波普艺术,其平民的、生活的、趣味的特点不断为大众所追捧,审美体验也不再受上流阶级的垄断逐渐走向了大众的视野。这些对于艺术的影响同样也发生在建筑、园林中,随着小说文学范畴中的“叙事”被引入建筑学领域中,同时,由于建筑与景观在很多方面有共通之处,且景观中的考古遗址公园带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其与叙事学就一拍即合了。另外,由于经济、审美水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景观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景观的存在不再仅仅是满足大众的基础性需求,更要突出市民的审美体验。本文对审美体验下的城镇遗址公园设计进行探究,希望为缓解遗址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关系,给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科普的空间提供指导。

关键词:审美体验;遗址公园;叙事学

中图分类号:TU2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

遗址是人类生活生产遗留下的痕迹,凝结着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的火花。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更迭发展的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对精神文明的传承,所以,作为通古今的联系纽带,遗址遗迹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1 叙事学的概念与特点

对叙事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诗学》。我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虽然大多只停留在对内容的解读上,但也不乏从叙事学角度来探讨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理论。

叙事是对故事的描述,是当今人类仍在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叙事过程中,通过某些行为或经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是一种交流活动。作为一个浓缩的符号,景观反映了景观背后的所有关联文脉。各个地块的文脉不同,人们置身其中所感知的审美体验也各有差异。当体会和解释这些文脉时,就会产生叙事。叙事可以展现文化变迁演绎的过程,但它不单单是纯粹的客观描述。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还没有“叙事学”这一术语,许多评述型文章中提到的大多数文章都归属于“小说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末,在结构主义的帮助下,叙事学终于成为法国一门正式的学科。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叙事学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才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加强,更加关注接收者对整个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关学者结合了多种学科和多种媒介,对叙事学进行了研究。

叙事学的内核是叙事者通过相关媒介将叙事主题的文化内涵传达给接收者。如果我们想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与城市景观形象之间的关联,不仅需要合理地选择和组合,还需要弄清楚接收者是否能够识别叙事符号以产生与设计者之间的共鸣。其本质就是叙述者通过相关媒体将叙事主题的文化内涵传达给接收者,并通过一系列抽取和安排把不同的信息符号元素传递给接收者。但是每一个接收者的情感共鸣又不是固定的,不同的叙事主体对于接收者的影响也会不同,会产生各异的感受与体验。

以上内容可以充分说明,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遗址公园可以引入叙事学这个工具作為研究对象。给处于城镇的遗址公园的设计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

2 遗址公园的概念界定

2.1 遗址公园的概念

遗址公园是指针对具有重大发现的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其将大型遗址的保护与普通公园的景观设计理论相结合,重视保护遗址及其周围环境,同时为大众提供特定的参与性公共空间以供大众体验、参与和休息。

与国内许多主题公园和常规公园相异,遗址公园的展示保护是基于遗址的主体和周围环境。在一般情况下,遗址公园被认为是一种操作实践优先于理论研究,继而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相关理论,以期能够走出一条适应本国国情的大遗址保护的创新模式与道路[1]。

2.2 遗址公园的功能及特点

现阶段,在我国国内遗址公园的功能分区还未有相关的标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根据遗址公园的特点,参照保护区的范围,可以将遗址公园分为三个功能区:遗址保护和展示的保护核心区、周边环境协调区以及具备公园特点的文化旅游休闲区。

遗址公园的功能分区是为了使规划的对象具有合理的分区关系,除了对遗址进行解释和展示外,遗址公园还应当强调其他功能的综合利用。要将顺利完成考古工作和保护遗址作为重要的基础前提[2],并且为遗址公园提供符合条件的展陈空间、适用于青少年的教育科研空间以及适用于游客的游玩体验空间。同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展览展示空间,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教育以及娱乐体验功能,改善大遗址景观的观赏、参与和体验的要求,提高游园效率。

