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发展战略是否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基于长吉图先导区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2020-01-07关嘉麟苏丹妮

求是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长吉图产业结构战略

关嘉麟,苏丹妮

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之一,而区域发展战略是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和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①吴晓飞、李长英:《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是否促进了地区创新?——以“黄三角”战略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第1期,第21—29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防止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在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未来十五年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之一,此后陆续出台的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构成了21世纪初中国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①蔡之兵、张可云:《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60年历程回顾(1953—2013)》,《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第153—157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迫使中国加速推进西部、东北和中部协调发展的步伐。2009年是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批复最为密集的一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于2009年陆续批复了7个区域发展规划,批复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这一波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出台,除了注重沿海布局外,也开始重视沿边的开发开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长吉图先导区)成为此次国家批准实施的第一个沿边开发开放区域。

2009年8月30日,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深度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这一区域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规划期为2009—2020年。与其他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比,尽管长吉图先导区战略从全国来讲既非覆盖面最广也非影响范围最大的区域,但却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理念和新导向:(1)长吉图先导区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长吉图先导区处于东北亚区域地理的几何中心,对于推进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开放具有重大意义,构成了中国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长吉图先导区以珲春为开放窗口、延龙图为前沿、长吉为腹地的区域发展格局,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由此形成的横贯吉林省东西的新经济带可以打破以往的行政区划壁垒,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协调区域发展。以经济带为支撑的区域发展布局已日益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导向。②孙久文、孙翔宇:《培育经济带:重塑当代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河北学刊》2017年第3期,第114—120页。长吉图先导区东联日本海、西进外蒙古的“飞铃型”发展结构,以及窗口、前沿、腹地有机联动、协调发展的区域空间布局使其成为东北亚经济新的隆起带,并可能成为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3)长吉图先导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通过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升级的特色产业新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始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长吉图先导区建设过程中尤其强调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提升产业竞争力,这与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大背景下的战略发展目标高度一致。

由此可见,长吉图先导区建设的主要目标至少有三,即开发开放、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那么,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实施9年以来的成效如何呢?长吉图先导区战略是否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这恐怕要从以上三个目标出发,一一考量。本文将对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全面考察。本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两点:(1)本文采用近乎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法考察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绩效,这种方法是国际公认的比较科学的政策评价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出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净效应。(2)本文从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主要目标出发,首先考察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进出口、吸引外资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而深入考察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以达到全面考察国家区域战略绩效的目的。

一、文献综述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理论界学术界对其评判始终褒贬不一。总的来看,一些学者认为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效果显著,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缩小了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①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第94—105页。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区域发展战略对地区经济发展不但未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使地区经济陷入了困境。②刘瑞明、赵仁杰:《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6期,第32—43页。③谭周令、程豹:《西部大开发的净政策效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3期,第169—176页。鉴于每一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图,加之学者们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而观点各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绩效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科学的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长吉图先导区战略自2009年实施以来,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战略实施初期曾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主要集中于深度解读长吉图先导区战略、深化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建立投融资模式、创新财税政策以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

随着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深入开展,一些学者将研究重心逐渐深入先导区建设的经济和产业升级效应层面。张立巍结合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展开研究,提出长吉图先导区应该通过区域功能的异质性定位和联动发展来优化改善新兴产业体系升级的空间结构。④张立巍:《基于重化工业轻型化构建吉林省新型产业体系——兼论长吉图地区的产业布局》,《经济视角》2016年第3期,第42—49页。朴基石通过定量分析,检验《规划纲要》对先导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先导区对长吉图战略不是非常敏感。⑤朴基石、赵铁:《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的实施效果研究——以长吉图先导区为中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2期,第106—111页。盛光华等对长吉图区域产业关系耦合性展开分析,发现先导区三次产业耦合程度尚处于磨合阶段,产业间相互作用不强,产业创新能力较差。⑥盛光华、林政男:《长吉图区域产业关系耦合性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第8期,第76—82页。赵朝等建立引力模型测度长吉图区域一体化的程度,发现先导区成立以来长吉图中心城市一体化不断增强。⑦赵朝、潘豫、刘冠群:《基于引力模型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城市一体化测度》,《统计与决策》2018年第6期,第102—105页。从以上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长吉图先导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且研究成果集中发表于先导区建设初期。2013年至今长吉图战略的研究锐减,学者们对长吉图的研究热度似乎已过。然而,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增长失速,整体出现“断崖式”下滑,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性再次遭到质疑。⑧王琛伟、张德元:《构建推动振兴东北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研究》,《经济纵横》2017年第8期,第50—56页。长吉图战略的规划期是2009—2020年。临近规划结束期,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的评估则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只有对政策绩效进行客观评价和认真总结才能对下一阶段的战略进行有的放矢的部署,同时也能为其他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典型事实与研究假说

