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的实践研究
——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1-02连立芳林志谦杨金辉杨阿弟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培育精准农民

连立芳,林志谦,杨金辉,杨阿弟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119)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具备科学知识、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依靠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1];他们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和主力军。随着我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留守在农村的从业人群呈现出总量不足、从业老化、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以及新生代农民对土地“陌生”等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正在加速推进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正式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各地方政府和部门也相继出台培育工作的配套措施,各高校也进行不同程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涉及模式、机制以及精准培育等领域问题的研究不多,研究和探索成效不够明显,深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在路上。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天然的联系,有必要抓住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进一步从不同地方、不同领域,多视角、多层面研究和实践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为地方培育一支爱农业、有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实现地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定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需要职业教育强有力的支撑。高职院校应当不忘初心和使命,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人才、科技和资源优势,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2],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三农”人才,承担起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责任。

(一)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1.履行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重视、支持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如: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从国家政策性、指导性层面上明确了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进一步提出职业院校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从培育农民持续性、公益性、制度性等层面予以正确导向;201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要求2016年起每年培育100万名新型产业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3]。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明了方向。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凝聚合力推动政策的贯彻、运行和落地,真正履行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

2.有利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既是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职能,也是高职院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给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而高职院校要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那就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办学,需要政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学校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程中,不仅要依靠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有力保障,还要依靠地方企业在技术传导、实地见习等方面予以强力支撑,加深政校企深度融合;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能进一步检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真正发挥其职能优势和社会作用,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的内在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行性

1.培育程序的规范性

工作规范决定培育成效。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办学制度,如办学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流程熟练、制度规范,具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条件,确保了培育工作的成效。

2.培育专业的适用性

专业的适用性决定着培育的实际意义。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紧密围绕着当地区域产业发展或国家新兴产业,具有专业性、应用性和适应性等特点。所以高职院校相对普通高校或培训机构而言更加适合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3.培育质量的保障性

师资队伍情况直接决定着培育质量的好坏。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专业发展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在办学过程中培育了一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队伍,确保了培育工作的质量。

二、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的实践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9月建立“莆田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2016年至2019年,学院主动对接莆田市各县区农业局多批次、广领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共面向53个乡镇6169多名学员开展了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涉及到15个专业,82个班次。在培育中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五个精准”培育工作制度,成果显著。学院于2017年7月获得“福建省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培训”基地,2018年12月获得“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先后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水产养殖网、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中国教育部网、福建农业信息网、新浪新闻、湄洲日报等20多家媒体予以正面宣传和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为全省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服务“三农”,助推“精准扶贫”,服务“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培育对象精准

摸清培育对象的基本情况是做好培育工作的前提。在开展培育工作之前,学院积极同合作县区农业局沟通,进村入户开展农业从业人员调查统计、登记造册。调查的内容包含年龄、文化、从事产业、培训形式、培训需求等,为筛选、设置准确的培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育内容精准

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育内容是做好培育工作的基础。学院在坚持“一班一策”原则,充分了解培训对象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进行分门别类,并设置主题、课程内容及教材选用。如:在培育主题上,重点围绕“美丽莆田行动计划”,结合莆田市现代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战略,分类型、分产业、分层次精准确定农村电商班、乡村振兴班、水产养殖班等培育;在培训课程上,根据各类的主题内容精准设计培训课程,如农村电商班开设了“农产品触电打造电商基因”“微营销大市场-移动电商与农业新结合”“农产品进军淘宝开启模式”,乡村振兴班开设了“莆田乡村旅游发展启示”“品牌农业创建”,水产养殖班开设了“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销”等课程;在选用教材上,以贴近农民基础、需求等实际出发,精心组织教师编写言简意赅、易于理解的农民实用培训教材,做到每期每人一本,可供学员课堂与平时结合学习。