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支还可以包括遗址公园,可以为接收者提供相应的功能性场地,并且其本身能够作为旅游功能的公园进行使用。同时,遗址公园是一个面向社会大众的开放性公益场所[3]。

3 审美体验下的遗址公园设计的探究

3.1 叙事方法在遗址公园中应用

叙事景观设计是由多种多样的元素组成的景观,这些元素有显性也有隐性,各不相同,它可以描述特定的信息故事,但可能没有固定的主题。遗址公园设计要发掘遗址本身的故事性,以大遗址历史文化为主,使之与大众生活串联,设定遗址公园设计的唯一叙事主题。叙事性主题的表现可以通过遗址公园的景观节点的命名、遗址公园景观导示牌、图文叙事、出入口展示形象、建筑编排形式、场所的空间序列、自然要素等。区别于一般的公园景观设计,遗址公园设计中对于景观叙事方法的应用有着自身的特点,以下就从研究叙事五个方面的要素加以阐述。

第一,运用空间序列叙事方法[4]。空间序列的编排关系决定了遗址公园叙事安排的线索,串联着整个遗址公园的起点和终点。一般情况下,综合大遗址的文化序列的穿插和大遗址废墟的分布去组织流线是空间序列经常使用的手法,遗址公园景观的设计需要安排好轴线的位置,继而使空间序列分布于轴线上,形成具有起承转合的空间联系,同时又能够起到叙事的作用。

第二,运用时间秩序的叙事方法。具备时间性的遗址公园景观的空间编排会随着时间不间断的流逝进而逐步得到发展,又在当代的社会生活不断体现,故事线索是其叙事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第三,使用游览路径的叙事。遗址公园内游览路径是根据考古遗址的遗迹的存在位置去安排设定的,因此,遗址公园在满足市民参观需求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场地的趣味性。景观空间仿佛一条翡翠项链,每一块珍贵的翡翠就像精致的景观节点一般,如果要巧妙地组合这些翡翠,则需要像串联翡翠的项链一般将每个空间节点联系起来,将一系列具备连续意义的空间相关联并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感和趣味性。

第四,使用自然要素的叙事。自然要素的合理规划有利于考古遗址公园的自然环境的氛围营造,这些自然要素不仅形成景观的叙事背景并且烘托了叙事氛围。穿插自然要素,可以使空间得到梳理、强调景观节点、强化叙事轴线等,它可以使游客更加清楚简洁地感受到考古遗址公园呈现出来的浓郁且深刻的历史体验感。在历史长河的持续发展中,自然要素的作用不容小觑,可以起到串联整个叙事结构的强大功能。

第五,建筑叙事方法应用的特点。遗址公园中建筑叙事是重要的部分,巍峨的建筑形象特征常常成为景观叙事的主要节点。建筑叙事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设计出发点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叙事结果,从而向游人传达不同的历史信息。建筑叙事的表达形式是开放、清晰的表达方式,模棱两可的叙事将引起大众的误解,因此应当对含有历史信息的景观添加相应的设计说明,并详细交代有可能出现的会误导大众的情况。这一行为有助于保持历史地貌的原真性和叙事结局的开放性,只有这样叙事的结果的正确性才可以得到保证。

3.2 叙事学的介入对于遗址公园设计的意义

由于叙事学的介入,遗址公园空间能够体现地域性,发挥出传承历史信息的功能。文学作品的叙事仅仅是通过语言且直接可读的,而遗址公园的空间叙事是通过自然要素、游览路径的设置、主题的营造、图文叙事等媒介营造的,而这些恰恰是体现遗址地域特征与历史文脉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的主要途径,叙事方法能够加强景观叙事空间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叙事学扩展该地点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的时间轴。叙述方法可以反映遗址公园的地域性,通过对遗址单体的叙述或空间序列结构可以呈现出与真实遗址最接近的外观,显示和传达历史信息也更加直观。通过对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如完整的历史环境、单体建筑结构、工艺装饰、材料技术和其他相关因素,可以使叙事的象征性表达得以实现。

