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战“疫”的科技动员力分析

2020-01-07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深圳防控科技

韩 靓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新冠肺炎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在总书记科技动员令的鼓舞下,深圳针对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了强大的科技动员力,展现了高科技之城的硬核担当。

一、攻克战“疫”难点需要发挥科技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抗击疫情的攻坚战中,存在以下重点难点问题亟待科技攻关:

(一)诊断难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确诊和排除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依据。由于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如何能够快速确诊、应诊尽诊,急需研发生产大量准确、高效的检测试剂盒,对检测实验室等检测手段和工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救治难

新冠病毒作为一种新型病毒,短时间无法掌握其致病机理,只能对症治疗,其救治难度远超SARS,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死亡率超过50%。如何加强特效药物和医疗设备研发,推进治疗技术创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防控难

新冠肺炎传播途径非常复杂,随着复工后人员的大量流动,给基层社区、办公场所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带来极大困难。如何高效追踪到确诊病例行踪和密切接触者,如何做好一线执勤防疫人员的安全防护,如何加快疫苗研发为疫情防控提供治本之策,对科技战疫提出了挑战。

(四)溯源难

查清楚新冠病毒传染来源和中间宿主,对从源头控制疫情至关重要。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加强病毒溯源及其传播途径研究,尽快搞清楚病源及其关键特性,也是科技战疫要攻关的一个难题。

(五)“六稳”难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稳中向好,各地都在加快复工复产,力争更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但由于疫情在全球蔓延趋势愈演愈烈,深圳的产业链、供应链遭受较大冲击,复工企业复产率低,外贸业务、出口订单下滑。当下,深圳科技战疫的主战场正从疫情防控转向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等“六稳”任务。

二、强大的科技动员力确保有效战斗力

“当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深圳在科研攻关制度创新、基础研发阶段突破、产业转化协同抗疫、前沿科技精准防疫以及科技创新支撑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科技动员力,确保了科技战疫的有效战斗力。

(一)科研攻关制度创新的深圳力度

为加速防控疫情科研攻坚,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复工复产,深圳启动了多项支撑科技抗疫的硬核措施。

1.多措并举强保障。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深圳科技创新委迅速制定出台《关于强化科技支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共五大方面16条具体举措,从制度、资金、科研资源、人才、管理服务等方面全方位保障支持创新主体科研攻关。出台了《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科研机构复工复产工作指引》,为广东省实验室、基础研究机构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在科研方向选择、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进一步松绑。目前深圳的广东省实验室、基础研究机构复工率达100%。同时,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从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紧急调配2亿元用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

2.创新制度促成效。深圳发挥敢闯敢试的城市特质,创新疫情防控科研评审、资助制度。其一,首次实施“悬赏制”科研项目。以定向委托与自由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急防治”专项,面向海内外发布一批期限为30天、涉及防疫设备及试剂研发的悬赏指南,集聚全社会科研力量共克难题,单项悬赏金额可达500万,总额不超过3000万。①《“悬赏制”引来揭榜者》,《深圳商报》2020年3月20日。其二,创新实行“赛马式”“里程碑式”“事后资助”“揭榜奖励制”多种资助方式。“赛马式资助”竞争机制允许对同一悬赏标的有两个以上牵头单位同时攻关。“揭榜奖励制”无需事前立项,只要达到悬赏标的要求,即可揭榜。“里程碑式资助”即在项目初期给予部分资助,通过阶段性考核后再给予一定资助,项目验收达标后给予剩余经费支持。第三,评审实行“主审制”,经费管理实行“包干制”。

3.汇聚资源助攻关。统筹调动全市创新资源,全力保障抗疫科研攻关。一是免费开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为疾病溯源、药物筛选研究、疫苗、治疗性抗体研究提供算力支持。深圳超算中心依托“曙光6000”超级计算能力,优先调度千万机时进行抵抗新冠病毒靶点探寻、药物筛选、病毒突变预测等研究,以最强算力与病毒赛跑,短短两周时间完成了通常两年的计算量。目前已为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提供服务支持。二是全力保障重大科研设备需求。建立全市统一的科研仪器调度平台,成立仪器应急协调小组,实行项目专员负责制,为重点科研机构提供服务保障。截至目前,已征调涉及科研仪器3625台套,总值30.46亿元。特别是向南方科技大学等7家单位调集了超速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等11台科研仪器,重点保障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新冠病毒识别、鉴定和临床研究。①《“悬赏制”引来揭榜者》,《深圳商报》2020年3月20日。