(三)培育方法精准

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是培育工作成功的关键。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在培育过程中采用了“五个结合”的模式,方法灵活、成效明显,通过五个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纯体力型”劳动力培训为“技术型、管理型、经营型”劳动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课堂与田间课堂相结合。近三年,学院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先后建立10多家各类校外农业示范实训基地。在培训中,理论教学部分安排在学校,实践部分则带领学员深入田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培训观摩考察和生产实践。

第二,学校办班和送教下乡相结合。送教下乡,把课堂前移进入乡村一线办班,有利于各级政策的宣传,同时也充分考虑农民的学习、生产、家务“三不误”,以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短期培训和长期指导相结合。农民农事多、时间有限,在开展短期培训的同时,配备相关的老师做好后期再提升的指导,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或现场进行答疑解惑。

第四,普及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要培养面向农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发展农业必须要有一批村级干部、技术能手和致富能人来带动[4]。学院在对农民进行普及培训时,对这类群体开设重点培训班,如:村干部培训班、农业信息员培训班、村级报账员培训班、农机使用技术等,在生产中起到传帮带作用,增大技能传递的辐射面。

第五,传统面授和远程教育相结合。通过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的监控设备等装置,学员可以集中在学校课堂或当地村部学习整个过程,避免课堂教学的生硬,解决实践操作的抽象,增强农民的学习兴趣。

(四)培育师资精准

师资队伍的合理构建是培育工作成效的基本保障。学院在培训前期充分调研培训对象、内容的需求,组建由农业局政府部门中的农业行家里手、相关行企业的专家人士、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师资库,精准遴选不同专业的师资队伍。同时,制定培育师资管理制度,创新师资队伍的聘任考核,通过每批次学员对授课老师的评价,督促老师进行自我提升,从而打造一支高效精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

(五)培育管理精准

过程性培育的精准程度决定着培育的效果。首先,培育前精准对接。政府职能部门、行企业对接,确定培育对象、时间、地点、方案、课程表、师资等相关事宜。其次,培育中检查落实。配备班主任及班干部,设立双向考评制度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对学习合格的学员颁发结业证,并作为各级农业部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基础;对任课教师教学满意度进行测评,以督促、提高教师授课质量。最后,培育后跟踪回访。每期培训班的材料规范建档,同时通过搭建班级微信平台和教师回访机制,帮助学员开展经验交流、信息分享、技术支持、产销对接等活动,做好农民的线上线下跟踪服务,提高培育的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政府起到主导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其角色定位及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质量和成效[5]。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作用:

第一,加强地方政府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一把手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真正发挥属地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桥梁作用。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传统媒体、新媒体等方式及时将有关政策宣传到位,尽量做到进村到户、入心入脑,让农民及时了解政策,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提高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培训误工等补贴,出台新型职业农民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激活更多农民参与再学习和再培训,促使新型职业农民有更多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四,重视培训成果。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培育成果及认定,农民培训班后所取得的结业证书,可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的首要条件。

(二)建立培育长效机制

重视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院校为区域推进“三农”建设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教育。所谓长效机制,直接体现在:

第一,思想要长效。高职院校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历史性战略任务意识,必须树立长效服务意识、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职业高校教育一项重要工作且常抓不懈。

第二,工作要长效。高职院校应将培育工作列入学校的总体性规划和阶段性工作计划,定机构、定职责、定人员,统筹规划和具体实践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

第三,师资队伍要长效。学校要建立师资队伍长效机制,积极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实施高职院校对口支援,通过交叉挂职、师资培训等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从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重回农村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科技能力,是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进一步鼓励大学生重回农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民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4]。所以高职教育应该重视学生“三创”工作,将创业、创新、创造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贯穿于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和创造能力的技术人才,实现从就业从业教育模式向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模式的转变,让学生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真正在农村实现自主创业和服务现代农业的发展。

总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不断地探讨、实践,真正实现新型职业农民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实用型的新型职业农民[6],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准扶贫问题,才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培育精准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