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创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湿化液更换频率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分析

2020-01-03胡雪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2期
关键词:呼吸机阳性率通气

胡雪霞

(福建省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机械通气是肺部通气或换气障碍的常见疗法,其可保证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防止出现窒息等不良情况[1]。有创呼吸系统是较为常见的机械通气治疗方式,其在取得较理想疗效的同时,易导致VAP等并发症,进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负担,提高病死率[2]。患儿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对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耐受度低,长时间机械通气后,发生VAP的风险性高。有实验证实:湿化液的细菌污染概率与其更换时间相关,科学把握湿化液的更换频率可控制VAP[3]。为此,本研究主体为88例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儿,旨在探究湿化液更换频率与VAP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主体为来院治疗的88例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儿。纳入标准为:行气管插管治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10 d;白细胞计数无异常;体温无异常;经X片检查显示胸部无感染;家属可配合研究。排除标准为:患儿伴有心肝肾等重大疾病;伴有意识或精神障碍;家属无法交流;参与其他研究。以湿化液更换频率为标准,划分为A组和B组,均44例。其中,A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个月~11岁,平均(2.65±0.15)岁;治疗时间为10~21 d,平均(15.34±0.15)d。B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3个月~10岁,平均(2.51±0.22)岁;治疗时间为11~23 d,平均(15.58±0.24)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进行分组对比。

1.2 方法。两组的湿化方法为:选用单加热式一次性密闭式呼吸道管道,湿化液为灭菌注射用水,经呼吸机湿化罐按钮将其内部水温调为39 ℃。经温度感应器对呼吸机吸气端-气道前部位进行测试,保证其温度是37 ℃。使湿化罐内的灭菌水位介于最高与最低水位间,约为300 mL。取1套输液器,具体操作同静脉输液,于输液架上悬挂无菌灭菌用水500 mL,行排气处理。取下针头,连接湿化罐注水孔与输液器前端,使用静脉泵行匀速滴注处理,速度维持在8~10gtt/min,使湿化液温度保持于35~37 ℃,坚持无菌化操作。每24 h进行1次灭菌水与输液装置更换处理。将湿化液滴完后,应及时连接新注射用水。所有操作由专业护士执行,呼吸机管道与湿化罐的更换频率为每7 d换1次。治疗期间应实时观察冷凝水量,及时倾倒。

B组的湿化液更换频率为每日1次,即彻底排空湿化罐内部液体,重新滴注灭菌水,再将呼吸机连接,行通气治疗。A组的更换频率为呼吸机管道与湿化罐更换时,将湿化液彻底倾倒,即每隔7 d更换1次。需每日行湿化液采集,而后连接呼吸机行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记录治疗3 d、5 d、7 d和10 d后的VAP发生率;观察使用前、治疗3 d、5 d与7 d的湿化液细菌培养检出菌株数,并评价治疗后细菌阳性率;观察细菌培养后,咽峡部、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道的细菌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n/%)行卡方检验,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VAP发生率:两组治疗3 d、5 d与7 d的VAP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10 d的VAP发生率低于B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VAP发生率[n(%)]

2.2 对比细菌培养检出菌株数:对两组行湿化液细菌培养处理,A组检出186株,B组检出475株。对比使用前与治疗3 d后的菌株数无差异(P<0.05)。A组治疗5 d与7 d的菌株数少于B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细菌培养检出菌株数[n(%)]

2.3 对比细菌阳性率:两组治疗3 d后的细菌阳性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5 d与7 d的阳性率低于B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细菌阳性率[n(%)]

2.4 对比各部位行细菌培养后的阳性率:对两组患儿行咽峡部、下呼吸道和呼吸机管道部位细菌培养处理,A组的阳性率均低于B组(P<0.05),见表4。

表4 对比各部位行细菌培养后的阳性率[n(%)]

3 讨 论

VAP是有创机械通气的主要并发症,致病原因是医护诊疗操作失误、患者体质和药物用法等[4]。有数据表明:湿化液污染是导致管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其是VAP的危险因素。常见致病菌为真菌与细菌,会增加患儿的基础病治疗难度[5]。频繁更换(每隔24~48 h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可使VAP的发病风险增加3倍,而连续治疗7 d后再更换管道可减少VAP。

患儿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多处于肺水肿或哮喘等疾病发作期,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并发感染疾病[6]。湿化罐内部注有湿化液,其目的是湿化气道。在进行湿化液更换操作时,需要临时中断有创呼吸机,用简易呼吸器进行通气操作,这会导致患儿缺氧或是呛咳,增加其治疗痛苦度,降低其治疗依从性[7]。更换湿化液可影响患儿的呼吸功能恢复,并会使气管导管或是套管套囊表面所附着的细菌移动到下呼吸道,引发感染,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8]。

结果中,A组治疗10 d的VAP发生率低于B组;治疗5 d与7 d的细菌培养检出菌株数少于B组;且该时间段的细菌阳性率均低于B组;各部位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均低于B组(P<0.05)。说明每隔7 d更换1次湿化液可防止细菌定植,避免湿化液发生细菌感染。以上结果的发生原因是:①间隔7 d更换湿化液能够保护呼吸机系统的实际密闭性,防止管道污染。②该更换频率可避免反复断开呼吸机,使其处于连续使用状态,可防止患者过度紧张,降低支气管痉挛的风险性[9]。③该更换频率,可防止护理人员应频繁操作出现护理失误情况,进而降低污染概率。④该更换频率无需频繁停止通气治疗,避免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通气治疗,可防止上气道与呼吸管路内部细菌移至下呼吸道,进而预防VAP[10]。此外,该更换频率可减轻护理人员的任务量,防止机械通气经常性中断,能够保证呼吸机回路处于严格的密闭状态,维持治疗的连续性,可使患儿长期治疗。

猜你喜欢

呼吸机阳性率通气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