(一)典型事实

2009年先导区战略实施以来,长吉图先导区成立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每年组织编制规划,全面推动先导区战略的实施,在互联互通、开发开放平台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长吉图区域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导区GDP由2009年的7278.7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4776.80亿元,翻了将近一番;人均GDP由2009年的34073.21元增长为2016年的71774.81元,增长了2.1倍,且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和图2)。与此同时,长吉图地区在进出口贸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见图3和图4)。从产业结构层面看,2009年长吉图地区三大产业的产值分别为439.86亿元、2388.97亿元和1970.55亿元,三次产业占该地区总产值比重分别为9%、50%和41%;2016年长吉图地区三大产业的产值分别达到633.07亿元、4418.98亿元和4263.68亿元,三次产业占该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6.8%、47.4%和45.8%。由此可见,先导区成立8年来,长吉图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呈现出了优化升级的态势。经过8年的建设,先导区内长春、吉林以及延边州三地产业初步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格局。长春市的汽车、农产品加工以及轨道客车产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即三个产业占居主体地位的格局。吉林市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四大产业,即化工、汽车、冶金和农产品;延边州的医药、食品、林产、能源矿产和旅游五大产业成为特色的核心产业。

很显然,以上反映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指标变化与长吉图战略的导向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长吉图先导区经济发展与长吉图战略有多大的关系呢?这就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科学的实证分析。图2—6描绘了长吉图战略实施前后长吉图地区与非长吉图地区在GDP、进出口贸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四个方面的对比图。如图所示,2009年以来,从整体来看,长吉图地区在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方面都比非长吉图地区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然而在更深层次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却并未看出明显的趋势。具体来看,长吉图地区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的速度慢于非长吉图地区,而第三产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无论是先导区还是非先导区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2005年之后才出现上升趋势。

图1 人均GDP对比图(单位:元)

图2 GDP总量对比图(单位:亿元)

(二)研究假说

长吉图先导区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肩负着沿边开发开放的任务,也获得了中央政府给予的贸易便利化等“先行先试”的特权,这将促进先导区对外贸易,提高该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另外,长吉图先导区获批以来,地方政府获得了包括区域发展专项资金、金融信贷支持、提高税收优惠幅度等一系列政策倾斜,也构成了长吉图先导区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更为重要的是,长吉图先导区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有利于整合区域内各地优势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2013年,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实施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进一步推动长吉图先导区建设工作,提出长吉图先导区建设的第一要务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产业层次。这反映出长吉图先导区战略一直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先导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并不断强化。由此可见,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实施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瞄准该地区开发开放、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此,结合上述典型事实,本文提出有待检验的四个研究假说。

假说1:长吉图先导区战略能够推动该地区对外贸易。

假说2:长吉图先导区战略能够提升该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

假说3:长吉图先导区战略能够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

图3 进出口总量对比图(单位:亿元)

图4 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对比图(单位:亿元)

图5 第一产业占比对比图(单位:%)

图6 第三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对比图(单位:%)

假说4:长吉图先导区战略能够推动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三、模型建立与数据处理

(一)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选用近乎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法(DID)全方位考察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绩效。双重差分法是当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检验政策实施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模型的建立,有效控制研究对象间事前事后的差异,真正分离出来政策实施的净效果。①Ashenfelter Orley,Card David,“Using the Longitudinal Structure of Earnings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raining Programs”,i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Vol.67,No.4,p.648—660.②Meyer,B.D.,“Natural and Quasi-experiments in Economics”,in NBER Technical Working Paper,1994,Vol.170.具体做法是找到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在某个时点上,实验组受到了某一政策冲击,而控制组则没有受到政策冲击。我们将实验组与控制组在政策实施前后的经济发展变化进行对比,若实验组的变化明显大于控制组的变化,则说明该项政策冲击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因而,问题的关键便是找到相应的实验组和控制组。《规划纲要》中指出,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主要实施范围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即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吉林省包含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除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外还包含6个地级市,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准自然实验”。本研究将长春市、吉林市和延边州设定为实验组,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白城市、松原市设定为控制组。设定好实验组和控制组后,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证明若没有政策的干预,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要符合平行趋势假设,以保证政策的外生性。本文将采用时间趋势图①Petra,M.,A.Voena,“Compulsory Licensing:Evidence from the 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i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Vol.102,No.1,pp.396—427.②Lu,Y.,Z.G.Tao,Y.Zhang,“How Do Exporters Respond to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s?”,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3,Vol.97,pp.290—300.和安慰剂检验③Timothy B.,A.Case,“Unnatural Experiments?Estimating the Incidence of Endogenous Policies”,in The Economic Journal,2000,Vol.110,No.467,pp.672—694.④Lu,Yi.,L.H.Yu,“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Markup Dispersion:Evidence from China’s WTO Accession”,in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2015,Vol.7,No.4,pp.221—253.相结合的方法做反事实检验。另外,本文还通过在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的方式,尽量控制住那些既会影响政策实施,又会影响解释变量的因素,以使政策满足条件独立性。双重差分的基本模型为:

