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2020-01-05

华人时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科教常州园区

常州科教城,常州市的“创新之核”,起于高职教育,兴于研发孵化,强于科教资源。

这片5平方公里的土地建有高教园区、研发园区、孵化园区三大板块,先后创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等8个国家级平台。2016年园区荣获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7年获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秀科技园区”,2018年获评江苏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荣膺中国创新园区TOP10第一名,“中德创新园区”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全国12个中欧城镇化合作重点支持项目。每天诞生1家高科技公司,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

科教城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秘诀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创新,二是融合发展。科教城始终把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放在首位。

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

常州是一座“工业明星城市”,以制造业和民营经济为主。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现代化不断加速,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日趋迫切,亟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一背景下,全国首个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在常州南部应运而生。集聚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学校入驻,建成集约育人平台,教学资源在院校之间自由流动,首创资源跨界“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积极推行“学院+”发展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中德创新园,全力推进中德在教育培训、产业升级等层面的合作,建设中德产业创新与合作中心,中德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德国弗劳恩霍夫技术展示转化基地、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技转中心等机构入驻,与德国工商大会(AHK)、德国巴符州教育文体青年部合作,大力推进“胡格教学模式试点”和“双元制”项目,与德国莱茵科斯特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双跨”培训中心。探索出产教融合、“校·所·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径,形成“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高职教育“常州模式”。

近5年来,高职教育创新实践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5项。常州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7个学科入围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信息学院、机电学院、工程学院进入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全国百强,并入选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56个)。园区高职院校多次进入全国就业、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力50强。8万名在校生,3000多名博士教师团队,每年2万多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8年达98.5%,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保障。

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路径”

为集聚高端科教资源,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自2006年开始,常州开始探索在科教实力相对薄弱地区集聚优质资源,构筑区域优势的创新之路。大力“招院引所”,吸引高端人才和研发机构入驻。先后吸收全国50多个名校院所、企业研发总部来此创业,让“常州无名校、名校汇常州”成为现实。同年,“常州大学城”更名为“常州科教城”,功能定位进一步丰富延展,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高科技项目,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型企业,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科教城由高职教育园提升为融教育、研发、孵化为一体的区域“创新之核”。

致力于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面向常州市“十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教城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和研发平台的高效配置。中科院常州中心在常设立了16个分中心,4个在科教城,建设了中科院常州先进所、光电所、化学所等5个专业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在科教城建立31个公共研发和孵化基地。全国首家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科教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在常州布局4家产业技术专业研究所,其中常州科教城就有3家。建成常州光电所、国家机械总院江苏分院等7个省级重大创新载体。加强公共研发机构外,加速建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州智能物联创新中心、常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科智算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深兰人工智能芯片研究院、江苏微纳激光研究院、国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通过实施“350计划”“金凤凰”计划、“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等,集聚一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科教城获批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区域站。机遇与生态正吸引着无数科技精英、商业领袖在此集聚。目前,园区科技人才累计达到2.1万人;国家级人才70人,省“双创”人才80人,海归创新创业团队489个,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总数达39家,逐渐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梯队,打造“高端、高质、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源头。

构筑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科教城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产业,大力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能力。园区积极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孵化创新企业,引育创新人才,融通汇聚创新资本,优化创新环境。园区集聚科技企业3500余家,其中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2家、独角兽企业1家、规上企业108家、股改和挂牌上市企业20家。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企业“五转”工作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企业阶段转化。设立“科保贷”“苏科贷”“小微贷”,联合武高新、投资集团、产投集团出资组建10亿元科教城产业投资基金,中石油注册3亿元产业投资基金落户科教城,走“创新+资本”发展之路,培育了纳恩博、高凯、铭赛、遨博、天正工业、博睿康、数码大方、青之峰、三艾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孵化了苏文电能、纳恩博、联泓、易電行、中科朗恩斯、易肌雪、易控电子、泰瑞斯特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挂牌上市。其中,天正工业推出全国首个生产力征信系统。

园区全面建成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集聚120多家服务机构,服务企业超2.6万家次。建成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积极引进和深化科技金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以及公共管理、创业辅导等要素与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撑。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围绕人才引育、平台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围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创业服务等方面建设科教城公共服务中心,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开展营销“安琪下午茶”、金融“天使下午茶”、政务服务“半月下午茶”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创成园区服务的靓丽品牌,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快人才公寓项目建设,让各类人才在园区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园区生态系统充满创新力和竞争力。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常州科教城正秉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理念,坚持高职为基、院所为要、人才为先、项目为重、创新为魂、环境为本。紧紧围绕“服务全市转型升级、培育常州未来产业、引领高职教育发展”三大主要任务,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未来产业,培育“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楼宇经济”四大经济,重点建设“国际合作、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集聚、产业培育、高职教育”六个新高地,着力将常州科教城打造成为“国际合作先行区、创新创业引领区、科技服务核心区、未来产业集聚区、产教融合示范区”,勇于担负起建设常州科教创新明星城的重任,争当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领跑者、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排头兵,当好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新引擎。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合作新高地。大力引进国际一流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推动本地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海外并购、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环境,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全力推进中德创新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和配置高端教育资源,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扩大国际合作交流。

构建未来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研发新高地。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精准招引大院大所和创新研发团队。按照“一个科研院所转化一批成果、培育一批企业”的理念,围绕主导产业升级需求,重点提升产业应用技术研发水平,以提质增效、支持新建等方式提升公共研发服务质量,推动科教城形成链条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

助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设成果转化新高地。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链条,加强中试功能建设,促进技术供需精准对接,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鼓励企业、高校院所以重大科技专项为纽带,采取产业联盟、成立研究实体等方式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形成基于目标任务和利益捆绑的建设机制,促进技术转移。加强技术经理人培育,建设职业技术转移服务队伍。让更多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全面创优科技服务环境,建设人才集聚新高地。围绕全市产业链与创新链配置人才链,通过拓展引才渠道、加强人才教育培养、优化人才支持等方式,汇聚产业关键人物、高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服務人才,加快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

聚焦未来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产业培育新高地。着力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大力推动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建设,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大企业引育力度,紧抓新一轮产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布局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数字经济等四大经济形态,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主导产业。

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高职教育新高地。牢固树立“高职为基”的理念,以常州创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为契机,瞄准常州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面向产业和区域升级发展需求,持续推动高职教育办学层次提升、产教融合能级跃升、国际合作水平攀升,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常州科教城供稿)

(责编  孙  波)

猜你喜欢

科教常州园区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07、08合刊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探索高等科教书店物理类书目推荐(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