4.做好服务渡难关。创新建立疫情防控期间科技管理服务全过程“不见面”审批机制,实施科技管理服务便利化举措,优化防疫期间科技项目管理,助推科技创新发展。为支持科技企业共渡难关,对租用深圳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持有的政府物业的各类创新主体,一律免除两个月租金,总计能为科技企业减免约3443.8万元;加大科技创新券支持力度,2020年预算额度在去年基础上翻一番达3.9亿元,将科研活动所需的实验动物研究开发、检验检疫、材料测试等纳入创新券支持范围,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者的支持比例;开展“科技暖企”行动,利用“互联网+”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研究开发资助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助等扶持政策宣讲和辅导,利用“鹏程IT人”网上招聘平台,在线举行“深圳高科技企业2020年春季大学校园招聘会”,帮助企业解决疫情期间的大学毕业生招聘难题。

(二)基础研发阶段突破的深圳厚度

深圳具备病毒研究和疫苗研发等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条件。近年来获批建设了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并主动布局了一批基础研究机构。截至2018年,深圳市生物医药领域授权专利、商标、专著数量总数近6万个,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深圳的多家诺贝尔奖实验室中,生物医药也是一个重点领域。疫情发生后,深圳出台了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系列文件,目标是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2000亿元总产值,建成“一核多中心”错位发展格局。这些都为深圳科技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撑,基础研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疫情后的一个月,深圳第一批候选疫苗就完成了符合GMP标准的样品制备及分装,开始进行相关安全性评价和动物攻毒实验;深圳湾实验室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市疾控中心、深圳市华润三九等优势单位,组成11个课题组,围绕新冠病毒抑制剂、新冠病毒生物标志物、代谢特征、分子机制以及病毒传播风险预测及防控策略研究等方面自主立项科研攻关项目23个进行协同攻关;鹏城实验室结合自身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积极开放AI算力资源,联合国内外团队开展治疗药物筛选、病毒传播示踪与预警系统等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华大研究院率先破解病毒基因组序列,并在深圳国家基因库生命大数据平台发布,为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的基础研究和医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合成生物研究院的胡勇团队通过前沿mRNA技术加速研发并推进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工作,有望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周期缩短至传统疫苗的三分之一。

(三)产业转化协同抗疫的深圳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深圳科技创新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落实了总书记产学研协同战“疫”的要求。

1.火速研制解急需。疫情发生以来,为解决检测确诊难题,深圳迅速启动检测实验室和试剂盒研制。华大基因和华大智造两家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和DNBSEQ-T7测序系统,成为首批正式获准上市的抗击疫情的检测产品,在广东省1月23日启动一级响应后的第三天,就生产出10万人份的检测试剂盒成品发往武汉,此后迅速扩产,日产量高达10万份。华大基因凭借国际领先的基因测序能力,仅用五天就完成了“火眼”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的主体建设,分布在武汉、天津、北京、上海等七个城市,整体检测量可以高达每天八万样本。深圳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天深医疗器械公司三方共同研制了单人份化学发光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22分钟就可得到检测结果。面对口罩供不应求的难题,比亚迪克服重重困难,利用超能技术打破行业壁垒,“3天出图纸,7天出设备,10天出产品”,仅用了30天时间建成了100条口罩生产线,截至4月末日产量高达1500万只,①《比亚迪成全球最大口罩厂,车企为啥能迅速转产口罩?》,搜狐网,2020年4月27日。成为全球日产量最大的口罩工厂,优先捐赠给最急缺口罩的特定群体,解决政府和社会的燃眉之急,彰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抗疫神器化风险。深圳作为实际管理人口逾2000万的超大城市,防控压力巨大,催生了防疫一线对无人设备的迫切需求。深圳科技企业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够及时捕捉到疫情中的市场需求,快速推出各种抗“疫”神器。大疆科技利用无人机协助各地政府机构进行巡逻疏导、防疫宣传、物资投递和喷洒消毒,并紧急开发出无人机体温测量应急解决方案,用创新科技之力守护战“疫”防线。优必选科技公司研发的5G机器人义警在高速检查站全天24小时提醒过往司机提前扫码登记,日均检查车辆两千余次,检测人员五千余人次,可以节省四名警力;警用巡视机器人在高速路口和车站等重点地区提供24小时防疫安全巡逻服务,降低交叉感染;②《 5G机器人义警投入深圳宝安防疫一线,所在岗位每天能省4个警力》,《南方都市报》2020年2月13日。卫生防疫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以提供室内体温监测与消杀、室外疫情管控与消杀和导诊咨询等服务,为医院筑起了坚固的抗疫防线。推广应用到全国100多家医院和隔离点的普渡科技“欢乐送”智能配送机器人,全程无接触为患者送药、送餐,有效减少医患交叉感染,还能在服务台担当问询、导诊,陪病人唱歌、聊天,为医院高风险区域进行消杀。这些无人设备的应用实践了“用科技守护生命”,不仅化解了一线防疫人员的工作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激发了深圳服务机器人产业强劲的增长潜力。

