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功能探索与实践

2020-01-02王靖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王靖宇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的基础人文学科课程,是教学中的重点课程内容之一,语文课程中更多的是对于语言文化历史、相关古文言的研究学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获得一定的语言类基础和技能,而语文自身所带的对于学生人文素养部分的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对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对策,促进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1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

现阶段,市场对于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很多高校在教学中也比较重视技能和专业知识传授,对于人文素养有一定程度的轻视,导致很多人文课程教学课时被占用,尤其是大学语文课程,相应的教学课时被一再压缩,出现大学语文边缘化倾向,甚至有一些大学尝试取消大学语文课程,语文教学面临发展的艰难时期和尴尬境地。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目前高校对于人才的要求除了要求技能过硬、专业知识过硬外,还需要人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注重他们的综合素养提升,现代企业中,优秀的员工应该是具备一定人文情怀、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人才,要求员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服务岗位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1],而要实现对于大学生这些方面素养的培养,强化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大学语文课程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也是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就具备的基本功能和职责,对此,需要正确看待大学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为提升大学生未来的岗位竞争力奠定有效基础[2]。

2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相关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重视度上相对其他课程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缺乏关注,一般很难做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相关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相关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开展中,忽略人文素养培养,语文课程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比重出现严重倾斜,专业课程比重远比语文课程要重得多,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语文课程教学一度被放到大学课程教学的边缘。

2.2 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不足

强化大学语文中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需要激发起大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的融入人文素质探究中[2]。要大学生真正能够获得人文素质的提升,是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的,单一的依靠书本的讲授很难将抽象的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文化融入大学生的身体力行中,而相关高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相关人文素养培养和训练活动的开展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实际的课程教学质量并不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4]。

2.3 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影响课程教学质量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相关的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的不足,实际上,要想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对于教师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这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人文素养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能够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相关的教师整体人文素养并不高,他们对于语文的理解和研究并不深入,很多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开展过深入到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这就导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教师难以提升课程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培养作用。

3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

3.1 注重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化建设,提升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度

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相关高校要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通过学科拓展类课程、传统人文类课程、创新实践类课程多方向、多层面向外辐射,创设完善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教学体系。积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开设“20 分钟经典朗读”“古文情景剧”“名著解读”等特色活动,有效地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5]。学校要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积极构建传统人文课程体系。开发布老虎制作、木版年画印制、风筝轧制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将太极拳、踢毽子、投壶、套圈等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引入大学语文课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民俗的魅力,提升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依托舞蹈、戏剧、合唱、书法、绘画等学生社团开展一系列大学语文人文活动,丰富传统人文类课程的内涵,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比如,舞蹈社团的水鼓舞,就是社团活动与大学语文人文类课程实施深度融合的代表。通过不断强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提升课程教学重视度,促进大学语文课程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6]。

3.2 开展人文素质教学创新,强化人文素质实践活动开展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相关课程教师要树立全程实施人文教育目标,为保持人文教育的连续性,确保专业教育全程实施人文教育,学校加强与实习相关单位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实习单位对实施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实习期间的人文教育能落到实处[7]。强化人文教育实践。人文课程在理论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等,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课时安排上,减少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关爱健康和关爱生命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起全面的服务观、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观[8]。在大学语文教学之余,组织学生走出校园。结合实际,在校领导的支持与带领下,安排部分教师和学生代表分别参观延安革命圣地、梁家河、杨家岭、红宜县委旧址,让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9]。暑假期间,提倡学生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多到阳光下、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充分了解、感受家乡、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将每次有意义的出行情景、印象以书法、绘画、照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此去共同见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祖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通过多种大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学生接触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让大学生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自立、自护、自信等能力做很好的铺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注重语文教师人文素质培养,奠定课程教育质量基础

当前教育背景下,相关高校要把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积极强化优质的人文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定期的《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与人文素质提升研讨会。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从《大学语文》的课程要求、专业建设、课程标准等方面发表进行探究。要明确《大学语文》主要是通过学习文学史脉络、欣赏诗词歌赋提升人文情怀;通过学习应用文的格式、方法掌握表述问题的能力,提升职场适应能力;通过一定阅读量达到人文素养层次水平的提升。水利系专业负责人程品教师提出,开设《大学语文》应达到3 个阶段目的:对人文素养的扫盲、对人文素质的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并发现生活的美好。在对于新时期的育人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计划、内容基本达成统一观点,那就是《大学语文》不仅是一门传承语言表述和文学作品赏析的课程,还是一门让学生知晓礼仪、掌握说话艺术、懂得沟通交流以及学会应用文表达的重要课程。今后此课程将从文学素质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应用文写作、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充实,逐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学习提升,不断促进自身人文素养提升。

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要深入研究相关课程开展现状,把握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培养结合点,做好大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工作,促进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提升我国人才输出的质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综合素养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以应对进入社会后的各种逆境和问题,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品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