其中,Yit代表被解释变量;Gi和Dt代表解释变量,Gi为分组虚拟变量(实验组=1,控制组=0),Dt为分期虚拟变量(政策实施后=1,政策实施前=0);Gi×Dt为交互项,β代表实验组在政策实施后的效应,即政策效果。

如果采用面板模型进行估计,往往需要加入个体固定效应ui、时间控制效应λt,以及其他一系列控制变量γ'Zit,以降低遗漏变量而导致的政策非随机性。因此,模型可扩展为

根据上述研究假说,本文首先考察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对区内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构建如下5个双重差分模型。

本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有5个,对外贸易增速(Trade)、吸引外资增速(FDI)、经济增长率(GDP)和产业结构(Industry1和Industry3);解释变量为分组虚拟变量(G)和分期虚拟变量(D);γ'Zit为控制变量,本研究参考以往的研究并结合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选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fixed)、政府规模(gov)、城市化率(urban)和教育水平(edu)为控制变量。以上5个模型中最重要的估计系数为代表政策绩效的各交互项前面的系数β1、β2、β3、β4、β5。模型中的主要变量及具体说明见表1。

(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在数据的选取上,鉴于长吉图先导区战略是国家针对吉林省递交的图们江区域发展规划做出的批复,先导区设在吉林省域内,因此,本文选取吉林省8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选择2003年为起始点是因为国家于2003年全面开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这对于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样本选择上,尽管《规划纲要》中指出长吉图先导区的范围为长春市、吉林市的部分区域,以及延边州全域,本文考虑将长春市、吉林市和延边州的全域数据作为实验组,原因在于,长吉图先导区未涵盖的长春市和吉林市的部分地区多为发展相对落后且与实验组联系十分密切的地区,很难被排除在政策效果之外。另外,去掉这些区域将会使各项统计数据变得更难获得。本文各变量的绝大部分数据来自《吉林省统计年鉴》,由于2003年和2008年个别地级市进出口数据和实际利用外资数据缺失,选用各地级市年度国民经济与城市发展统计公告数据补齐;2014—2016年延边州进出口数据缺失,选用延边州年度国民经济与城市发展统计公告数据补齐。

表1 模型主要变量及说明

在数据的处理上,第一,由于进出口数据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均用美元衡量,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年鉴历年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将以上指标调整为人民币。第二,考虑各地级市统计上报的GDP数据以及各产业产值数据加总后均超出统计年鉴上吉林省GDP和各产业产值,本文将地级市的数据比照全省数据按比例进行了回调,使得数据更加真实可靠。第三,本文将统计年鉴中各项指标的名义值转换为以2003年为基期的实际值,然后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增长率。本文选取各项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估计结果

此部分运用以上建立的双重差分模型(3)—(7)对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总体绩效进行初步估计,针对假说1至假说4进行逐一检验,估计结果报告在表3和表4中。鉴于本研究被解释变量较多,估计结果分两张表报告。表3报告先导区战略对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表4报告先导区战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表3前3列为未加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后3列为加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表4前2列为未加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后2列为加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以上模型均控制了地区和时间固定效应。我们重点关注Gi×Dt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即政策的净效应。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模型(5)中交互项Gi×Dt的估计系数为0.605,表明长吉图先导区战略使先导区吸引外资额增长了约60%;模型(6)中交互项Gi×Dt的估计系数为0.046,表明长吉图先导区战略使长吉图地区经济增长了约5%,可以说,先导区战略对吸引外资的影响尤为明显。另外,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则未能通过常规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从表4的模型(7)和(9)可以看出,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交互项Gi×Dt的估计系数都显著为负,表明长吉图战略促使该地区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相比之下,表4的模型(8)和(10)中第三产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出不同的估计结果,未加入控制变量前,先导区战略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影响并不显著,加入四个控制变量之后,先导区战略对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有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3 实证模型的估计结果(1)

