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拉申“输入假说”在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上的应用及其使用建议
——以听、说、读、写技能为例

2020-01-02惠如薏何款怡胡钰婷袁燕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克拉听力口语

惠如薏 何款怡 胡钰婷 袁燕华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苏州 215500)

1 克拉申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在1985年提出的“五大假说”中的核心理论,解释了语言习得的产生以及如何习得语言。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而产生的。学生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通过上下文和情景理解其意思,这样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说就自然学会了。”[1]据此克拉申提出了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这一概念,即第二语言的输入需要略高于语言学习者当前的知识水平同时保证学习者理解所输入信息的意义,这样才能促进语言的习得。在此基础上,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i+1”理论。其中“i”代表语言学习者当前已掌握的知识水平,“1”则是难度略高于语言学习者当前学习水平的材料。如果难度大大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情况,学习者无法理解内容,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如果难度过度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这样的情况,那么会失去教学意义,二者皆不能保证有效的语言输入。因此“i+1”理论对中国英语教材的编写有重要指导意义。

2 关于输入假说在教材中的运用

2.1 听力和口语内容联系紧密,帮助学生从听到说,逐步提升英语能力

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听力练习和口语练习均设置在Integrated Skills板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口语相对比听力难度大,教材将听力练习安排在Part A,将口语训练安排在Part B,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i+1”理论。由于听力和口语内容主题相近,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将听说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听到说,从输入到输出,逐步提升英语表达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一部分口语练习作为听后活动,例如复述听力内容、表达观点等,引导学生由听到说,逐步提高训练难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听力练习作为口语教学的导入部分。相同主题的听力材料不仅可以提供知识背景、营造口语环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语感,帮助学生获得可理解性输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2 读前环节设置完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听、说、读、写四个技能中,教材中阅读环节的导入活动是设置的比较完备的。它包括Hobo和Eddie的动画以及Welcome to the Unit板块。克拉申在输入假说中提出:“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越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教材在阅读的读前环节中,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以8A Unit2 School Life为例,教材先通过Hobo和Eddie的对话导出单元主题“School Life”,创设学习情境。接着通过在Welcome to the unit板块中设置英美同义词的学习,引起学生对Reading板块中英美学校生活以及英美文化差异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材在设置阅读读前环节的活动时,遵循了克拉申的“i+1”理论,逐步提升阅读输入难度,也做到了“既有趣又相关”。

2.3 写作部分提供思路,引导学生形成观点

写作训练设置在教材的Task板块中,主要由形成观点、提供例句,给出范文,布置写作任务四个环节组成。很多初中学生都会认为写作有难度,一是他们对于一些新接触的话题无法很快想出观点,无从下笔,二是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4],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不自信。教材中写作环节的活动就能够很好得帮助学生在当前掌握得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他们对作文题目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形成观点。在布置写作任务之前,教材也会给出相应的范文,增加学生得可理解性输入,提供写作思路。例如在8A Unit2 School Life的写作练习中,教材先给出一个有关My ideal school的问卷调查,在完成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向,减轻写作时的情感焦虑。接着教材提供相关的表达词汇和句型,让学生可以更清晰准确地表达观点。最后教材以一篇范文为例,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具体框架结构和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完成作文。教材内容层层递进,从观点到框架,由易到难,符合“i+1”理论。

3 浅谈教材在应用输入假说时出现的问题

3.1 听力练习内容简单,听后活动题型单一

克拉申在输入假说中提出,学生要获得“可理解性输入”,其输入的语言需要略高于当前语言水平[2]。但是,教材中的听力练习难度通常不高,主要为“listen and tick”、“T or F”、“listen and sequence”、“listen and fill”和“listen and take notes”,大部分学生在练习时不会感到困难。就从单词方面来说,根据附录中的生词表,在7A共约357个生词中,听力练习题目中出现的生词仅有约28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部分教师不重视教材中Integrated Skills板块的教学,学生的听力技能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同时,整体的听力材料也有些陈旧[3],没有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听后练习的难度。

从听力题型上来看,听后活动的题型较为单一,从7A到9B,听力训练的听后活动基本都是完成短文填空。2011年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九年级结束时,学生应从小学毕业时的二级水平提升到五级水平,在听力能力方面,学生需要“能根据语音语调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听懂接近自然语速的故事和叙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短文填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但是对于检查学生理解听力材料中逻辑关系以及说话者意图的能力,短文填空这一项练习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材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听后活动的题型进行调整、变化,适当提高难度,使得其活动略高于学生当前英语听力水平,更好地应用“输入假说”。

3.2 口语练习形式固定,局限于对话模仿

虽然教材中的口语训练设置在Integrated Skills板块中的Part B部分,即听力训练之后,一定程度上符合了“i+1”理论,但是口语练习题型本身有些单薄,不利于学生有效提高口语能力。从7A到9B,口语训练基本上都是根据例子模仿对话,没有较好地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口语水平,设置类型多样、略高于他们当前能力的训练活动。随着学生年级增长,教材上口语练习的难度也可以相对增加。例如练习题型可以逐渐从模仿对话提升到表演英语短剧、英语演讲、编故事等等。并且,每个单元只有一项口语练习,无法体现口语教学的循序渐进,教材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设置多种口语练习,由易至难,既能减轻学生说英语时可能会产生的情感焦虑,也可以通过略高于学生当前能力的口语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口语能力。