3.科技向善展柔情。深圳科技抗疫突出体现了科技向善的真谛,为抗疫前线的白衣战士提供了温柔呵护。为了解决医用防护镜起雾问题,南方医科大学的孙大陟团队紧急攻关,使用特殊的纳米材料,研制出了特殊的防雾消毒湿巾,并于2月末向武汉捐赠了60万片防雾消毒湿巾和2万瓶防雾喷雾。深圳大学吴奕光团队看到医护人员面部和手部被口罩、防护服磨损,使用取自海洋生物的甲壳素原料,研制出新型创面修护产品,医护人员喷敷后如同戴上“隐形手套”,更好地保护皮肤。为了确保武汉医院的远程医疗会议正常进行,深圳洲明科技公司向武汉首批捐赠共计11套洲明智慧会议平板,运用该设备的智慧会议功能可进行远程视频会议和远程诊断分析,助力抗疫医疗工作高效运行。

(四)前沿科技精准防疫的深圳硬度

“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③习近平:《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新华网,2020年2月17日。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搞清楚病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提高精准度和筛查效率”。④习近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新华网,2020年3月15日。为了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深圳大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基因技术、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应用于科学抗疫一线,实现医疗协作、疫情预测以及精准施策。

1.数据技术显神威。智慧城市的大数据管理是科技防疫的核心。深圳大力推动跨领域、跨部门的大数据互联互通,加速共享,在抗击疫情中大显身手。一方面,大数据为疫情防控科学决策提供强大数据支撑。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流行病学调查、社区管理、交通卡口检查、企业复工、学校复学、联防联控等方面的决策,都离不开数据技术这项利器。华傲数据公司搭建了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的数据驱动疫情态势分析系统;用于调度指挥的社会关系与接触圈层挖掘系统;开发了面向基层处置的基层数据采集与疫情处置系统;还为企业疫情管控搭建了企业疫情报备系统。另一方面,大数据应用于各防控主体疫情溯源和监测。一旦发现确诊者,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快速、准确找到密切接触者。深圳北斗院团队基于多元公安大数据综合分析,协助公安机关在一小时内快速锁定了一名公交司机确诊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为防止疫情扩散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入深车辆网上登记,清楚记录人员的流动轨迹;常住人口在“i深圳”APP等平台自主申报个人信息获取系统认证图码,进出小区或公共场所进行扫码管理;乘地铁扫二维码,可以精准定位到具体车厢,便于溯源追踪;小区物业采用定位终端设备,协助做好隔离人员管理工作。

2.人工智能筑“坚盾”。深圳人工智能企业为防疫推出的AI产品和方案在全国多地逐步上线使用,全面助力公安机关、政府部门疫情的防范管控,成为战胜疫情的坚强后盾。云天励飞公司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红外体温监测系统,可以实现无接触、远距离、多目标体温筛查和戴口罩人脸识别,精准测温将误差降至±0.3℃,特别适用于人流较大的公共区域测温需求;云天励飞利用历史轨迹分析、关系图谱分析等AI技术能力,跟踪确诊病例、防控疑似病例、管理公共场所、管控返深人员,实现AI赋能精细化防控疫情。优必选防疫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体温监测技术实现了远距离(2.5-3.5米)大范围的非接触式人体测温,可以同时监测15人的体温,降低了拥堵造成二次传染的风险,并且同步拍照记录,有效识别并追踪体温异常人员;基于优必选科技的U-SLAM立体导航技术保障防疫智能机器人在巡检、巡逻和消毒灭菌时可以自主设定线路、地点和时间,实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导航,同时多种传感器协同工作能够实现多方位的立体定位导航和避障。腾讯用AI辅助医生“腾讯觅影”帮助武汉前线医生提高了CT检查效率。

