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高望远与深情低回

2020-01-02伍立杨

文学自由谈 2020年1期
关键词:副刊历史

□伍立杨

中国自近代报业兴起,即与文学互为支撑。一部现代文学史,泰半皆由报纸副刊催化生成;文艺佳作的产生刊载,又使多家报纸副刊声誉鹊起,名重一时。

改革开放后,报纸副刊也因文学的关系而大放异彩。

何永康先生与副刊渊源深厚。他坚持于副刊撰文、发表,数十年如一日,在今之中壮年作家中,可谓历时最久;其所经常露面、所选择的副刊阵地,诸如《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今晚报》今晚副刊、《羊城晚报》花地副刊、《解放日报》朝花副刊等,又可谓名头最响;至于其所刊布的文章文心绵密、文笔洒脱蕴藉,则可谓文质最高;如谓孜孜矻矻、笔耕不辍,有文界劳模的姿态和实质,则又可说是创作界长跑马拉松的最佳选手;对于副刊文章的变法,也即文体的考究,运笔与构架的试验和实验,则又颇具探索性……谓予不信,其散文随笔新著《野墨集》(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9年版)可见一斑。

作者之著文,运用了全新的甚至相当偏僻的材料,也喜欢采录考古新发现中有趣的典故,来考见一时的社会风俗、时代心理,再把历史的呼吸,历史的全景和节拍,融入到叙述里面去,用动态的知识追索静态的历史秘密,深入浅出、深入奇出、深入妙出,用“第三只眼”探骊寻幽,串联起几乎贯通古今的文明脉络。诸如“饮食关乎一日三餐,看起来似乎很微观,其实却蕴含宏大的社会意义”。非但如此,那反复渲染定位为“孤清”的深沉的人生感喟,以及古今文艺家挣扎于现实窘况的令人心悸的梳理:“(闻一多)先生的烟斗里已经没有烟卷了,我多想给他点燃一支……”弥散着多少风吹雨打雪满头的心头滋味。此即不以辨证为目的,却能尽辨证之用。

永康先生的观察,一是叙述观念的革新,另一面就是内容的深切变换。其最大要件,就是将历史的、生活的背阴处,移动到灯下和明亮的地方来,把寻常的历史图景,转换成足以代表历史生命的途径,并以此来沟通现代人的感情意识。这样,历史的干涸图景顿时活跃起来,换算成如今人一般的活动的人生。在此,我们惊讶地见识了古人的苦闷、寄托、喜悦和创造,见识了他们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的期盼,也即是古代绚烂不灭的余辉。世界、社会、生命的时空距离,就在这再发现的奇异注视中,得以打通,骑驿通邮。这样得来的历史观念,非但不是从前一味的单纯的灌输,问道于盲;反而变成了生命的融合及再生。它生面别开,我们也眼界大开。

书中《故居、故居》《阆中食味》等篇章,叙事从容,落笔令人耳目一新。历史与土地多少隐晦不彰的细节,甚至遗落在家常风土中习焉不察的细故,皆经作者明睿的头脑和眼光,重新收拾打量,从而赋予了其与生命、人生的血脉关系。对于史地的叙写,无论是巴蜀各地或者神州佳胜,此即是从“映照岁月的深邃”,到“洞悉历史的原始”,包括世人视为当然的平淡无奇掌故,一经作者的抉发放大,遂为主体综合探察之一分子,意义顿显。原来它同我们今日如是的人生,原本有着曲折而又直接的联系。

书名《野墨集》,野墨的“野”,恰切道出作者观察的新奇,议论的透辟,思维的不羁,行笔的蕴藉,文气的野逸。

发表在《文学自由谈》上的系列文章,则论文心、文事。诸如文而优则艺、作家与经济境况、文艺圈子的是是非非、诗歌繁荣背后的风险、段子手何以冒名文坛红人等等已然社会化了的文坛纷纭现象。论及文事的衰败、朽坏,并不疾言厉色,却于其所以然的因由,一语道着,入木三分。既在前人基础上发挥,更敏锐地抓住了为人所忽略的细节,层层剥笋,多边荡开,创获颇多。这种有如点穴般的评弹见解,才使面目、现象真正原形毕露,无所遁逸。

永康先生述及文章的老味、药味,静气、仙气、开阔之气,娓娓道来,后记中又借烹饪的境界来谈文章的气味:

我是在努力尝试把散文、随笔、杂文、札记、小品等等一锅烩,再吸收一些哲学、史学和诗学的营养,试图逐渐形成一个非驴非马的文体。

这番夫子自道,正可见其综合的心力思考以及技术手段。他的这种试验作品,文笔不枝不蔓,稳健从容,清隽而不乏纡徐的理致,很能慢慢释放大自然惊心动魂的万千气象。其间潜藏着一种典雅之美,若有深意存焉。这是大处着眼,细微处落笔,文笔连通到历史与时间的深处。议事的周到,观察的深情,袅袅不尽的情怀凝注笔尖,故而即令许多他人叙写过的题材、文字,也因独到的表述而不同凡响。