3.3 阅读练习难度相近,无法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通过Hobo和Eddie的动画以及Welcome to the Unit板块,教材中读前活动比较丰富,体现了“i+1”理论。可是,在阅读部分的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中教材没有较好地做到逐步提高输入难度。在2011年英语课程标准中,五级阅读技能标准与上几级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并且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性。依据这一个要求,简单的单词解释、T or F、选词填空等针对文章表面理解的练习是无法满足学生提升阅读技能的需要的。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步提高,除了基础的练习,教材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例如续写、回答问题等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能。

3.4 写作训练缺少写后反馈环节,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动机

写作训练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够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写作部分通过提供观点、例句、范文,帮助学生在当前所获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可理解性输入,提升他们对作文题目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教材符合“i+1”理论。但是,克拉申“输入假说”中的可理解性输入有一个原则,就是需要有适当而有效的练习,对习得内容应进行适当的反馈。教材在该板块中仅布置了写作任务,没有进一步在指令中要求学生进行校对、改进和反思。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英语写作本身就是一项有难度的技能,他们会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不自信。如果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没有能及时对他们的习作进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并给予鼓励,学生可能会对写作产生情感焦虑,甚至逃避写作。因此,缺乏反馈环节,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和写作的积极性。

4 使用建议

4.1 注重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均衡培养

阅读(Reading)部分作为教材的重点学习板块,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都把教学重心放在阅读技能培养上。又因为考试内容与Integrated Skills和Task两个板块中的内容关系不大,特别是口语部分,所以教师在课堂安排中分配给这两个板块的时间很少。根据克拉申的“i+1”理论,教师应该由听到说,由读到写,注重各项技能的均衡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中各个板块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由testoriented逐步转换为skill-oriented。例如在8A Unit 5 Wild Animals的Integrated skills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关于帮助野生动物的听力部分的基础上,提高难度,引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辩论或者角色扮演,增强可理解输入,提升学生听说技能。当教材中听、说两部分的话题内容关联不大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调整口语的话题内容,使听、说两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同样,对于写作教学,教师也可以将写作作为阅读的读后活动,由读到写,在进行大熊猫“希望”的阅读学习之后,让学生模仿课文描写一种濒危动物。既能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增强学生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

4.2 增加听力材料输入,设置听前、听后活动

克拉申在输入假说中指出,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量要足够大,并且需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可理解性输入。但是由于教材中的听力练习难度不高,教师通常不会花很多时间来讲解,导致传统初中的听力训练通常只存在于早自习的考试听力模拟题以及考试中的听力题,并且不会安排听前或者听后活动。按照“i+1”理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英语水平,选择一些略高于他们听力能力的材料,进行听力训练。在听力训练时,教师也应当由易到难,先讲解生词、介绍听力内容的背景,再分段进行听力精听,最后在以听力的中心思想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口语训练。同时,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难度较高的听力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泛听训练,增加学生听力的输入。

4.3 依据教材内容,增加有趣又有效的口语活动

教材中安排的口语练习活动通常都是根据例子进行模拟对话,较为单一。教师可以在完成教材中的口语活动后,依据每一单元的主题和学生当前的口语水平,丰富口语练习内容,增加多种多样、难度不同的口语活动[5]。例如从简单的模仿对话,提升到角色扮演或讲故事,再提升到需要学生在口语表中表达个人观点的辩论或演讲等等。以8A Unit7 Seasons为例,口语训练主题是“Weather”,除了教材中的模仿对话之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两两组合,模仿英语天气新闻播报,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通过有趣新颖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也可以先播放相关英语音频或视频,进行话题的背景介绍,让学生有话可说。等学生完成口语展示,教师也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4 增强读后活动难度,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深层含义

因为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训练都是针对文章表层意义,比如对单词的理解、文章的复述,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都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i+1”理论设置一些难度较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的读后活动。例如在8A Unit 5 Wild Animal中,教师可以在阅读后,安排学生进行关于某些动物趋于濒临的原因分析,让学生从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并在思考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在课后,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安排学生阅读一些难度略高的文章,增加阅读输入量[6]。并且,教师也可以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在学生充分了解文章后,让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练习,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以读促写,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共同得到提升。

4.5 落实写作训练,进行及时反馈

输入是输出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写前活动中,可以选择一些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增加可理解性输入。除了教材中给出的写作任务,教师也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设置多样的写作活动。由于在教材中大部分单元中,阅读和写作内容主题相近,教师也可以将阅读板块中的文章作为一部分写作输入材料,让学生进行续写或者改写。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也应当遵循“i+1”理论,由词到句再到段落,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写作。在进行写作前,教师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提供相关的词汇和句型,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观点,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减轻写作时的情感焦虑。虽然教材没有留出给学生进行写作的位置,教师也应该坚持要求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同时,在学生完成作文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5 结语

本文结合初中英语教师对听、说、读、写技能的实际教学情况,具体分“i+1”输入假说理论在初中英语教材上的应用情况,发现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基本能够符合学生的现有基础“i”,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无法满足“i+1”理论中“1”的要求,即缺乏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的活动及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活用教材,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更符合“i+1”理论要求的教学活动,达成对现有教材的辅助作用,由此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猜你喜欢

克拉听力口语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一克拉便利店
第一次过稿,仿佛中了500万
酒中的口语诗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克拉立功
口语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