3.5G通信搭“桥梁”。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深圳的两大通信厂商华为和中兴提供了供应链、通信保障、现场服务等全方位的支撑服务,为武汉新建医院与外界架起了一座“信息桥梁”。华为运用5G技术优势,支持湖北移动和湖北联通,三天开通了武汉火神山5G通讯,助力火神山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正式投入运行。中兴通讯与湖北移动合作开通了5G网络,以满足武汉雷神山医院上万人的通信和视频传送;助力中国移动,三天内完成了北京小汤山医院2G/4G扩容及5G信号全覆盖。

(五)创新支撑确保“六稳”的深圳跨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①《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新华网,2020年3月16日。“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面做好‘六稳’工作”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人民日报》2020年3月30日。。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深圳科技战疫的主要任务正从疫情防控转向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上来,尤其要落实好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等“六稳”任务。

1.借力数字化技术复工复产复活。深圳向科技借力,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运用,让企业危中寻机、危中生机、危中转机。腾讯作为深圳本土诞生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推出了复工复产综合解决方案:第一时间推出了包括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服务的“云办公全家桶”,有效帮助企业员工实现信息同步、高效办公;开发在线问诊、健康上报等功能,企业员工可以随时、及时上报个人健康信息,以便企业能够准确掌握员工健康状况。金碟云之家在疫情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计划,优化远程办公系统,仅用三天就推出了“健康打卡”新功能,打破了企业传统管理和运作模式,实现了企业平稳复工复产。为推进外贸企业稳步复工复产,深圳市商务局与南方电子口岸公司开发了数据分析程序,多维度统计分析进出口企业复工指数、口岸活跃指数、进出口指数等,助力外贸工作精准施策。

2.发力前沿科技“新基建”建设。深圳在抗疫战中,从日常生活、交通出行,到复工复产、网上教学,都离不开“新基建”。作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头羊,借助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契机,深圳全力推进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工程建设。其一,超常规加快“新基建”引擎——5G建设力度。目前,深圳大部分区域已实现5G连片规模组网,平均覆盖密度全国最高;拥有26家5G概念A股上市公司,全国居首;2020年将新建3万个5G基站,累计建成4.5万个,8月底前率先实现深圳5G网络全覆盖。①《深圳发力“新基建”超常规加快5G建设》,央广网,2020年4月2日。其二,积极实施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发挥华为、富士康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加对工业互联网核心供给能力的扶持,促进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研究与探索。其三,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预计到2023年,深圳将建成20家以上人工智能创新载体,培育20家以上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打造10个人工智能重点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②《深圳计划到2023年打造10个人工智能重点产业集群》,《深圳特区报》2019年5月30日。

3.助推科技战疫创新成果转化。将抗击疫情中产生的诸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稳增长稳外贸的新技术、新订单,深圳高科技产品成为全球抗疫的战略产品。检测试剂缺乏和检测能力不足是世界各国在抗疫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华大基因是全球最早开发出识别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公司之一,产品获得了中国、欧盟、FDA等授权和认证,正在向全球输出核酸检测的一站式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包括全套设备和技术人员。为了快速解决多个国家没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问题,华大基因和易托邦联合设计了可移动充气式P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火眼实验室(气膜版),打包后可以利用客机空运,快速建成,帮助各个国家将疫情遏制在早期发展阶段。大疆无人机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安全性能,成为欧美国家防疫巡逻喊话、疏导人群的智能工具,实现了抗疫无疆界。深圳科技抗疫产品通过支援国际抗疫,增强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的品牌认同,也为深圳高科技企业扩大外需开疆辟土。

三、深圳科技战“疫”成功关键: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与重大疫情作战、建设科技强国都须凝聚举国之力。此次战“疫”中,深圳充分发挥了全方位的科技动员力,科技战“疫”成效显著,全球科技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凸显出新型举国体制在战略性科技项目攻关中的重要作用。