(二)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对政策冲击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这种估计方法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平行趋势假设,即实验组和控制组若不存在此政策冲击,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不随时间变化出现系统性差异。在这里,我们通过观察时间趋势图和反事实检验相结合的做法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首先,我们通过本研究第二部分典型事实分析长吉图地区与非长吉图地区在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对比图中找到证据。对比图显示2009年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实施后,在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和经济增长三个方面的增速均比非长吉图地区迅猛,这或许能够捕捉到一些政策效果的蛛丝马迹,然而,通过第五部分的实证结果分析,我们发现,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对外贸易效应并不显著,这说明2009年以来长吉图先导区对外贸易增速的提升并非由先导区战略使然,而是由其他的因素所致。这也充分说明,仅从观察趋势图的方法考察平行趋势并不可靠,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检验。

表4 实证模型的估计结果(2)

接下来,我们选用一种反事实的检验方法——安慰剂检验进一步考察上述基准估计结论的可靠性。具体思路是假想将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实施时间由实际发生的2009年移至2009年之前的某一年,重新采取双重差分法对这一假想的政策绩效进行检验。如果估计结果仍然显著,则说明长吉图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可能是由其他政策或随机性因素导致的;如果估计结果不显著,则说明长吉图先导区战略这一政策冲击确实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在2003年国家全面开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以来至2009年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实施中间随机选取某一年,假想以2005年为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实施年份,对上述模型进行再次估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对上述检验结果显著的模型进行再估计,即不包含对外贸易。表5报告了反事实检验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均不显著,这说明,2009年以来长吉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先导区战略的实施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且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即长吉图先导区战略促进了该地区吸引外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综上所述,此部分的实证估计结果基本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说2、3和4,假说1并未得到验证。也就是说,长吉图战略实施9年来,增强了该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提升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近年来,关于恢复东北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话题常常引起各界热议。自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战略和措施以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其中,2009年成立的长吉图先导区是恢复东北经济战略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之一。长吉图先导区的建立,为长期低迷不振的吉林省乃至东北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然而,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又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这让学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效果产生了质疑。鉴于此,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客观考察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实施9年以来的净政策效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阶段性总结及未来调整方向提供科学的依据显得尤为必要。

表5 反事实检验估计结果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国家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经济发展效应进行全面考察。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对该地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再加入适当的控制变量后,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产业升级效应也变得显著,而长吉图先导区战略对该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并未显现,这反映出该地区的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依然很薄弱。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政策启示:

第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平衡地区间发展失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区域发展战略是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做的筹划和决策。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发展过程,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中国采取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国家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多项区域均衡发展战略。2009年以来,国家相继批复了几十个区域发展战略。这些获批的区域发展战略不同于以往的自上而下的战略布局,而是采取自下而上的“地方申请—中央批复”的形式。尽管这种战略调整远没有之前的深圳和浦东新区获得的政府支持力度大,但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中央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区域规划被中央批复升为国家级战略后,能够获得“先行先试”的机会,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政策支持,取得国有以及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吸引国外或省外的资金支持等便利。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以上的传导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

第二,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实施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地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甚至可以推动一般意义上的产业结构升级。然而,能够反映一个地区产业或产品比较优势的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则并非易事。吉林省对外贸易常年处于逆差状态,进口远大于出口。长吉图战略实施以来,先导区进口明显增加,出口规模并未扩大,自2013年以来出口总量逐年下降,一度出现了负增长,这也说明该地区的产品竞争力在下降。尽管从三产的比重看,长吉图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升级,但该地区产业或者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远未形成。因此,在长吉图战略规划期满之时,应尽快启动《规划纲要》的修编工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吉林省构建的“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对下一阶段长吉图地区的战略进行重新部署和深化实施。在今后的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珲春的窗口作用,积极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以点带面,带动长吉图乃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继续推进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中韩国际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和中朝罗先经贸区建设,以先导区开发开放进一步促进长吉图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贸易创新升级;紧紧抓住朝鲜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深度挖掘并发挥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在产业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

第三,鼓励创新发展是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鼓励创新发展更重要的是鼓励“大众创新、全民创业”。从产业的层面看,则应重视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国有经济挤占了民营企业的市场份额,使得民营经济几乎无法获得国有经济向好时的外溢价值。因此,应该加强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简化民营企业营业程序,给予优惠措施、鼓励万众创业等方式,加大民营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同时应该注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国有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要带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长吉图产业结构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长吉图”区域产业转移承接路径研究
长吉图区域物流体系研究初探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
实施“长吉图规划”战略,为吉林发展带来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