叙事方法能够体现考古遗址公园景观中的美学,游览路径的叙事方法、使用自然要素进行叙事的方法、通过建筑叙事的方法与叙事表达,这些叙事方法代表着不同的审美追求和品味。

遗址公园的游览路径,一方面应考虑其便捷功能性,另一方面要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体现考古遗址公园的美学性,园区内的路径的设置不仅要起到交通的作用,还要考虑其形式对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起到的影响。就国内考古遗址公园现状而言,已经存在平面交通和立体交互式交通这两种路径方式,将平面交通方式和立体的交通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从不同维度去保护和展示遗址本身。

叙事方法能够使考古遗址公园更具氛围体验感,考古遗址公园旨在传达特定的主题气氛。唐慈恩寺遗址公园的设施小品均以佛教文化为主题进行叙述,通过不同的叙事方法能够传达不同的气氛,如历史文脉的继承,场所的精神,当下的生活空间场景、历史记忆、情感激动等,引入一種特定的空间序列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传达叙事氛围,从而使得考古遗址公园更具体验性。

叙事学的介入能够大大增加城市景观空间的魅力值。参与交流的附加值、空间美学的附加值与历史文化的附加值是将景观空间与其他类型的空间区分开来的内部要素,对于城市景观空间整体品质的提升和景观自身体验感的创建提供条件,可以更好地为大众提供一个游赏、居住、栖息的场所,体现城市景观空间的不变价值与魅力。

和一个或两个感知维度的叙事(例如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不同,大众对景观叙事的感知是十分细腻与丰富的。作为叙事载体,空间序列可以体现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个感官层面上,多方位与多角度地处理空间的片段。叙事视角和表达方式的操作旨在处理接收者的感知,叙事角度和表述方式是针对大众感知层面进行处理的。

叙事学作为指导景观的重要方法,其叙事的核心在于使用陈述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实践,本文研究的作用在于找寻一个在景观空间中构建故事轮廓与框架发展的方法,挖掘如何通过该种方法来表达考古遗址公园景观空间的意义与内涵,带领大众用心去丈量与感悟空间的内在含义与核心。叙事学能够促使遗址公园设计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变化多端的空间营造的基础上传达叙事内涵,引导景观设计师走出形式大于内容意义的设计误区。

4 结语

随着人们对于历史文化意义的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叙事学在美国得到复兴,大众对于历史文脉的不断挖掘足以说明这场复兴不是简单的因循守旧,而是继承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并且对叙事学进行创新甚至超越。基于叙事学的遗址公园的设计是有机组织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和叙事场景的方法。叙事学的介入为考古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提供了解读的新视角,人们对于遗址公园的叙事不仅仅是接收者这么简单,更是公园审美体验的反馈者,向世人诉说着遗址文脉的“前世今生”。遗址公园是时间与空间的融合,其中还带有遗址地的一段记忆,其中体现出大量的人文和地域因素,有着不可磨灭的特殊记忆。这些特殊的记忆是遗址公园区别于一般公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的原因。

景观叙事不仅仅局限于景观作品本身,更是对其所存在的那个时代的文化意义和内涵的体现,也是人们审美诉求的媒介,帮助人们找寻人类生存的内在含义。叙事学方法与遗址公园是相辅相成的,遗址公园不能仅仅当作景观去设计,更要深深挖掘其包含的遗址的文化潜力,对景观叙事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并将其与遗址背后的文化相融合,做出独具文脉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

参考文献:

[1] 谷瑞超.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93-96.

[2] 卢亚娟.基于地域文化的薛家岗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4:79-81.

[3] 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119-121.

[4] 朱晓璐.基干叙事学的景观空间体验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0:58-69.

作者简介:王德森(1993—),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童心 童眼 童耳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