(一)科学统筹、集中力量的政治优势

美国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结构以民间为主,政府无法要求民间将投资重点放在风险高、收益不确定的前沿技术领域和紧急战略性研发领域,一旦突发战略性科技研发需求,美国政府对私营企业和学术机构的动员力和调配力是非常有限的。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制度优势是政府在投资、市场和技术应用上发挥的战略性作用,政府可以帮助产业界渡过不利的市场周期,确保资金和人才投入到最具战略性的研发领域。特别是面对重大疫情,党中央进行统一筹划安排,对资源进行调配和整合,把全社会资源和力量集中于抗“疫”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深圳在抗击疫情中,抓住了制度创新这个关键点,科技战“疫”,制度先行。发布了抗击疫情科技支撑“16条”,以超常规的悬赏制,创新的评审、资助方式等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并从全方位科研保障、汇聚人才资源、加大惠企力度、便利化管理服务等方面,全力确保科技抗“疫”之战取得胜利。

(二)兼顾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竞争优势

在长期的科技合作、竞争中,中美两国逐渐形成了固有的“外包、分销”科技产业合作模式:美国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外观设计、品牌营销和关键零部件供应,中国企业主导组装和低端零部件供应。这种科技产业合作模式能确保美国将本国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等优势创新领域,降低科技产品生产和研发成本,但美国科技产业链条中加工组装等生产环节的缺失也为这次抗“疫”不利埋下了隐患,严重影响了纽约等疫情严重城市的口罩、检测试剂盒等防疫物资的转产生产。深圳科技创新具备完整的科技产业链支撑,比亚迪等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沉淀和制造能力转产口罩生产,成为全球日产量最大的口罩工厂。深圳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近年来,华为、大疆等深圳科技领先企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此次科技战“疫”中,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再次发挥了核心作用,形成了召之能战的科技创新产业力量,削弱了美国在科技产业合作中主导“外包、分销”的绝对话语权。

(三)“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优势

美国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发源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实现要素最佳组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繁荣发展。但由于美国政府机构与私营部门的割裂,分散的资源要素分布导致政府部门社会资源调动能力不足,不能有效调动和发挥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的作用,无法形成科技协同创新。中国构建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促进、研究所为核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参与创新合作工程。 在此次抗“疫”中,深圳的政府相关部门、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将研发、技术积累与疫情防控需求相结合,从病毒溯源、疫苗研发到一线防疫人员安全防护,全方位赋能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多方科研力量“科技向善”的责任与担当。

(四)“科技无国界”的价值观优势

美国科技外交具有输出价值观和“美国规则”的属性。特别是特朗普政府在外交、经济等各领域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其突出特色是将经济、科技等非政治性议题“政治化”和“民粹化”。受此影响,“科技无国界”在美国国内已经不再是主流认知,美国社会以一种民粹、本国优先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此次疫情中,美国政府没有向中国提供包括科技研发等任何方面的实质性帮助。中国一直以“科技无国界”作为科技外交的基本价值取向。深圳在本地疫情基本平息后,不仅向国际友城捐赠大量抗疫物资、共享抗疫经验,还发挥优势借助科技企业力量助力海外抗疫。如华大基因向全球输出核酸检测的一站式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包括设备和技术人员,还专门研发了可移动充气式火眼实验室,以解决多个国家没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问题,帮助他们将疫情遏制在早期发展阶段。

四、对“疫”后深圳科技创新的启示

(一)探索试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深圳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还存在突出的“卡脖子”问题,部分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华为等重点企业受美国技术封锁。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靠市场自发力量又搞不起来。只有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在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集中协调配置资源、有效发挥资源效益,才能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逐步夯实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基础研发能力

基础性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内生原动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方面的短板,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亟待加强。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速达20%,在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医学影像等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培育了华大基因、迈瑞医疗等一批我国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此次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深圳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较小,2019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337.81亿元,仅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的3.3%。要进一步强化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快创新平台布局,以催生更多的生物医药自主创新成果,提升深圳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实力。

(三)重视前沿科技在城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治理现代化需要科技手段支撑。在疫情下,大数据对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作用凸显。深圳是我国信息产业重镇、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疫情给深圳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以数字经济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突出跨界融合、交叉渗透,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个重点领域不断突破与创新。深圳要利用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契机,依靠智慧城市和数字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充分利用大数据先进技术和各类平台,提升城市治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猜你喜欢

深圳防控科技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热炼健身·深圳侨城至臻会所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