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龛坐久暖如春,纸被无声白似云

2020-01-04狡童

醒狮国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手炉火盆古人

狡童

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却熬出了古人过冬的情趣。据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古人创制并广泛使用。

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冬的呢?

花椒取暖

据《汉宫仪》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世说新语》上记载,西晋时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也有“香壁本泥椒”的文句。

服饰取暖

在原始社会,人们依靠动物皮毛御寒。到了文明社会,有钱人家还是穿由狐狸皮、貂皮等贵重兽皮制成的裘。古人穿裘,有毛的一面是露在外面的,战国初,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有一回出宫巡视,路上碰见一个反穿皮裘身背柴草的人,很纳闷,问及原因,那人回答道,“因为只有一件皮裘,如果干活時把毛穿在外面的话,毛就会被磨光了”。魏文侯大笑道,“难道你不知道,等皮板磨坏以后,毛也就掉光了吗?”

平民百姓可以选择粗糙、价格低廉的羊皮、狗皮,或以丝绵、麻絮填充衣物。造纸术开始发展起来,穷苦的人就不得已从中取材了。此时专门有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严冬时节给流落街市的乞丐散发纸衣成为宋代官方的济贫举措,有的机构直接散发纸被,节省经费。纸料的洁白轻软,陆游《庵中杂书》有“蒲龛坐久暖如春,纸被无声白似云”语,颇符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美学趣味,着纸衣、盖纸被成为当时文人圈的一种风尚。

在宋朝时,由于棉花的种植已相当广泛,许多纺织品也都使用了棉花。苏辙有诗写道:“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绵裘”,诗中的“木绵裘”相当于今天的棉袄;苏辙之孙苏籀也亦有诗:“径从南浦携书笈,吉贝裳衣皂帽帷。”“吉贝裳衣”则是棉布衣。

火墙地暖

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享受着“中央空调”般的体验。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通热入墙即可取暖。

地暖或始于魏晋时期。吉林省通化市发掘出的3座魏晋住宅遗址中,发现了火炕的遗迹。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曾描述过河北的地暖。当时,观鸡寺大堂的房基是石头做的,房基内部连通,从侧面屋外点火,热气往石头房基里流,大堂里就暖和了。

明清的紫禁城采用的也是这个办法。坤宁宫东暖阁,是康熙、同治和光绪结婚的洞房。殿外廊下,设有2个一人多深的炉坑,太监在这里烧炭;坑与暖阁下的烟道相连,主烟道直径70-80厘米,再分出直径40-50厘米的分支烟道。随着炭的燃烧,火气可以传遍烟道及其上的房间。

道光皇帝有诗云:“暗热松枝地底烘”。地暖也是东暖阁、西暖阁名称的由来。养心殿三希堂,里外两间各不过4平方米,也极适于聚暖。清代还专门设立了“烧炕处”,设首领太监2名,太监25人,专管点火烧炕。

器具取暖

建筑取暖是比较高效的取暖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室内暖和,但还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设备来辅助取暖。白居易说: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透露了两个御寒的小秘诀,喝酒和火炉取暖。喝酒御寒是古人常常会采用的一个小方法,虽不一定科学,但饮酒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短暂时间的取暖还是可以的。火炉暖酒,饮酒暖身是大雪天留住客人的绝妙取暖办法。火盆又叫“神仙炉”,是一款具有地方特色的取暖设备。据史料记载,火盆起源于黑龙江,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古人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作“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火盆的形状以圆形为主,大小不一,直径大多五六十厘米,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图案。一直到现在,火盆还是农村冬天常用的取暖设备。无论居家还是办公,当暖炉满足不了需求时,更有创意的取暖工具——暖椅就诞生了。清代李渔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用来放炭炉,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全身都能暖和。

手炉是古人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手炉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明朝时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与养生,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

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作“汤婆子”。苏轼曾给一位叫杨君素的老人家寄去一只暖脚铜缶,并写信告诉他使用方法:“某去乡二十一年,里中尊宿,零落殆尽,惟公龟鹤不老,松柏益茂,此大庆也。无以表意,辄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密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也。道气想不假此,聊致区区之意而已。”苏轼的这个暖脚铜缶,跟我们今天用的暖水宝是差不多的,装入热水,拧紧盖子,夜里放进被窝里,可以暖脚。因此,宋人又戏谑地将它称为“脚婆”“汤婆子”。苏轼的朋友黄庭坚大概是听了好友的推荐,专门花了一笔钱买了个“脚婆”过冬御寒:“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看来“脚婆”的保暖效果还不赖。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还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带罩子的火盆就是熏炉,一般为富贵人家所有。熏炉外的笼罩叫熏笼,熏笼制作精美,有青铜鎏金的,有掐丝珐琅的。有些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一米多高。如今故宫博物院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处,都陈列有熏笼。《红楼梦》中有关于熏笼的描绘:“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睡也睡在熏笼上。熏笼能坐能睡,可见有的熏笼是很大的。

看完上面的揭秘,你还会为古人们如何取暖而操心吗?在那个没有暖气和暖手宝的年代,古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接地气又不乏创意的各种方式解决着御寒的难题。古人的智慧着实令人钦佩!

编辑/徐   展

猜你喜欢

手炉火盆古人
祖母的火盆
好玩的古人
最温暖的火盆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