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融入高等职业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高职英语

李 岩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

习近平在2016年的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要求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2]高等职业英语教育因为其受众面大、学习时间长等优势和特点,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四个自信”融入高职英语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四个自信”融入高职英语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大势所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3]党的十九大会议在党章中加入了“四个自信”,并在总纲中明确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归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5]立德树人必须融入职业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教育工作,在教学全过程中实施“四个自信”教育,这是全体教育者的具体责任,需要每一名教师深入其中。“四个自信”融入高职英语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大势所趋。这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赋予当代教育者的光荣使命,也是每一位高等职业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2 “四个自信”融入高职英语教育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需求,也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6]要讲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就需要沟通和交流。这不是单方面的我听你说或你听我说。沟通是在交流双方间流动的过程,而语言是达成有效和良好沟通的最主要工具。目前我国每年的各类劳务人员数量达到近百万人左右,而每年对外派出劳务人员约五十万左右,劳务输出成为我国开展对外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派劳务人员是国际劳务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详细数据来看,我国2017年对外劳务输出人员达52.2万人,截止到年底,各类在外劳务人员为97.9万人;[7]我国2018年对外劳务输出各类劳务人员为49.2万人,12月底各类出国务工人员共计99.7万人;[8]2019年上半年,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各类劳务人员共计23.5万人,6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8万人。[9]从总人数看,对外劳务输入人口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这一增长趋势的部分原因在于自2013年我国倡导 “一带一路”起,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承包额在不断增加。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劳务输出增加的契机,在向世界输出工业产品、工程项目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如果大部分出国务工人员在日常交流中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就能树立更加自信的个人形象,更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面对面地人际交流更能加强国外人士对中国故事的情感感染力,进而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目前,国际沟通和交流中最为通用的语言是英语,而英语也是全球使用国家和地区最多的语言。全球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40多个,占到世界所有国家总和的20%。此外,将英语列为本国官方语言的大约有30个。由此可见,学会和掌握英语,无异于掌握了国际交流和沟通的强有力工具。高职学生是未来的能工巧匠,是潜在的劳务输出对象。掌握英语这一有力工具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对外交流和宣传的生力军。因此,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亟需培养高职学生对“四个自信”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1.3 高职英语教育存在的缺陷使得“四个自信”有效融入英语教育刻不容缓

近两年的高职英语教学改善了“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但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培育在英语课堂上仍然近于真空状态。英语课堂作为讲授外国语言的场所,因为种种原因,最容易偏离我国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从教学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文化自信”研究在英语教育领域发展良好,但其他三个“自信”的研究有待开发。学界对“四个自信”的著述比较丰富,以“四个自信”为主题,知网相关论文数量高达2001篇。但以“四个自信 英语”为主题词,只搜索到15篇相关文献。而以“文化自信 英语”为主题词,知网相关论文数量达到270篇,但其中直接和高职英语相关的仅有29篇。而以“文化失语现象 英语”为主题词,知网相关论文数量达到304条。比如,肖龙福等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教学提出切实建议,如“详细明确中国文化教学官方位置和目的;明确教学手段;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一体化等”。[10]外语教学的研究重点以十九大前后为节点,从注意到中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问题转移到怎样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这些研究弥补了英语教育中的中华文化短板,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然而其他三个“自信”的研究在高职英语教育中近乎空缺。原因很大程度是高职英语教师对于英语世界中的各种习俗节日、历史事件、政治热点等,只能进行文化方面的分析,而不能从政治制度和理论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客观评价。是以,把“四个自信”有效融入高职英语教育是一件事不宜迟的大事和要事。

2 英语课程的优势

2.1 受众面广、课时量大

根据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为1418所,占总比的53.2%。[11]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分量和地位可见一斑。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规模庞大,英语是国内学子投入精力最多的课程之一,也是高职院校选修学生最多的一门公共课。国内大部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至少开设1-2个学期,每周2-4课时,总课时量达到72-144节次。课时数与一般专业基础课的课时不相上下。

因而,高职英语教育更应该顺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既要展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更要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培养坚定“四个自信”的社会主义技能型人才,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

2.2 考试的指挥效力

此外,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选择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希望获得四级证书,在未来的职业市场中给自己增加砝码。考试就是指挥棒,四级考试的内容能够直接左右学生的关注点和学习内容。比如,近几年的四级考试翻译题目基本上围绕中国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展开,这就是强化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后就逐渐进行改革。2013年下半年的四级汉英翻译就从填空改为段落翻译。《全国大学四六级考试大纲(2016)》 要求“考生能将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汉语段落(140-160个汉字)译成英语”。自此,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下,四级翻译试题内容涵盖了中国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等。2015年起,翻译测试的内容更加多样,涉及中国自然风光、产业发展、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自2017年始,同一年度同次考试的主题基本上在三套试卷中达到统一。例如,2017年两次翻译都涉及国内的名山大川和大江大河,考查了“长江、珠江、黄河”与“华山、黄山和泰山”。2018年测试主题反映了现代中国的日常生活,涉及出行和手机的影响。2019年6月翻译题目考察了中国传统民俗事物中的剪纸、灯笼和舞狮;12月的考试则以中国姓名、家庭教育和家庭观念为主题,测试内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旺盛蓬勃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传统生活和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这些都从各个方面对外展示了中国文化,让外国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看法。同时四级考试内容的调整,有效左右和影响了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基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强烈通过四级考试的愿望,教师在课堂内容中也会补充和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知识,学生在自学中也会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一导向和指挥棒作用,大大促进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的实现。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高职英语课更应该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高职英语教育为高职青年学生学习英语提供重要保障,也是高职学生能够获得的最便捷的英语学习途径。因此,高职英语课程要发挥自己的特殊优势,既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自信地交际,又要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在中西语言对比中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讨论与思考

“四个自信”融入高等职业英语教育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日之功。但是,这是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对高等职业英语教育发出的时代召唤,是思想斗争暗流涌动、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对高职英语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高职英语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各种途径帮助教师提升理论素养,加强英语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度,发挥英语课程的优势。

从整体上看,院校应该组织教师参加有关“四个自信”的教学研讨、座谈等,提高自身对“四个自信”的认知,坚定对“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世界的切入点和思路,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的英语师资队伍。其次,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加强培训和自我学习,积极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中有效融入“四个自信”的方式;要学会在教学中融入“四个自信”的精神,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知识点,挖掘英语知识与“四个自信”的契合点,在“细无声”中做到“润物”,立足于“四个自信”来分析英语世界的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从了解西方社会到讲好中国故事等。再次,英语教师还应该以相对较为熟悉的中国文化为突破口,在课程中加大对中国文化的讲授和学习。在英语课堂中导入中国文化,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在中西语言文化的对比下,学生能真切体会到文化的差异,感悟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在中外文化的互鉴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包容度。另外,用英语来学习中国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纠正常见的中式英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在熟悉和掌握在英语教学中增强文化自信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之后,英语教师可以将这些实用的方法迁移到其他“三个自信”的讲授中去。此外,英语教师还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结合,加强比较的教学法,实现从国内到国际、历史到未来的深刻剖析,让学生融会贯通,西学中用,在比较中增强对“四个自信”的认同。当然,英语教学应该是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目的,课程思政要渗透到其中,要利于语言教学效果的提高,是英语课程的内容之一。要提防过度强化课程思政,导致语言教学比例和内容不充分的情况。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高职英语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