“地分南北,凉热兼具,季节变化分明有序,方为宇宙之正道。”文章又何独不然?《野墨集》低回缭绕,顿挫沉郁,有举重若轻之美,却全无避重就轻之感,保持发扬了中文原有的特性与美质,雅洁精炼,饶有弹性。千变万化之中,有忠厚,有沉痛,有感慨,而其意在笔先,颇多弦外之音,臻于沉郁之化境,完全避免了一些写家叙事论断二分法那种一览无余卡通化的毛病。又犹如丹青高手,中锋用笔,勾勒处处是笔墨的深意,略加渲染的地方,则含蓄不尽,言外多的是悬想的空间。激情与孤愤隐藏了,留下的是哲学的深思、表述的醇美。作者捕捉那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让人想象并沉迷于草木蓊郁、山川秀蔚的图景,得草木气息的循环滋养!

大自然乃是与人性相协调的精神家园,也是引发自由联想的源头。今人懵懂糊涂中失去了再也唤不回来的生态环境,很多慢性病因此而生。要想减缓之,恐怕还要从生活方式上入手。回到先前的时代本属臆想,毕竟没有时光倒流的机器,那么,游心于《养民间之真气》《性本爱秋山》《清风入室》这些灵妙的篇章,纸上得来也终觉不浅。知识、悟性、趣味、发现,当中就蕴涵生命诗意的经纬。

运用社会学的微观法则,见微知著,一段最微小的历史事实也能感人至深。如乡愁背后的人与事,作者所依据的事实证据不仅是故实和档案,更有细民百姓万花筒般的生活,以及田野的踏勘。从这些出发点去诠释历史事件,是自下而上地看历史。此种史学观,英国现代史家称之为“草根历史学”,意大利史学家金斯伯格则称之为“小虫转身的历史学”。

沉溺与升华,挖掘和发现,作者以报人作家的人文精神,担当着阐释历史、关注当下的使命感。综观他的文章境界,一见其大,一见其广,一见其深。大,是经验与推论的魄力阔大;广,是眼界与视角的广远;深,是他对巴蜀乡梓感情的深厚。

永康先生的这种史学怀抱及眼光,诚如梁启超所说“乘飞机腾高空周览山川形势,历历如掌纹,真所谓俯仰纵宇宙、不乐复何如矣”(《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六章)。许多僻处一隅的史事,蒙尘已久,若非他的深度下潜式的挖掘,势必趋于冻结或走向湮灭;但是一经他的刮垢拂尘,呵护与阐释,仿佛重放的鲜花,又像珍珠般闪光,一则精气神全出,一则文化关怀的用心顿显。

把学术的心得、艺文的发现从容化入家常闲话似的体裁,以明慧的心境,造成一种综合的效应。原委因果,宛然在目;性情风格,错综有序;分析定性,尤见功夫。这就好比沙漠的某处地方藏了甘甜明净的水井,给人长远的安慰。它的全新的答案,全新的叙述,也激活并促进了知识的吸引力。正如《桃花吟》所瞩目的,人与植物、人与自然、人与生命的迁流住灭,一往情深地低回不已。

透过车窗一眼就能看到远处的山,虽不是万山红遍,也是层林尽染了。路边的柿子、柚子和橘子业已成熟,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稻谷早已收割了,田野只有零零散散的干枯的谷垛,显得有些单调和荒芜,像是让人预览金秋之后的萧瑟与凋敝。带路的朋友对这一带很熟悉,说:莫失望,往前开。

作者在体察中寻找与自然相融洽、精神得自在的途径,把趣味和对生命的体认揉进文字深处,文字的组织、细节满是大自然的律动。

掩卷凝思,漫漶隐约的字句,在纸上浮现起来,不惊不诧,灵妙大方,水墨淋漓,像是古艳的流水音,宁静,生机盎然,而又深邃——“虽不是万山红遍,也是层林尽染了”……

己亥晚夏写于成都沙河畔

《文本与现实的重逢》

王 姝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晋军新方阵》丛书之一种,是一部文学评论集,分《概观与综述》《作家与作品》《网络文学观察》《剧场与光影》四部分,共三十余篇。文章从文本出发,客观地分析作品,形成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发现闪光点,指出不足之处。这种批评方式,对作家、对读者有收益,对当代文学领域也很需要。

猜你喜欢

副刊历史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做精做专副刊版面——以《西藏日报》副刊为例
融媒体时代,如何释放报纸副刊的正能量——从菏泽日报副刊作品《书记的耳光》说开去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